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双高”建设下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速读·中旬 热度: 9025
徐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整体服装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高职院校有必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培养出更多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基于此,本文对“双高”建设背景下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人才培养展开研究,针对当前专业发展特点提出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校内实践活动;优化专业资源,丰富教学形式以及加强校企合作等有效策略。

  ◆关键词:“双高”建设;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一直以来,服装相关专业都属于一个传统专业,但在当前的产业发展环境下,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为进一步适应浙江省杭州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以及设计服务产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也应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有效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培养出更多的专业化、高素质人才,为我国高职院校“双高”建设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服装设计与工艺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愈发紧迫,进而对相关人才的专业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布,进一步肯定了国家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视。在人工智能技术与网络信息化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环境下,服装行业的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因此也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复合技术性的人才参与到生产发展当中。在此过程中,应积极推进产教融合的发展,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向,在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基础上助力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与产品升级。除此以外,服装产业建设也面临着相应的挑战,第一,在当前的环境下,需要不断推进人才培养的智能化、数字化发展,进而适应市场发展的新形势与新需求;第二,如何在当前杭州市的众多服装企业脱颖而出成为服装企业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第三,就现在的校企合作情况来看,仍然存在合作不稳定、合作模式单一、企业动力不足等问题,这对于整体产业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双高”建设下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策略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校内实践活动

  明确的发展目标是高职院校开展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因此针对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发展应更加集中考核学生在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技能运用等方面的能力,并有效将企业生产实际引入到服装专业考核当中,做到学生一毕业就可以直接进入工作岗位。从总体上来看,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体系需要一个过程,同时需要学校、学生、专家、企业等主体的共同参与,有效满足服装行业的专业认证标准。在开展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应始终落实实验、实习、实训等环节来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应用人才,这就需要学校进一步完善教学结构配置,同时突出不同环节的教学内容,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有效强化。尤其是在“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发展的环境下,学校可以在校内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例如,学院可以在产品研发实训环节中,充分发挥服装专业群的优势,设定一些主题,学有效围绕主题开展服装设计、制作、展示与零售。与此同时,对于一些比较突出的作品也可以联系负责人进行实际应用与实际生产,进而大大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此外,为提升活动的宣传力度,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媒体对这个活动进行报道,一方面可以为活动营造更加积极向上的氛围,另一方面还可以提升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的知名度,保證可以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优化专业资源,丰富教学形式

  结合当前的毕业要求以及行业发展态势来看,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在教学内容与资源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升,考虑到学校内部的发展情况,主要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优化升级:第一,在专业内容的设置上应有效体现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同时保证与行业需求挂钩,并树立更加明确的教学培养目标;第二,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源,通过更多的专业竞技活动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与创新意识;第三,进一步提升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水平,将数据、信息、智能等多方面的资源融入到专业课程当中,加强电子商务网络平台的建设;第四,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合互通,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力量共同建设学生实习培养基地,实行交叉式能力培养模式;第五,在进行专业教育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对学生在艺术修养、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培育与评价,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评估水平,有效达到课程目标中的相关要求;第六,提升网络教学的实施水平,通过线下线上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来扩展学生视野、增加知识储备,进而对专业内各个教学板块和环节加以优化,展现出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发展特色。

  (三)开展校企合作,优化实习实践

  在“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可以进一步提升与企业的交流力度,安排学生进入到企业参与实习,进而通过实践来提升学生对服装企业运行的深入理解。经过这样的实习与实践,学生不仅可以对服装行业发展现状树立新的认识,还可以进一步接触到学校中难以涉及的流行趋势,有效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情,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专业化人才。一般来说,企业往往会将利益放在第一位,因此很多时候会出现合作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在同企业合作的时候应有效秉承互惠互利的原则,使双方的责任与利益都可以有效明确。例如学校可以接受企业的设备与推介,而企业则可以获得学校提供的场地等,进而有效实现生产实训基地的建立。在建立合作关系以后,学生就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参与企业实践,并根据自身的不足选择学习的深入方向,有效实现进一步地发展与完善。与此同时,在整个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还可以和企业一起制定一份学生生产实习计划,充分围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模式展开,不断提升学生实践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另外,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与学校签订“定岗定向培育协议”,进而可以直接为在实习过程中表现良好的学生提供工作机会。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可以进一步推进“学以致用”的发展,保证可以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专业人才。

  (四)加强实践平台与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

  构建智能化服装制造实践平台是加强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手段,学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应不断凸显服装专业特色,保证学生可以将在学校的服装研究成果与企业生产相融合,促进企业服装制造的智能化、个性化发展。在建立智能平台的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体现出其层次性与系统性,保证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更为丰富的产品认知与创新创意。与此同时,在开展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应充分结合“产教融合”的发展目标,有效着眼于培养更多服装行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保证可以集专业化、高素质、创新性、应用性为一体。另外,应更多鼓励学生参与到服装行业最新前沿科技的研究当中,在与教师合作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对服装科研的兴趣;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研研究的兴趣,可以鼓励学生更多地参加竞赛活动,并设置相应的奖励政策,提升学生参与热情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实际上,学生的学习水平与教师的水平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教师的层面上也应积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定期派遣教师进入到企业参观学习,或者直接参与到企业的项目之中;可以和国外相关专业院校开展相应的学术交流活动,将国外更加先进的设计管理经验与课程资源引入到日常的教学当中,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持续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以及产业转型的推进,服装产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加强人才培养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竞争中获取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加强需求导向与平台建设,牢牢抓住“双高”建设背景下的发展重点,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吴祎昉,李欣华,孙梦婕,等.“多层次环形——垂直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服装设计专业职业教育创新[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42(12):48-54.

  [2]张祥磊.产教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新范式探讨——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人才培养改革为例[J].纺织报告,2020,39(08):103-106.

  [3]王伟.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下的高职服装设计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28(S1):165-168.

  课题项目:杭州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度校级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双高建设下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产教融合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研究”(项目编号:JGSG202020)。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