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党的十九大关于“精准扶贫”的精神和习近平主席关于“扶贫扶智”的论述为指引,结合嘉兴南湖学院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探索,探讨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新模式。课题组通过调查问卷、文本记录等调研方式,结合当前高校资助面临的瓶颈和新形势的要求,基于发展型资助育人的视野下,力图构建一个全新的资助模式,建立健全高校资助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发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长效机制。
◆关键词:扶贫扶智;发展型资助;育人
一、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内涵
本科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既要实现助困,又要启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智,掌握过硬的知识技能、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力,能毕业后在社会立足。这就迫切的需要高校创造性地开拓资助育人项目,转变资助育人模式。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在对高校资助工作原有的研究基础上转向精神扶贫、贫困生能力培育机制方面的探索。
发展型资助就是近年来根据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资助理念。它指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心从物质保障为主的“保障性资助”转向以满足贫困学生多元需求、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主的发展型资助模式。强调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过程中注重扶困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将物质、道德、能力、精神帮扶四者结合起来,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有效发挥资助育人的长效机制。同时,发展型资助体系建设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与国家提出“精准扶贫”本质内涵式一致的,即精准资助。精准资助是对国家“精准扶贫”理念的不断深化。
二、当前高校资助工作的现状
目前大多数的高校已经建立了比较健全的资助评定制度,能够较好的落实国家对于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但是部分高校注重单一的资金发放,缺少育人培养机制,资助育人成效不明显,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巨大考验。本课题组通过对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卷调查、访问座谈,对他们在学习、心理、资助情况等方面进行相关研究。希望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真实想法,在深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措施。本次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496份,经过分析有几项突出问题:(一)相比经济困难,他们更受到学习问题的困扰。73.39%的学生感觉自己的学习情况一般,只有小部分同学满意自己的学习情况。谈到目前自己最大的困扰时,“学习成绩不理想”和“经济困难”两个情况居多。依此可以看出,作为大学生的他们始终把学习放在首位,他们比其他任何人都知道学习对他们的重要性。多数同学对未来专业的发展、自身的就业能力产生了焦虑和担忧。(二)认为培养自力更生能力比资金扶助更重要。78.83%的学生认为目前学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金支持很有帮助, 41.73%的人认为个人成长更重要,52.43%的人希望在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多一些其他形式的帮扶。一半的学生认为提供勤工俭学岗位或就业自立的机会是最有效的帮扶形式。(三)希望资助形式多样化。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于贫困帮扶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他们不仅仅停留于资金帮扶的需要,面对社会对大学生日益增加的挑战,和来自各方面的顾虑、压力,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本身家庭条件较差,家庭没有办法提供给他们良好的社会资源和走捷径的渠道,因此他们比其他学生更渴望获得学校有可能提供帮助,更期待自己在大学里能学习掌握更多的技能。
三、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实践探索
在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需求,掌握学生成长规律后,本课题组在推进精准资助的基础上探索了一些有激励作用的资助育人项目,举办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希望通过丰富的资助活动给他们搭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潜力。这些项目在嘉兴南湖学院部分院系进行了试点,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具体做法有:
(一)完善精准资助制度,用“细心”铸“匠心”
将标准制度化。在日常资助工作中,根据国家精准扶贫的号召及学校要求,始终以关心学生、教育学生为出发点,认真细致的完成这一工作,力争将国家、学校的每一项政策切实的落实到每一位贫困生的手中。完善资助评定制度,做到规范管理、过程跟踪,确保学生资助工作公平公正。同时在统筹大局的情况下提高资助覆盖率并向成绩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倾斜。在每次评定工作前召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会,向同学们阐明工作方案,制定的规则以及告知申报要求,做到一个都不掉队。在评定完后,召开资助反馈会,摸排部分未受到资助的学生,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制定后续学习计划。将育人工作浸润于每一步资助工作中。同时为进一步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完善资助体系、力争精准资助,定期召开资助座谈会,让与会贫困生畅所欲言,了解学生实际困难以及对资助工作的反馈。
(二)朋辈互助自立自强,用“真心”树“信心”
搭建互助平台。转变资助育人模式,探索发展性资助工作,充分利用好资助这一育人平台开展育人活动。组织策划了“点亮一盏心灯”图书漂流活动,设立资助学生的专用书架,为资助学生提供好的书籍引导,丰富受资助学生的精神世界。每学期召开读书会,在读书会中引导他们如何思考问题、如何通过读书汲取成长的力量。新冠疫情期间举行的线上读书会,更是为学生带来了精神的安慰和情绪的安抚。此外,积极开展受助学生的朋辈互助成长活动、技能培训系列讲座等一系列资助育人活动,着力搭建受助学生学习和展示能力的平台,通过优秀受助者的自身故事和技能分享来激烈学生自信自强,同时实现受助学生的感恩反哺。发挥学生自身的内生力,通过互帮互助的形式提高受助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他们实现能够拥有和其他优秀学生一样在大学里发光发热的机会。
