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的内在机制探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速读·中旬 热度: 12185
摘 要:综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中国化的理论体系。其实仔细考察每一个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过程,都会发现有一些共同性的东西渗透其中,就如同机器的工作原理,这些共同性东西有机的组合起来,建立了一定的机制,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形成的内在机制。研究这种内在机制对我们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机制;系统

  所谓机制,是指一个系统中的组织构造,运行原理以及相同条件下将出现相同结果的现象。它包涵有关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种部分变化的相互联系和规律;它有两个基本特征:其一,组织部件结合的方式;其二,内在的本质联系,必然规律。机制原来是物理学术语,后来其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到生物学、医学、社会科学领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相结合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认真考察每一个理论成果的形成过程都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对其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机制作为潜藏于各种社会表象之后的运行原理和内在逻辑,本身是抽象的,但它的具体表现却是实在的。所以,必须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机制。本文对这一机制的运行和理论成果形成进行了探析,以求教于广大专家学者。

  一、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形成机制的启动系统

  启动系统是一个系统或有机体工作运转的启动装置,它是整体组成运行或发挥作用的第一步。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形成机制中发挥着启动的作用。每一次理论成果的形成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的。

  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中,解放思想起到了先导性的作用。首先,对“城市中心论”的突破,开启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其次,对党内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反对,开启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此,毛泽东指出:“列宁告诉人们不要硬搬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话,就是它的基本原理,也要当作行动的指南,而不是当作教条。”再次,对“一次革命论”和“二次革命论”的否定,开启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理论。十年“文化大革命”之后,关于真理检验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报告,都是解放思想的号角,开启了解放思想的先河。1992年邓小平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开启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序幕。1997年前后,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姓“公”姓“私”的问题的讨论,开启了国有企业改革,股份制改造的先声。可以说每一个中国化理论的产生,先前都有一个解放思想的准备,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形成机制的操作者——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始终做到了主动去解放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产生取得了先决条件。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邓小平指出:“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江泽民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不能用本本框框去实践,而只能用实践去发展本本。”胡锦涛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机制的动力系统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自觉主动地投入到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自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就承担了拯救中国,实现国家独立的革命任务。在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认清了中国革命的任务、性质、中国的国情等问题。随着大革命的失败,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当时的国情,成功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随后的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日渐成熟,在革命中锻炼了自己,成功实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且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随后的解放战争中,新民主主义理论不断完善,并成为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又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的实践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中国共产党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毛泽东思想在这种探索中不断发展。鉴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口号。由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这种结合一直没有处理好。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后,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成功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从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凸显出许多问题,在加上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严峻考验。“怎样建设党,如何建设党”是中国共产党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回答此问题而形成的。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资源,环境,生态等问题的凸显,“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又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前;于是科学发展观便应运而生。

  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借鉴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形成机制的加工系统

  (一)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科学性的加工工序

  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实事求是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正因为认识了反革命力量在城市集中,在农村薄弱的“实事”,我们才“求”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是”;正因为认识到了中国内无民主,外无独立,反革命势力强大的“实事”,我们才“求”到了武装革命“是”;正因为认识了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落后的东方农业大国的“实事”,我们才“求”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事”出发,积极探索,“求”到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市场和计划只是手段而非制度的“事实”,“求”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是”;又根据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可持续发展的“实事”,“求”到了科学发展观的“是”。

  (二)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时代性的加工工序

  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它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形势任务的变化而发展的理论。因此,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此恩格斯曾强调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理论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过程,就是与时俱进的过程。党在思想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具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重要体现。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立足于时代的特征,依据中国国情,善于开拓创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第二次结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都是我们党立足时代发展的前沿,不断开拓创新,提出的符合时代发展的理论。我们党更应该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最新理论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所以,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形成机制中必不可少的工序,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时代性的重要保证。

  (三)借鉴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民族性的加工工序

  借鉴创新,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其一为借鉴阶段,其二为创新阶段。借鉴就是要善于借鉴国内外一切有益的理论成果。创新就是在借鉴一切有益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消化吸收,创造出符合自身发展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指出:“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扬中国的东西,创造出中国独特的新东西。”从毛泽东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借鉴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要“创造出中国独特的新东西”。不难看出,借鉴创新的最终归宿是实现民族性,不过这种民族性是建立在对国内外一切积极成果吸收创新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借鉴创新是实现民族性的重要途径。

  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可以和平改造的设想,以此为借鉴,并结合我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情况加以创新,形成了和平赎买的政策。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借鉴创新的典范。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的管理方法。”江泽民曾明确指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成果。”无论是邓小平还是江泽民都论述了要吸收人类所创造了一切优秀成果,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借鉴和帮助的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同样十分重视借鉴创新。在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论。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借鉴创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阶段都有突出的表现,而且经过借鉴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印上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四、实践检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形成机制的检验系统

  如同机器生产的产品,要检验是否合格一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同样需要检验是否正确;而检验的标准就是实践,实践只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质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实践是主观和客观相对接的物质活动,它体现的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现实的物质关系。因此,真理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論成果,这些理论成果同样需要实践来加以检验。通过实践来确认这些理论的真理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同时又必须经过实践来检验正确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为指导,进行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

  五、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共同品牌

  在经过检验系统的检验,确定合格之后,最后一步就是给产品贴上商标,以显示其身份和出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同样具有共同的品牌,这便是中国特色。因为它们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并且是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的。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共同名称的概括具有两个层面的意义。其一是对理论正确性的肯定。通过实践检验正确的理论成果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自然还有错误的理论,不能归入中国化的理论范畴。例如,人民公社化、大跃进以及后来的文化大革命理论,这些虽然也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理论,但它们经过实践检验是错误的理论,不能看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同样不能归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共同特征的概括,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总结。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形成的理论成果,其共同特征是具有中国特色,就像产品的商标一样,我们可以称之为共同品牌。正因为如此,我们把这些理论成果概括为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同时它也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上的总结;并且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一步开拓,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也将不断丰富,将会有更多的理论成果产生,这些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将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广阔。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202.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1-112.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33.

  [4]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8.

  [5]人民日报[J].2007年10月25日.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

  [7]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51.

  [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9]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4.

  [10]列宁全集(第三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0.

  作者简介:

  刘志伟(1982.06—),男,籍贯:河南省郑州市。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