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历史学科是学生人文素养、道德素养及价值观念的引导培养学科,新高考渗透家国情怀,是对历史素质教学、人文教学的重要考察标准,可借助高考评价体系,引导发挥历史学科的“立德树人、价值引导”教学效用,实现新高考体系对德才兼备、观念端正的人才选拔。本文将基于新高考渗透家国情怀展开分析探究,以供广大历史老师参考。
◆关键词:新高考;渗透;家国情怀;研究
新高考不仅注重核心价值、文化知识、素养能力的考察,还逐步渗透对家国情怀的考察,以此推进高考及教学内容的发展革新,更好的实现学生素质能力及道德情怀的提升。新高考渗透家国情怀,可促使历史教学聚焦立德树人教学思维,从历史教学根本上开展其育人御魂教学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认知观念及情感观念,促使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历史核心素养及道德观念的持续性提升,让学生深刻认知体会到中华精神及社会主义精神,激发培养学生为国家奉献、为社会主义奉献的情怀。
一、家国情怀本质内涵
家国情怀是传统文化在历史演变中的精神沉淀,其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及传统气息,逐步形成具有中国传统色彩的思想观念,是中华民族的特有民族财富、精神财富。家国情怀是价值观念、是人文追求,其是将国与家融为一体,从思想情感层面体现出对国家。的肯定及热爱之情。家国情怀也是价值关怀,其关注民生问题、社会问题、发展问题,认同社会主义特色发展及其核心价值观,是每一个中国人须具备的国家认同观念及情感。
二、新高考渗透家国情怀的试题特色
(一)社会主义色彩明显
历史学科高考以试题为检查载体,坚定党的领导,立足社会主义,对历史信息、历史价值进行挖掘关联,对历史“立德树人”教学成效及学生历史素养、历史情怀进行统一性检验,进而为社会主义建设筛选爱国爱党、才德兼备的人才。家国情怀下的新高考试题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色彩,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进行深入性思考认知。例如,2018年全国卷文科综合试卷的第29题,从五四爱国运动中引发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发展国情是否匹配的思考探究问题,要求学生对其进行关联性、客观性思考解答,最终得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国壮大发展的历史结论,而在解题过程中,考生不仅会对社会主义、中国国情、五四运动等进行再次梳理认知,还能清晰对比、科学评价社会主义、资产主义发展理念的本质区别,坚定学生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可及拥护。又如,2018年全国卷文科综合试卷的第46题,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材料背景,要求学生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发展的国际背景等,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可从习题材料中搜集有效信息,关联其历史知识,进而从客观角度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背景等进行阐释,可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知中国共产党及共产主义,提升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及家国情怀。
(二)与基础知识相结合
历史学科高考试题的直接目的是对学生历史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检测,家国情怀下的高考,同样秉持相同的教学目的,基于此,其具有家国情怀与基础知识相结合的试题特色,立足历史学科素养教学,根据历史教学大纲及素质教学要求,设计对历史基础知识、历史素质能力检测试题,以此夯实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检测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内容、保障历史学科基础知识教育质量。例如,2018年全国卷文科综合第26题,从“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为检测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宋代手工业发展情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加强学生对我国宋代历史文明的认知及对中华人民智慧的钦佩。又如,2017年全国卷文科综合第41题,立足近代法国和中华民族发展基础知识,深化学生对国家发展的认知,同时激发学生对民族解放、国家民主的追求与坚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中华民族观强烈
中华民族具有卓越的创造精神、团结精神及奋斗精神,中华民族是统一性、凝聚性的多民族国家,其共同创造了特色性、灿烂性的中华文明及历史,形成具有极强民族精神、民族观念的大家庭。家国情怀下的历史学科高考试题更加注重增强考生的中华民族观,提升其对中华民族的认可及信心,历史学科检测试题多呈现出强烈的中华名族观,深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奋斗不息、救亡图存斗争精神的认知感悟,实现学生对中华民族观念内涵的领悟,实现历史素质教学的高阶教学目的。例如2018年全国卷文科综合第42题,通过阐述我国近代知名企业汉阳铁厂的创办过程、肯付过程,其不畏创业艰辛、难阻,克服资金短缺、人才紧缺等困难,最终成为中国近代远东区域的大型钢铁企业。学生在阅读解答该题的过程中,可再次联想深思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的工业发展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坚韧毅力及智慧才干,让学生为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人民感到骄傲与钦佩,激励学生发挥其智慧才能,为中华民族复兴、开拓奉献力量。
三、总结
家国情怀在高考试题中具有多元渗透形式,历史教师在在教学中也应全方位的渗透引入家国情怀教育,循序渐进的将学生历史解释思维、历史运用思维等与家国情怀无缝隙衔接,从学生认知根本、思维根本层面提升学生对家国情怀本质、认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认知观念及情感观念,进而切实将历史感、民族感印刻于学生的思想深處,这样才能实现高考中渗透家国情怀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薄英华.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J].文学教育(下),2021(01):170-171.
[2]周昭根,马泽娜.区域历史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路径探讨——以潮汕文化为例[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3(04):76-82.
[3]叶少勇.“家国情怀”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途径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05):86-88.
作者简介
范昉(1987.07—),女,汉,江苏张家港,本科,中教二级,研究方向:历史教学,工作单位:张家港高级中学。
王伟(1978.11—),男,汉,湖北麻城,大学本科,中教一级,历史教学,张家港高级中学。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