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探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速读·中旬 热度: 13107
许正宜 王健

  ◆摘? 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扎根陕西梁家河,主政河北正定时期初步显示出前瞻性的生态思维;主政福建、浙江时期提出“两山”重要思想;主政全国时期,形成生态文明思想体系。习近平在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宝库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

  ◆关键词:生态文明;萌芽;形成;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想成果,同时它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举足轻重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精华,准确地把握住了崭新时代下我国人与自然关系相处的新趋势,开展的一系列从根本上可以为人民办实事、谋福利、促发展的工作,也深刻解答了三个问题,也就是“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确实地推动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同样也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实践到认识发生了即全面又巨大的变化,最终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讲到其具体形成过程,我们可以从三个阶段来进行探讨。

  一、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扎根陕西梁家河,主政河北正定,初步显示出前瞻性的生态思维

  年轻的习近平在1969年踏上了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大队)的这片热土,开始了他为期七年的知青生活。1974年1月,崇学尚读的习近平在《人民日报》上注意到一篇介绍四川推行利用沼气的报道。就是这篇报道给予了他很大的启发——将沼气引入到交通不发达、煤矿资源短缺的黄土高原。这个想法不仅让当时的延川县县委连连拍手称赞,很快在县委的号召组织下,成立了学习小团队,前往四川学习取经。不久之后,梁家河成为沼气试办点,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建成了陕北的第一座沼气池。经过一段时间努力,70%以上的梁家河村民用上了沼气,在告别了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也解决了环境卫生问题,保护了当地农村的生态环境。现如今,我们依然能够在梁家河村见到习近平带领着乡亲们一起共同建立的第一口沼气池,这也是“陕西第一口沼气”。

  前往四川学习的过程中,习近平同志和知青伙伴们一起克服困难,努力认真学习制作沼气的技术,为了解决村民们做饭、照明等许多方面的问题,踏踏实实为当地村民老百姓着想、办实事,这些都为习近平在之后的从政道路上,解决“三农问题”和精准扶贫的工作上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也为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最初的实践经验来源,也凸显了他不甘平庸、未雨绸缪的意识和超前的生态思维。

  28岁的习近平在1982年的春季成功上任为河北正定县委副书记,负责的工作任务范围广泛,而且肩负的责任也非常重大,不经要负责农村经济、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而且还要负责平反冤假错案以及参与计划生育等工作。刚满30岁的习近平在正定任职正定县县委书记期间,他认真观察并且分析正定县的情况,河北正定县坐落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尤其是宋代大型寺院隆兴寺而且拥有良好的地理优势,借助着正定县交通发达的优点和历史悠久、极具中国建筑特色的寺庙,正定县具有发展旅游业的经济潜力,可以大大拉动当地经济增长,促进农产品的销售。经过艰苦努力,正定县终于完成了这项伟大修复工程。在1986年,中央电视台和当地政府合作建成的“荣国府”临时外景基地在正定县建成。与隆兴寺一起正式形成一条旅游线,除了《红楼梦》许许多多的影视作品的拍摄取景都出自于此,“荣国府”一度成为“网红旅游景点”。

  通过发展旅游业来拉动地方城镇经济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为大片区域经济发展做贡献,这是极具前瞻性的可持续减贫的绿色发展思路,尽管习近平同志的发展理念在当时没有成功地形成完整的理念体系,但是这并不代表他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实践中就随随便便地摒弃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等这些优秀的理念,并且习近平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不断通过实践来进行创新,促进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

  二、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主政福建、浙江,推进两省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两山”重要思想

  习近平在福建担任领导期间,对生态问题的认识日益深入,其生态文明思想上升到理论高度,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全面推进。在福建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期间,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开始形成,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力,在仔细分析了宁德山地的特点之后,他认为巧妙地将林业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因地制宜,是有可能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者合并的。这体现了习近平对生产力理论新的认识。

  1992年,习近平主要负责订正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戰略设想》,紧接着“城市生态建设”理论被提出来,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城乡绿化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等方面,将农业、旅游、环境三个方面优化整合,综合治理,并朝着生态化的趋势发展。这个发展战略说明着习近平的城市生态建设理论已开始付诸实践。在离开福建之后,其生态文明思想理念广泛传播到浙江,并且得到更进一步得发展。

  2002年习近平被调职前往浙江,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成为“封疆大吏”到经济发达的浙江任职后,习近平面对的挑战不再是“山高车快”,而是“成长的烦恼”。经过密集调研和深入思考,2003年8月8日,习近平从认识论的角度简明扼要地说明了人们认识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之间关系的三个阶段。他说:“认识的第一阶段是,只注重经济发展,对于环境被破坏这件事还没有自知之明;认识的第二个阶段是‘各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思想境界,更有甚者会做损人利己的事情;最后一阶段是人们后知后觉地认识到生态问题是没有边界性的,开始倡导身边的同伴一起爱护地球并且积极自主地投身于生态建设的大队伍中。”

