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九年级古诗词教学的着力点

时间:2023/11/9 作者: 速读·中旬 热度: 8161
陈赛萍

  古诗词默写与鉴赏是历年中考的必考题型。古诗词鉴赏一般选择一首古诗词,设置2或3题考题,平均占试卷分值5分,约占试卷总分的4%。古诗词阅读的内容基本来自课内,作品朝代分配以唐宋两个朝代为主,约占70%。从内容上来看,山水田园题材最多,忧国忧民题材逐渐增加;从思想情感上来说,表现愁思的内容最多;从体裁来说,以近体诗为主,尤以唐代的绝句为最。题型设计以简答为主,选择和填空题为辅。

  背诵得分率较高,诗词鉴赏属于难度较高的题型,得分率低。究其主要原因,一是缺乏诗词鉴赏的基础积累,二是缺乏相关阅读解题技巧。古诗词鉴赏考查角度包括字词句赏析、内容理解、主旨情感、表达技巧、形象分析、节奏断句、文学常识、迁移拓展等。其中,以字词句赏析、内容理解、主旨情感、表达技巧考查频率较高,其他题型涉及较少。

  《福建省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要求:学会揣摩古诗词的意思,理解诗词的大意,感受诗词的审美情趣。要重点品味古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字词,鉴赏经典名句,体会表达的精妙。从考纲的要求与学生的掌握的实际情况看,提高鉴赏能力是九年级古诗词教学的着力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提高鉴赏能力:

  一、抓修辞

  古诗词鉴赏中的修辞,以比喻、拟人、用典、对比为最多。

  例如:

  1.比喻。是为了表现所咏之物在某一方面的特征,以达到生动形象的目的。 答题格式: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什么在哪一方面的特征。例如“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激烈的战斗场面,塑造了一位驰骋沙场,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

  2.用典。诗人运用典故,大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愿望,观点,或起到借古讽今的效果。例如:“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人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重用,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3.夸张。运用夸张的修辞,是为了突出表现事物在某一方面的突出特点。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一个“割“字,突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遮天蔽日的景象。

  4.拟人。诗歌中的拟人修辞往往和作者的抒情相结合,传达诗人的情感,或触景生情,或寄情于景,以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融情于景,以“花溅泪”、“鸟惊心”来表达自己忧国思家的情感。

  二、抓“诗眼”

  一首诗歌中,往往就是几个字或某一个字最具有表现力,通常把这些字叫做“诗眼”。动词的答题格式:某字,生动具体的表现了什么在某一方面的什么特点。如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锁“在本诗中意为”笼罩“,生动的表现了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以及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凄凉、忧伤之情。

  “望”字表示有心或有意,心中有了南山,然后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表现出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圣地的向往,也间接表达了诗人渴望自由和一切程度的归隐心里。

  “见”表示无心或无意,更能显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而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相遇的“悠然”情景。从而表现出诗人自由自在,淡泊名利,亲近自然的闲适心境,语言淳朴而自然真切。

  三、抓表现手法

  既包含修辞,也包含表达方式。除此之外还有托物言志,借史抒怀,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事喻理,化静为动,以动衬静。虚实相生,想象,联想,对比,象征等表现手法。

  例如:

  1.以动衬静。“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诗人运用以动衬静的写法,表现了禅院的幽深寂静。又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诗人运用化静为动的写法,用一个“随”字,展现了山势的变化过程,突出了画面的空间感,一个“入”字表现了长江的波澜汹涌,突出画面滴流动感。

  2.用典故。“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是诗人借”闻笛赋”的典故,表达了对故人已逝的伤痛,借”烂柯人”的典故表达世事沧桑,物是人非。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3.侧面烘托。“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诗人用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用品来侧面烘托边塞气候的寒冷,同时也写出了边塞战士生活的艰苦。“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是从军旅生活方面写天气的寒冷,侧面烘托大雪寒冷,极显边塞苦寒,角度新颖。

  4.融情于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触景生情,融情于景,将对国家败亡的悲痛融于景物描写之中,甚至让花鸟都沾染了悲伤的情绪,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与离别之情。

  5.运用白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三句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枯”“老”“昏”“古”“瘦”等字,描绘出一种衰落、颓败的情境,“古道西风瘦马”描绘出一副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图。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孤苦寂寞的心情。

  6.直抒胸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以议论的表达方式直抒胸臆,慷慨激昂,表现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体现了其崇高的民族气节。

  四、抓诗人的感情态度,抓诗歌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言为心声”“诗言志”。诗歌总是作者有感而发,有抒发离愁别恨的闺怨诗,有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有的抒发游子的羈旅之苦和思乡之情,有的表达对友人的激励和劝勉之情,有的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有的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祝福……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身在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它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鼓励劝勉友人,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旷达的胸怀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富有哲理。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明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社会总是向前发展,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的哲理。

  通过指导古诗词鉴赏的基础积累和解题技巧的掌握,在品读中提高鉴赏能力,在练习中提高解题能力。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