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国高校暴露出教学模式单一、人才培养体系与社会需求不一致等诸多不足之处。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要注重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促使两大课堂的协同发展,发挥两大课堂协同育人的效应,完成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责任和使命。
◆关键词:高校;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融合育人
一、第一课堂的概念
第一课堂作为高校教学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通常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定的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开展有计划、有步骤的课堂教學,其以专业班级为单位,在教室、实验实训室开展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实习等教学活动,课程多数为必修课程,学生通过学习相应课程获得学分,学分是学生能否顺利毕业的关键。当前,我国高校第一课堂教学要紧跟社会及行业的需求,根据国家政策和当下形势及时对教学内容作出相应的调整,同时第一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因材施教,强化教学实效性。
二、第二课堂的概念
第二课堂是指学校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园文化活动为主渠道和主阵地,开展除第一课堂外的各类素质教育课程。第二课堂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学校团委、二级学院分团委有目标、有计划的组织各类课外校园文化活动,其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特点,老师、学生均可成为指导者,学生可自由选择活动参加,主要包括社团活动、音体美活动、创新创业活动等[1]。与第一课堂不同,第二课堂强调的是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学习、在课外活动中感悟、在课外活动中成长,其主要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发挥着第一课堂无法代替的作用。
三、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合育人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强化信息技术在第一课堂中的作用
在现如今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教师如何适应全新的时代发展占领第一课堂的主要阵地,成了其在落实教育工作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以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作为基础,对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调整[2]。也只有在高校第一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以及教学形式变得更为生动化的前提下,方可有效提高第一课堂的号召力,借此激活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之外主动参与到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实现其全面发展的重要目标。鉴于此,高校需要为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提供相应的支持,需要以信息化技术作为引子,强化信息化校园的建设为每一间教室配备数量合理的信息化教育设施,从而确保高校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全面生成。
(二)不断优化第二课堂的课程设置
为了更好地实行高校第一和第二课堂互动融合育人机制的落实,高校需要对第二课堂进行相应的优化,主要是集中在自身的课程设置优化方面。需要以学生自身所在专业的特点和其个性发展需求作为基础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借此来全面丰富学生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除此之外,需要以学生所在的班级作为基本单位组织学生定期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在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的同时,进一步有效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同时还需要为其提供包含科技创新、实用技术等在内的选修课程。此外,高校还需要做到多样化发展第二课堂,这就意味着高校需要将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身心发展特点作为出发点,从多个角度进行课程设置并在每个方向上设置层次化的课程,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在个性化职业发展方面的专业需求。高校可以从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出发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通过选修课程自身比例的增加,对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实践应用能力做出进一步的提高,从而确保第二课堂的课程设置可以有效成为第一课堂教学知识内容的延伸和拓展。比如,在讲解有关中国精神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需要在第一课堂讲解完成理论知识之后,开展红色文化体验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文艺演出、红色文化体验等诸多第二课堂活动,从而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精神的同时,培养其雷厉风行、纪律严明的军人作风。同时,高校在重视学生专业技术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强化第二课堂自身的创新性,从而有效实现第一和第二课堂专业知识的有效衔接,全面发挥二者互动融合育人机制的实际作用,并以学生的实际专业发展设置有关的实践课程,从而在有效提高学生自身专业技巧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进而通过学生进行自主的实验设计,进一步提高其创造力水平。
(三)第二课堂考核和评价体系的完善
第二课堂包含的各项素质教育活动得以开展落实的基础条件之一就是对应考核评价体系,高校需要建立科学技术和创新创业活动的评价体系。以该考核体系作为基础,针对学生参与科学技术和创新创业活动取得的成果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促进学生专业知识、技巧、科研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同步发展。借助该考核体系对学生以专业课程为基础的学术研究,在学生完整结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巧的基础上,对其课程设计及科研论文撰写能力做出系统化的评价[3]。
(四)保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的互动育人模式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得到建设优化之后,想要有效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互动融合育人的作用则需要建立二者的良性互动机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在制定出符合当前教育事业发展需求的素质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前提下,为高校制定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建设的指导意见,在明确二者重要意义及各自职责的基础上,督促学校有效建立二者互动融合育人机制,并需要人力、物力等方面提供支持,且通过树立良好典型及时给予指导,帮助高校有效建立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合育人机制模式。
四、结语
双课堂协同育人不只是对任课教师与辅导员的要求,也是对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共同要求,但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因为都是一线教师,直接面对学生,建立相应的机制对落实协同育人工作尤为重要。协同育人早已形成共识,现有研究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理论到实践还需要不断的完善。
参考文献
[1]胡博闻,李守明.高校第二课堂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沈阳高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
[2]包双成,王晓莉.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发展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0,11(13):25-26.
[3]姜冬乐,郭晓佳.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科学校学报,2019,21(06):57-6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