翻开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看数千年的官场斗争,正如俗语云“伴君如伴虎”“文死谏、武死战”“忠臣大多无好死”。忠臣在世时,要么蒙冤待雪,要么清贫如洗。而范蠡却能做到:在职时,建功立业留英名;隐退后,富甲一方济百姓;离世后,享受“香火”被人敬——可谓善始善终。何也?我们顺着范蠡的足迹,感悟其传奇人生的处世之道,颇有教益。
其一,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
范蠡原是春秋末期楚国平民,20岁就显露出非凡的才华,引来县令文种登门拜访,交情至深。然,楚国官场非贵族不用,堵死了范蠡实现抱负之路。特别是范蠡看到楚王生活糜烂,滥杀功臣,进一步坚定了他离楚的决心。他先投吴遭冷遇,后到越国,却受到越王勾践的礼遇,他又推荐自己的好友文种,二人共辅越王成就霸业。设若他们在楚国终老,估计越王称霸就有“泡汤”的可能,他们也不会在青史留美名。
其二,能屈能伸大丈夫,谋略过人建奇功。
范蠡、文种初入越时,勾践对他们并不太重视。勾践在条件不具备时,不听范蠡劝阻,定要兴兵伐吴。范蠡不是像愚忠者那样冒死直谏,碰个头破血流,乃至丧命,而是随军出征,待其兵败被困,才不失时机的给勾践指出两条路,供勾践自己选择:一是昂首挺胸,舍命争气,和吴拼个鱼死网破;二是低头求和,保住性命,以便东山再起。勾践选择后者。而后,范蠡让文种在越国看家,自己随勾践到吴为奴。勾践按范蠡的谋略,才有了“卧薪尝胆”之举,赢得吴王的同情,准予他们君臣回到越国(其中还有吴王看透范蠡的才华后,欲重金收买其叛越佐吴,被范蠡婉拒的插曲)。无论是回国前还是回国后,他们君臣都是一方面装孙子,用重金贿赂吴王近臣,令其为越美言,并让越女西施腐蚀吴王灵魂;一方面内紧外松,在国内发展经济,加紧战备和练兵,在边境却故意松懈,麻痹吳国。经过十多年的精心准备,终于等到吴国被齐国打败后大伤元气的大好时机,范蠡立即向勾践建议“干掉他”!结果吴军大败。吴王也想求和,若非范蠡拒和态度坚决,勾践险些上当。
其三,知止为智堪称贤,功成身退得善终。
勾践称霸成功,大摆庆功宴。乐师作曲颂范蠡、文种之功,群臣大悦,唯勾践面露愠色。范蠡见微知著,意识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当夜便悄然离去。当勾践犒赏功臣时,范蠡黄鹤已去,和西施荡舟西湖,开始了潇洒自由的隐居生活。此前他曾劝好友文种一起离开:“我们只能和勾践共患难,不能与之共享福,若不及时脱身,恐有杀身之祸。”文种不以为然,时隔不久,文种就被勾践赐死,而范蠡免去一劫。
其四,退而不休创新业,泽被于民受人敬。
范蠡隐退若干年后,在宋国出现了一个叫做鸱夷子皮的老人(又称陶朱公),他满腹经纶,不涉官场,却经商有道,赚了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钱,成了富甲一方的富翁。但在国家危难、百姓流离失所之时,他就将全部家财裸捐出去,救国救民。他还著有不少经商理论的著述,如《陶朱公商训》《经商十八经》等。曾三次成为一方巨富,又三次散尽家财,扶危济贫。后来人们得知这个老人就是范蠡。人们把他尊为“商圣”“文财神”,在家供奉。更值得称道的是,后世人将范蠡抬高到仅次于孔孟二圣的地位,与鬼谷子、老子、姜子牙等人并称“古代六大先贤”之一,受后人敬奉。
我们用现代三观看范蠡,范蠡身上有诸多闪光点值得后人学习。如:就业时“择主而事”,危难时“忠贞不贰”,处世时“能屈能伸”,谋略时“旷世奇才”,成功后“功成身退”,有钱后“扶危济贫”;还有无论是升迁机遇还是潜在危机,都不忘拉好友一把。这都是智慧的化身,做人的典范,被尊为“先贤”实至名归。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