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如今小学体育在开展教学具体活动时,常常表现出不明确的教学目标、非常随意的教学方法、不科学的教学内容等特征,致使教学最终成效与素质教育相关基本要求相背离。真正与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理念相符的体育课程,需要侧重于发挥教学方法具备的指导性作用。基于此,笔者结合个人体育教学多年经验,将创新看作切入点,进一步探究小学体育教学相关方法创新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教学方法;小学体育;创新策略
在我国的小学教育中体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会对小学生身体的综合素质产生直接影响。然而,被传统教育理念所影响,许多学校并不重视小学体育相关教学工作,亦或是教育方法过于单一、趣味性较差,致使小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不高,教学整体成效并不够好。
一、体育教师能够运用游戏教学法
教师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究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新方法,只有保障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才可以提升小学生体育学习的参与程度。众所周知,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偏小,大部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都有所缺乏,主要体现在小学生普遍存在好动且贪玩的特征,开展体育教学时,如果教师始终采取过往教学模式,那么始终无法激发小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动力。根据观察发现,许多体育老师都习惯要求小学生开展常规的体育锻炼相关活动,当时笔者不能够否认的是,常规体育相关活动确实可以发挥一定的锻炼成效,不过长久来看,许多小学生都会逐渐出现不乐于参加体育活动的不良倾向,进而对体育教学整体质量产生严重影响。针对上述状况,笔者提出相应的建议,认为体育教师能够采取游戏教学法进行体育的教学任务,换句话说,体育教师指导小学生在参与相关游戏活动中展開体育锻炼,让小学生在锻炼中感受游戏的趣味性,真正落实“寓教于乐”这一教学目标,与强制要求小学生反复参与常规的体育有关锻炼活动相比,采取游戏教学法更容易激发小学生开展锻炼的兴趣,才可以更好地保障小学生锻炼的整体成效。由于小学生的学习意识有所缺乏,因此大部分小学生都会依据个人的爱好兴趣选择参与不同类型的体育锻炼活动,一方面小学生热衷于参与个人感兴趣的游戏活动,另一方面对于那些他们自身不感兴趣的活动,会采取着消极应对的态度。这时体育教师就需要在课程开始前依据小学生实际体力状况和小学阶段体育教育大纲的相关要求,去构建合适的体育游戏活动,保障体育活动过程中具备游戏性元素,与此同时又可以保障该活动具备强身健体的价值和作用。
二、体育教师能够运用活动教学法
尽管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偏小,但大部分学生都具备非常强烈的竞争意识,为吸引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笔者建议,体育教师能够采取活动教学法,换句话说,教师在室外组织体育相关比赛活动。教师能够要求全体学生参与活动,同时能够鼓励班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不论设计怎样的参与形式,教师都需要提前设计活动的相关准则和比赛要求,尽可能避免小学生参赛过程中出现误会,同时教师还需要向学生灌输“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思想,这样做可以推动小学生参赛的同时健康积极成长。结束比赛之后,教师能够依据本次比赛的实际状况进行简单总结,与此同时给予获胜学生,进步最大的学生相应的奖励,这样做才可以鞭策越来越多的小学生主动开展体育锻炼。
三、体育教师能够运用明星效应教学法
为提升体育教学的成效,每位教师都需要引导学生产生体育学习的兴趣,这样做才可以让学生发自内心、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活动,同时能够主动配合教师展开教学工作。如果小学生对体育锻炼失去了兴趣,他们将会对体育相关活动出现抵触情绪。依据小学生特征,采取明星教学法能够很好的处理相关问题。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年龄偏小,大部分学生都具备针对体育明星的崇拜心理,并且他们会出现效仿行为,基于此,体育教师能够在体育室内课中为小学生展示体育明星的个人资料,或是为学生讲述他们的故事,这样做才可以使越来越多的小学生深受感化,进一步激发他们开展体育锻炼的意志。尽管在体育行业中存在很多体育明星,但体育教师需要依据小学生的爱好兴趣,有针对的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小学生喜欢的明星故事,这样做才可以吸引越来越多学生的注意。当小学生对体育相关活动表现出浓烈兴趣时,才可以为教师开展体育教育工作提供良好条件。
总的来说,新时期教学环境中,体育学科渐渐引起各部门的关注,小学阶段开展体育教学时,全体体育教师都需要在教学实际状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的方法,进而在体育教育中加入创新性元素,进一步激发小学生体育锻炼相关兴趣,最终实现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富春.基于创新角度的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探索[J].中外交流,2019(36):308.
[2]许银森.创新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9(23):153.
[3]罗仁鸿.创新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J].魅力中国,2020(47):93.
[4]马悦欣.创新中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1(20):104.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