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在《道德经》六十七章中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这“三宝”,是《道德经》的灵魂。
所谓慈,就是对社会和人民有慈爱之心,关怀之心,宽容之度,容人之量;慈还包含柔和、爱惜之意,如对孩童的欣赏呵护之情,对弱者的恻隐之心等。慈爱是一种将自己融入到社会中的精神,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团队,都充满了关怀与热爱。
曾国藩曾说:“带兵之道,用恩莫用仁,用威莫用礼。”所谓仁,就是对待别人的事,就像对待自己的事一样。所谓礼,就是你无论官大官小,对待别人要一视同仁。这句话正验证了老子的观点。
所谓俭,有两层内涵:一是节俭、吝惜,二是收敛、克制。老子还说:“俭故能广。”节俭,才是长保富裕之道。对个人如此,对家庭如此,对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俭包含的克制,其根本意义在于把所有的力量用在刀刃上,要求人们不仅要节约人力、物力,还要聚敛精神,积蓄能量,等待时机。
诸葛亮一生为了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曾教育几子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道德高尚的人,通过内心宁静来涵养其心灵,通过节俭以培养其品德。凡有德行的人,必定是俭朴的,因为俭朴的人功利心都少。
俭是心胸广大的根本,是珍惜和感恩所拥有的最直接的体现。俭就是生活上要俭朴,这样才能返璞归真。不俭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俭朴之人不追求物欲,故心胸广大。
不敢为天下先,也有两层涵义:一是不争、谦让,二是退守、居下。只要精神富足,即使没有多少财富和名利,也应该是快乐和幸福的。而精神上得到满足的前提就是不争和低调。即使你认为自己满腹才华,也要学会藏拙,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也是能量的内敛,在沉默中把事情做精彩。低调不是安贫乐道,更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而是在更高的追求中保持住谦逊的心。
不敢为天下先,还指管理者应当勇于承担更多的责任,不先享受快乐,应常常把自己的利益摆在别人的后面,做到先忧后乐。老子所说的“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些高明的领导甘愿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群众后面,能把自己的利益置之度外的人,才能最终保存住自己的利益。
不敢为天下先,是建立在前两种品德之上的,是一种升华。修道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争就是不敢为天下先,不争则无欲,争则有欲。不争也是修道人的根本,正因为不与天下人争先,所以才能成为万物中的长久生存者。老子讲究不争,但他不是让你在竞争中失败,而是让你了解、运用、掌握这个道,从而做到他说的不争而善胜。
笔者认为,“三宝”中,慈最为重要,是宝中之宝,慈爱永远是最伟大的力量。慈在佛语中有慈悲之心、爱护众生之意。“慈,故能勇”,只有对下属慈爱如母,才有战士们视死如归的勇敢。只有慈,才能“以战则胜,以守则固”,意思是以慈悲之心来对待战争,则战无不胜,以慈悲之心来守卫国家,国家则固若金汤。
当你拥有了这“三宝”,能够用“三宝”来塑造自己,那必定会受到人人尊敬,无人可敌;必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难怪孔子见老子后赞叹道:“老子其犹龙邪!”庄子钦服曰:“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孙中山晚年曾说:“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实在比西方好。”鲁迅说:“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