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我眼中的“哈姆莱特”

时间:2010/5/19 作者: 文声文语 热度: 98412
  ——文学使人自省,正如“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好的文学作品定能指引我们人生道路更加明朗,清晰。
  
  一提到“哈姆莱特”,就会想到莎士比亚,而那句“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自然联想到曹雪芹的《红楼梦》中谈到相似的话语,“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林黛玉”。既然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是雷同的,那么每个人的思想也是迥异而不可复制的。看到这部莎翁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杰作,有很多疑虑,但更多的是感慨莎翁对任务心里精准的描述。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在这部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我以浅薄的学识剖析一番我眼中的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一开始出现在丹麦混乱的朝廷上,丹麦旧王驾崩,新王继位且正在操办他与寡嫂的婚礼。哈姆莱特在一旁静默的看着一切图不安却心如刀绞。此刻的国王用它充满温柔的谎言营造出一个虚伪的气氛。此处有一段哈姆莱特的独白,哈姆莱特第一次吐露自己的心声,“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他绝望的哀叹是宫廷里尔虞我诈、上行下效的产物。这部作品任务的对白是矛盾冲突点,是情感喷薄之前的蓄积。纵然哈姆莱特肆无忌惮的诅咒,辱骂一切卑劣的小人,终究割不断封建主义强大的劣根。于是,我在想,这场斗争中,究竟谁胜胜负。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是光明与黑暗两者势不两立也绝不能同时存在。结局让人在通信中有一些欣慰,向往正义、光明的哈姆莱特于鄙薄的国王同归于尽,他让我们在看到一丝希望的同时也和邪恶一起消亡。结局是哈姆莱特最终无力扭转梦寐无愧的国家,最终无法拯救一个民族和国家。
  
  整部剧俨然是哈姆莱特一个人的挣扎史。他在亲情、爱情和友谊之间游离挣扎,想要掌控一切自由呼吸但背负着为父报仇的血债。哈姆莱特是一个封建强盛时代渺小的掘墓者,座位新时代的超前典范,他无法同落后的黑暗势力相抗衡,更无法颠覆时代的悲哀,他的人文主义思想只是封建势力里的一丝光明,只能照亮眼前的一片区域却不能照亮整个世界。他只能是夹缝中是哪个村的一个畸形儿,他不相信亲情,不相信群众,不相信朋友,只是孤军奋战。哈姆莱特为复仇而导演了一幕幕情节,最后倒在悲剧的为目下。他的目的是为父报仇,从始至终都没有丝毫的动摇,甚至为达成目标不惜牺牲掉系名,他的鉴定和执着令我们折服,试想那样的黑暗环境,以一人敌整个王国有多么艰辛,然而我认为哈姆莱特的出发点过于偏激,确切地说他制定的目标过于狭隘,为父报仇只是除去国王这个奸佞小人,那么拔除封建势力的首领就等于产除了封建势力的劣根吗?显然不是。他没有在为父报仇的基础上呼吁群众哦哦那个同顽固的封建毒瘤相抗衡,他没有一种摧毁恶势力,建立新社会拯救国家和百姓的崇高理想。正是缺乏这种威严的志向,使他欲火焚烧的人性挣扎里缺少明确的指南针。他在显示的目标前尽管遍体鳞伤依然义无反顾的向前冲撞。哈姆莱特复杂的内心矛盾也使他错失复仇的好时机,这是他性格懦弱、犹豫、不够理性的表现。在生死一线的宫廷阴谋势力的斗争中,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哈姆莱特因一瞬间的软弱落得同归于尽,尚且存在一丝拯救国家和百姓的希望也因他的死亡而灰飞烟灭。
  
  另外,哈姆莱特不算是一个很好的交际者和领导者。他能打败克劳狄斯基于他复仇的坚定和与生俱来的聪慧。拓本应是一个人文主义青年的典型,理应受到民众的拥戴,可是他却没有很好的利用自身的有时去笼络民心,没有利用民众对王室的不满而揭竿而起,他选择了宫廷阴谋内部的决斗,反而让对手登高一呼,群众的怒潮涌向他。其次,哈姆莱特的朋友霍拉旭算是他志同道合的一位好友,但霍拉旭不能理解哈姆莱特不共戴天的复仇任务及他心里的激烈矛盾,并不能真正与哈姆莱特并肩作战。其实,这里面欠缺朝臣对王子的理解和奉献精神,哈姆莱特也没有尽力让友谊凝聚,使主仆关系合二为一,他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还只是一个阴郁的受助者和倾诉者。而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对优异的背叛使宫廷斗争的悲哀。他们不得不屈服于克劳狄斯的邪恶,又无法跳脱投靠一个鲜明正直的人,哈姆莱特一味的孤军奋战,没有及时笼络住他们轻易屈服的心,最终遭得反目成仇,友谊成为他巨大的绊脚石。
  
  再看看在斗争缝隙中生存的爱情之花。哈姆莱特多次强调的至爱奥菲利娅,当她入殓时哈姆莱特说过一句话:四万万个兄弟的爱合起来还抵不过我对她的爱。“他对奥菲利娅的感情真诚如他所说的吗,我们仅从奥菲利娅的一次次出场和举动中就可以获知。奥菲利娅前两次的出场都在和父亲争辩,她的父亲丹麦国的重臣波洛涅斯坚决反对她和哈姆莱特的交往,并且在国王面前揭露王子的不齿情书。波洛涅斯是宫廷里一个老奸巨猾的臣子,他反对女儿和王子交往,说是不敢高攀实则另有原因。他认为哈姆莱特是一个对感情不专、玩弄奥菲利娅的人,即便波洛涅斯耍尽手段,面对女儿的幸福,,还是以女儿为重。那么我们不得不思量,奥菲利娅的父亲说的话的确有几分真了。奥菲利娅在周围所有人的劝阻下,迷失了方向。她顺从做了国王试探哈姆莱特的工具,他为爱人的疯癫而痛彻心扉,之后,父亲被爱人误杀使她痛苦致疯。奥菲利娅第五次出场是以疯傻的状态出现的,他一边唱歌一边流连于众人只见,旁人只认为这是疯言疯语,可是真正的事实只有奥菲利娅自己知道。如果不是哈姆莱特话语的刺伤和误杀,奥菲利娅还可以抱着幻想的爱情生存。这一切却因哈姆莱特的复仇计划,因强势的封建势力和微弱的人文之火的相互碰撞,美丽单纯的女子成为血肉之争的殉葬品。当奥菲利娅溺水身亡后哈姆莱特的真情告白,真会让人怀疑其真伪。哈姆莱特对爱情坚贞还是把玩,从奥菲利娅的”疯言疯语“中可略知实情。奥菲利娅的柔弱天真成为她的死穴,在这样动荡的环境,将一切寄托于爱情上只会惨遭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时代的缩影和希冀。文人肩负着洞悉社会的重任,赋予一个人物以灵魂、信念,将自己的爱恨情仇倾注于笔端,流淌出一段真挚的人间故事。莎翁塑造的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作品的经典形象。当我们品味多年前的经典作品时,其中耐人寻味之处仍然是我们今天为人处世的准则。哈姆莱特不蛋是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人物,更可以作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标尺,在剖析哈姆莱特性格特征和命运处境的同时,也是我们认识事物,自我反省的一个过程。哈姆莱特的人生观、友谊、爱情和周遭世界的关系都将成为我们自身定位的一面镜子。文学使人自省,正如“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好的文学作品定能指引我们人生道路更加明朗,清晰。
  
  2009 10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