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真实的美术教育,必须从生活中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且真正回归生活。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好奇心重,情感丰富,由于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所以他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和审美的提升都依赖于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日常生活中,只有留心观察,善于发现敢于创造,以真实的生活作为艺术表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作品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把生活和教学相结合,最终将会为小学生们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生活材料;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一、引言
美术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是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欣赏和创造,发展艺术素养的学科。《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要求。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落实此要求,需要教师树立生活教育理念,应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活动。
二、让生活媒材打开艺术的思维方式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实施美术生活化教学的时候,笔者以现实生活为载体,驱动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观察,对生活中的媒材进行艺术创想,利用活动记录单,找到可以利用的各种材料,进行主题的创作与开发。
1.生活中自然媒材的开发利用。大自然本身就是艺术的宝库,在这里每个季节带来的自然材料都会让我们感到欣喜,一片树叶,一个枝条,每一朵花都散发着无限的生机,很多艺术的灵感会自然的迸发,随手摆弄,稍加装饰,就可以变成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大到美国的“大地艺术”,成为天人合一的壮观地景,小到几片树叶就能幻化成可爱的小动物,自然带给孩子的想象空间是无尽的。在参与过程中,学生发挥自主性,细心观察,多样记录,锻炼了学习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2.传统材料创造性的运用与发展。美术中传统的纸材,通过生活经验,去发现不同纸的质地用途,认识他们的特性,在创作中撕、折、画、立体剪裁、甚至加工成纸浆再进行创作,让学生亲身体验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变废为宝赋予废旧材料以生命。在生活中,每天都有不同的
废旧材料和物品。教师想要引导学生从废旧物品中发现其存在的价值,进行艺术的二次创作,就要从课堂入手,在作品中分析欣赏中带领学生去认知。如:《各种各样的鞋》一课中,教师的示范就是利用塑料片,纸盒制造鞋底,利用废旧的水果网兜,垃圾袋做成漂亮的花朵进行装饰,让学生直观感受美的事物也能用废旧材料去创造。4、新型材料带来新的创作思维。电光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为艺术提供了无限可能。在实践中,笔者教给孩子利用光影创作简单的艺术作品,打开学生对艺术材料的局限性,提升艺术作品的独特性。
三、从生活出发共享创作成果
美术生活化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张扬个性,实现个性发展。对此,将生活化教学作为引导学生共享创作成果的主要途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创作,在生活中共享。如在“画扇子”教学中,鼓励学生扮演设计师的角色,调查同学喜好,设计扇子造型的书签,作为礼物互相赠与。在体验这样的生活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沟通交流,了解了彼此喜好,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在想象力和创作力的作用下,学生各自设计出了不同的书签。有的是京剧书签,有的是卡通人物书签,有的是名言书签。学生互相交换书签,从中受到了同桌的肯定,由此建立自信心。通过体验这样的活动,学生的创作欲望进一步增强,有利于今后自主地应用所学进行创作,发展艺术潜能。
四、创造生活化的美术环境
在美术教室里,教师对墙壁、窗台进行生活化的布置,为学生创设出美的环境,增强发现美、创造美的欲望。需要注意一点,应当立足学生的美术学习情况,营造出适宜的美术环境,在环境的熏陶下,实现进一步发展。比如,笔者准备在教室的角落里放置一个书架,而光秃秃的书架是缺乏美感的。对此,笔者将装扮书架的权力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联想、创作,对书架进行改造。大部分学生踊跃地参与了这项活动,提出了诸多建议。比如,有的学生建议将各种颜色的装扮剪切为不同的图案,张贴到书架框上,有的学生建议对书架进行涂色,有的学生建议利用日常制作出的各种作品进行装饰。尊重学生提出的建议,筆者引导他们以小组为形式进行设计、制作,将作品“迁移”到书架上,然后由全体学生评选出优秀作品,就此对书架进行装扮。如此教学,不仅开拓了学生美术创作空间,还使学生进行了自由想象、自由创作,真正地创造出了美,有利于提升美术创造能力,发展审美素养。
五、结论
实施生活化教学,老师真正将美术日常教学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进行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美术的独特价值,真正用美好的生活资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美术,在生活中用美术,在学用结合中实现学以致用,让学生对美术学科产生持续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吴景晖.聚焦核心素养发现生活之美——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J].新智慧,2021(13):59-60.
[2]秦蕾.开展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J].新智慧,2021(09):57-58.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