(三)陪伴学生助力成长,用“仁心”守“初心”
明确育人目的。建立辅导员、班主任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谈话制度表,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将困难情况认定、资助帮扶情况、贫困生谈心谈话情况纳入“学生成长轨迹”数据库,每学期反馈贫困生的基本谈话情况和谈话覆盖率,统计学生一年内的学习情况,记录见证学生成长。针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以及同时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将其列入资助重点关注名单,将资助的重点从发放资助金转变为更加关心学生健康成长,为其提供定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团辅服务。利用寒暑假时间对家庭经济特別困难学生进行家访,通过实地走访了解特别困难学生的真实生活水平和生活上的困难,为后续学校的精准资助提供参考。
四、本科高校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初步构想和建议
无论是从精准扶贫理论出发还是资助育人角度出发,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都不仅仅是做好经济保障性资助,注重困难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和思想品德教育才是学校资助工作的重点,才能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形成“经济助困、素质培养、助力学业、勤工技能、心理教育”一体化全方位的资助育人体系。
(一)将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化
本课题组对我校近两年来获得国家励志学金、省政府奖学金等品学兼优的受助学生进行本文记录,分析优秀学生的个人经历和优秀品质。同时对参与学校试点资助育人项目的受助者进行回访,得出关于发展型资助的一些建设性构想(如图1所示):
1.重视素质培养体系
在素质培养中尤其注重通识教育,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升文化素养,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许多特别家庭困难学生是来自于偏远地区或低保家庭,“寒门难出贵子”的他们先天环境落后,从小没有良好的教育资源,没有机会见到更大的世界。因此可以按照学生的兴趣对其开展美学、鉴赏、文学等方面的集训讲座,多提供一些对外交流的机会,设立访学专项名额,帮助他们打开眼界、增强自信心,在今后社会后能扮演好多元化角色。
2.加强学业指导体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助力学业方面,首先最重要的是帮助其做好学业规划、专业引导、制定成长目标,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针对学习困难的贫困生建立学习小组、一对一等帮扶制度,当他们在学校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及时伸出援手拉一把。其次,强调技能考证,特别是社会认可度高的职业资格证书,开设免费的考前培训班,提高持证率,增加贫困学生的就业机会。最后,要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的思维,使之日后走上社会成为守正创新的人。
3.完善勤工技能体系
在勤工助学方面,多增加学校勤工俭学岗位,锻炼这些学生的同时又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在校内积极开展技能培训,特别是针对学生在校期间最重视的能力如表达能力、电脑操作能力等进行集训,鼓励他们修炼特长,积极参与学校各种技能比拼。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准备就业阶段,学校可以开设专门针对“寒门子弟”的招聘会,推荐优秀受助学生去企业实习等举措,使得他们有闪光的机会,通过实现自我价值能为学校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健全心理辅导体系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走出老家来到新的城市后,面对众多的差距往往会有一些心理落差,但又表现自卑与自尊的矛盾心理。自我封闭的心理极其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和人际交往障碍,但又不敢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因此学校应定期举行心理团辅、座谈、谈心谈话等方式关心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愉悦的活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帮助他们走出人生中的困境。同时可开展读书沙龙、朋辈分享会等活动为经济困难学生搭建互助平台,树立励志学习的榜样,增加反哺、感恩意识,丰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发挥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的长效化机制
随着国家社会的高速发展,我们也应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环境下的新的资助模式。当前“精准扶贫”、“扶贫扶智”的要求下,实行发展型资助体系是时代之需。任何一项制度、一种模式离不开长期的实践探索、理论的提炼,更需要在推广制度后能够狠抓具体落实、合理监管、长期坚持、及时调整。
五、结语
希望更多的高校能提供成果经验的分享,更多专家学者能够一起继续完善我院高校发展型资助的理论研究,在现有的资助理论和资助体系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寻找出适应新时代社会和高校资助育人以及适应新时代学生成长的新理论,真正指导实践,努力实现资助育人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周艳红.发展型资助视角下高校精准资助育人模式的路径探析[J].大学,2021(26):86-88.
[2]何奔,张旭亮,王真真.扶志扶智“四位一体”高校发展型资助体系探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01):116-120.
[3]刘晓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先扶志”重要论述的理论贡献与实践价值[J].求索,2020(05):24-29.
[4]李义波.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体系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4):68-70.
[5]吴再发.“精准扶贫”视角下的大学生精神贫瘠问题及脱贫对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03):108-113.
[6]李艳,程世利.全人教育视野下的高校资助工作现状分析——以嘉兴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50):63-64.
[7]李义波.《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体系探析》
基金资助:嘉兴南湖学院2019年度校级科研项目““扶貧扶智”下本科高校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研究”,项目编号N41472001-YB1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