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本解读是一种阅读教学方法,文本解读的策略可以是以词句的替换为切入点,可以是以转折处为切入点,可以是以“错位”处为切入点,可以是以“想象”为切入点,还需关注文本间的各种关系。总之,利用这种阅读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法,是教者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能在文本中读出文章的意蕴及精妙处,引发深度思考的阅读教学方法。
我们的阅读教学改革,也就在“教学文本解读”这里找到一个突破口,经过长期的实践、努力,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都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并培养学生到字里行间去自主发现和自求索解的习惯。解读的价值取向,不但是要正确读出文本的原有信息,同时还要能够读出如何正确阅读信息的“信息”,有学者称之为“言语智慧”。
当教者在阅读教学中,尝试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并把这种解读方法教授给学生,学生会受益颇多。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对文本语言有一定的敏锐感知力,对精到的语言做出判断和反应,从中将获取的语感传授给学生。当然,这种传授要以学生接受能力为基础。
阅读教学、文本解读教学就是要针对不同情况引导学生感受、发现、揭示作品中的这一秘妙,乃至学习这一秘妙,轉化为写作教学。何为“秘妙”?可以是内容值得一读,值得细细品味的地方;可以是形式,写得让人不禁感叹“好”的地方。王国维对秘妙的诠释,“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用孙绍振的话语表述,就是情感特征,生活特征,形式特征的三维结合……这样具体的艺术形式的表现规律,完全可以用于指导文本解读。
教者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呢?
文本解读,可以以词句的替换为切入点。以《虽有佳肴》一课为例。教者提出质疑:“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句论述内容,是否可以改为“是故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学生明确:前者将论述一步步引入深入,进而得出结论的效果更好。而且,前者读起来富有节奏,说服有力。又如品读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教者引导:将“绿”改为“过”好吗?为什么?学生明确:“绿”表现春风悄然来到,给江南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景象,富有感染力和影响力。而“过”表达不出这样一个意蕴。如《春》一课,“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将“钻”改为“冒”不好。学生明确:“钻”字写出了悄然间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态。
文本解读,可以以转折处为切入点。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本文以写实手法写自己的贫苦,居住的草堂简陋到狂风的“怒号”足以让“茅草”翻飞,面对顽童“抱茅去”又无可奈何,正临战乱之时,与家人多年流离失所,本可以哀叹一番,但诗人笔锋突然一转,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样的转折,文本更展现了作者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与济世情怀。以《别董大》一诗为例,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悲景渲染离愁的心绪,而后面突然一转,“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下让人释然了,境界瞬间宏大,富有积极情绪。本诗的魅力就在于此。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为例,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后写下了“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的诗句,此时回到故乡,物是人非,恍如隔世,本应是惆怅、消极的,但却笔锋一转,写下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的积极乐观的哲理性诗句。
文本解读,可以以“错位”处为切入点。以《背影》一课为例,开头写“我和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说明“我”和父亲之间是有隔阂的,“我”和父亲的矛盾是“不相见”的原因。对比儿子,父亲对儿子的爱才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从“拣定座位”到“蹒跚买橘”的动作描写,以及“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进去吧,到那边来信”的语言描写,来表现父亲细致入微的爱。这正展示了“父爱子”与“子爱父”的情感错位。再如《恐龙无处不有》一课,说明对象是否是恐龙呢?当然不是,作者谈恐龙灭绝,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这是题目与内容的错位。这种“错位”,让读者耳目一新,这正是阿西莫夫在文字方面的匠心独运。
文本解读,可以以“想象”为切入点。如《登勃朗峰》一文,作者由眼前美景联想到置身在肥皂泡中,教者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想象作者所描述的景,并说明与众不同的地方。学生明确:肥皂泡中的景,让人感受到瞬息万变,飘渺虚幻,又是朦胧的,但有着充满梦幻般的美感。如《天上的街市》一诗,作者由眼前的街灯联想到明星,由天上的明星想到天上无数的街灯,进一步想象到天上的街市。教者可以设法引导学生想象天上的街市多么的繁华以及天上牛郎织女的共同生活的美好画面,接着让学生说一说神话故事里牛郎和织女因一条银河相隔只能七月初七日见面的故事,进而思考作者诗中一反常规描绘两个人天上的幸福生活画面的用意,接下来,学生们联系创作背景就自然而然地领会了诗人在社会动荡时追求理想生活的坚定信念。
最后,文本解读还需关注各种关系。如注重词句与词句之间的关系,注重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注重末段与前文之间的关系,注重首段与后文之间的关系。如郑振铎的《猫》一文,作者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在第二只猫丢失后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教者抓住关键性的句子,分析作者的养猫经历的情感变化,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本文的主旨。
总之,文本解读的方法多种多样,教者应该分析文本自身的特点,以及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文本解读的方法来组织阅读教学,从而教会学生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钱理群.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
[2]赖瑞云.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