  2005年8月中旬,习近平从浙江安吉完成了视察工作之后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科学论断,那就是“把生态优势再进行详细优化,往不同方面转化,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可以变成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可以给我们带来金山银山,但千金不换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在产生矛盾的同时也可以做到可辩证统一。”

  在2006年3月23日,习近平进一步从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之间对立统一的角度做了更加完备详细的表述:“人们在实践中对‘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会去过多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疯狂地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将生态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形成了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

  正是基于“两山”关系的正确认识,现在看来以往的那些违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和做法完全应该被制止。“要做一个清醒的并且重视生态的政府,一个企业重视生态才会有长久的希望,作为具备现代文明意识的公民更应该重视生态。”至此,习近平主政浙江时的“两山”重要思想可以概括为“认识三阶段论”,也是再一次旗帜鲜明地强调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那就是: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后,发表在《求是》杂志上的“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更是他从人类文明兴衰角度对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进行了有益补充,本质上就是要将“生态”与“文明”结合,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

  三、生态文明思想的完善——主政全国,紧抓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形成生态文明思想体系

  我国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自然资源、环境容量、生态产品等存在着着十分尖锐的供求矛盾。2012年,此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习近平,主要工作内容是撰写草拟我党的十八大报告,他依旧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揆情度理地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独立的部分进行系统阐述,并且在“两山”重要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更明确国家发展的目标。从2013年4月到2015年4月这期间,越来越多的观点被提出来,这些观点覆盖面广,可行性强,切实地结合了我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在一个全局的角度为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正确科学的思想指导和解决方案,提供了各国解决相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

  在我国很多地方有着违禁开采的矿区和林区,许多昧着良心的黑心企业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忘却了自然资源的稀缺和可贵,大肆侵占自然资源,破坏土地森林资源而后却对于这些破坏行为置之不理,后果留给了当地的百姓和群众来承担,这样看来,对于人们群众来说,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就是良好环境同时优质美好的生态环境也是政府来提供给人民老百姓,这是给予人民最实惠的福利。同时,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不论是哪个企业还是个人,坚决不能越雷池一步,全党全国就要一体遵行,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所以国家和政府要精心研究和论证哪些会被列入生态红线,坚持实事求是地从制度上保障生态红线。

  生态环境问题从来都不仅仅是单个国家需要面对的问题,它具有全球性。而中国会一直勇担大国之任,表大国之率,尽大国之责,挺身而出,贡献大国之智慧,共同与其他各个国家密切参与合作,深入开展工作交流,积极分享方法,提供“中国方案”,这就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共赢全球观。

  事物之间都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修复生态,改善生态环境,进行生态修复工作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而且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认真切实贯彻“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13]的观点,人与周围的山、水、林、田、湖、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尤其是在建设生态文明,首先我们不要再固执地认为我们要改变、征服自然,要改变陈旧和错误的思想观念,而后再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纠正人们的错误行为,调整为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行为,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目的。

  爱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責任,需要我们从日常的生活细节做起,“珍惜每一滴水资源、爱惜每一粒粮食”,全民参与到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中来,切实践行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

  上述梳理表明,从习近平知青下乡初到梁家河村工作带领村民们一起发展沼气、在河北正定创造“中国旅游正定模式”开始,许多重要科学论断都在不断被提出来,并且很好地指导了我国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经过实践证明最终实现了完整化、体系化、科学化,成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为更好地指导我国参与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思想指引,更加为其他国家的生态建设提供了参考方法。

  参考文献

  [1][美]熊玠.习近平时代[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98.

  [2][美]熊玠.习近平时代[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99

  [3][美]熊玠.习近平时代[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121.

  [4]习近平.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M].福建美术出版社,1993:146.

  [5][美]熊玠.习近平时代[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156.

  [6]习近平.之江新语[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3.

  [7]习近平.之江新语[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3.

  [8]习近平.之江新语[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86-187.

  [9]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186.

  [10]习近平.生态兴则文明兴——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J].求是,2003(13).

  [11]习近平.在海南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2013年4月10日.

  [12]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5月24日.

  [13]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3月14日.

  [14]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4月4日.

  作者简介

  许正宜(1996.11—),女,汉族,湖南邵阳人,湖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王健(1968.10—),男,汉族,湖南邵阳人,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