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作文,很多小学生就会唉声叹气,视作文为畏途,不会写,不爱写。作文难,难在哪里呢?难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语文课程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从根本上为作文找到了一条出路。贴近学生实际是说写作教学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
那么,写作教学究竟怎样贴近学生实际?笔者认为,应立足生活,捕捉学生感受,挖掘学生思维,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性。
第一,教师要有一颗慧心,做写作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开发学校生活,联系家庭生活,抓住社会生活,安排随文练笔,设计课堂练笔,捕捉时事练笔……如针对小学生责任感不强,对父母不孝顺,不理解老师的苦心,我在班上开展“五天保护小鸡蛋”活动,要求学生把一个生鸡蛋保护五天,无论吃饭、睡觉、上学、回家都要随身携带,并能时时记下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五天后,全班学生中有27人的鸡蛋烂了,26人的鸡蛋却安然无恙。在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了这一次活动后,我顺势地上了一节活泼而有趣的习作课。在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感情真挚,因为“五天保护生鸡蛋”活动,使学生懂得了“操心”是什么滋味,本来无忧无虑的他们为了保护鸡蛋变得处处谨慎小心。想问题周全多了,做事细致多了,简直好像变了个人。而且他们为了保护这个鸡蛋,想了很多办法。如有的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有的给它缝制了柔软的被褥;有的专门做了小盒子,随时提着它,就连写作业都想到要在桌子旁放个软垫,生怕鸡蛋掉下来摔碎了。在此基础上,每位学生都写了出了富有真情实感的习作,字里行间透着学生自己真真切切的生活体验。
由此看来,小小的鸡蛋发挥了它特殊的作用,既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又培养了学生的办事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到父母养育他们的艰辛和老师培育他们的苦心。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做法,正符合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第二,要立足于学生生活,不写那些让学生无话可写的习作。教材中的习作练习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的就写,远离学生实际的就不写。
记得在我满怀信心地走进教室准备给学生上习作课,习作要求是:即将小学生毕业了,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远方的亲人或小伙伴说,请你写一封信,告诉他们你的打算。当我在遵循习作中要求的先说后写原则时,我发问学生:你最想对远方亲人或小伙伴说什么?全班只有2人举手,其余的学生都在努力地冥思苦想,搔着后脑,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经询问才知,由于学生生活的面很狭窄,几乎没有什么远方亲人或小伙伴,更谈不上对远方亲人或小伙伴说出自己的打算了。在课堂即将陷入“死水”的情况下,我决定力挽狂澜,重新给课堂注入新鲜而有活力的水,我的做法是:不写此次习作要求的,而是顺学生改成他们都很感兴趣的想象习作。我先让学生观察教室,看教室里哪些东西是呈几何形的。在学生举了很多例子之后,我又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看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呈几何形的,在学生发言中,我相机板书出这四个几何图形:△△∣○然后提出了习作要求:把它们任意地组合成圖形,想一想这个图形像什么?然后根据想象写一篇习作。当我看到学生互相热烈地讨论时,我知道此时他们写作愿望又被我重新点燃了。在经过交流后,学生画出了很多富有新意的漫画,如:
他们的每一幅画,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根据自愿,我让6位学生上来将自己组合的图形画出来,并用非常简练的语言说了图形表达的意思。在水到渠成时,我及时地让学生抒写下来。从文体上来看,这次习作也打破了过去千篇一律的记叙文的老框杠,有童话、小故事、散文、小评论、解说词等。53篇习作都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充满了新意。
当然,立足于学生生活,还应该扩展到课外。我一直以来有个很好的做法:提倡学生写日记,日记写得好的学生可以免写课本中的习作。日记是学生生活的直接反映,学生写起来束缚少,自然也就容易动笔,乐于动笔,这样长期训练,学生的写作兴趣会逐渐被激发起来。
第三,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做好学生生活中的“伯乐”,及时捕捉学生生活中的亮点。因为小学生有意注意还处于萌芽阶段,往往缺乏主动观察与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亮点便会如流水般悄悄溜走。为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主动意识,教师首先要做捕捉素材的能手。
在秋高气爽的秋天里,我组织学生到大自然去倾听声音,来到野外,我请大家坐在草地上,闭起眼睛,静静地听,然后问学生可曾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生雨后春笋般地回答:“我听见了小溪‘叮咚,叮咚的流水声。”“我听见了‘呼呼,呼呼的风声。”“我听见了‘簌簌,簌簌的落叶声。”……此时,我顺势利导:秋天里的声音确实存在,但有些声音太轻了,用耳朵听不到,得用心去听,比如花瓣落下来的声音,是怎样的呢?学生潜藏的思考被我一石激开,有的说:
“是‘呜呜的哭泣声,因为她们很伤心,她们舍不得离开这美好的世界。”也有的说:“是‘嘿嘿,嘿嘿的笑声,因为她很自豪,高兴,她们曾经用自己的身体打扮这个世界,使大家都得到美的享受,人们不会忘记她们的,而且她们来年还要来,又会有新的花瓣开放。”……学生说得真好,秋天,大自然的种种声音组成的一曲交响乐让学生表达得声情并茂,淋漓尽致。这乐曲用不同的心情去听,就会有不同的感受与发现。
在激起了学生的心灵的涟漪后,我及时地让学生用“我听见了……”为题写一篇习作。这种因势利导,给学生提供宽松民主的土壤,引导学生树立了“真实、真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观念。因此,我认为,教师要多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陶冶他们的性情,净化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情感。
总之,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每一个学生的生活都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大书,只要我们拥有一颗慧心,一双慧眼,立足于学生生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学生就会发现生活之美,生活之乐,生活之味,笔下自然会流淌出潺潺的清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