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是大势所趋,如何办好高职院校是当务之急,在高职院校中都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的管理问题。管理作为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它包括“管”和“理”两个方面,“管”就是去做、去行动,它有学问,讲方法;“理”就是如何去做、怎样去行动,它有艺术,讲技巧。在实际工作中,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才能发挥其功效。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职院校及学生的主要特点
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作为高职院校,它具有“高等”、“职业”、“教育”三个属性。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更加突出“职业”特征,注重“职业能力”;与中职相比,高职更加突出“高等”特征,注重技术应用能力;与培训相比,高职更加突出“教育、育人”特征,注重德育和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它的教学和管理对象具有特珠性,管理工作错综复杂,千姿百态。由于高职生的“生源”质量与普通高校不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
一是学生的思想活跃但基础较差。高职生由于平时不注重政治学习,思想上不积极要求进步,对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不感兴趣,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造成了思想基础和素质较差。但学生思想活跃,敢说敢做,开放性较强。
二是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且兴趣低下。高职生由于中学阶段在学业竟争中是被淘汰的“失败者”、多数学生具有“自卑感”。
三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差,但应用动手能力较强。高职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不善于抽象思维、逻辑推理、数值计算,所以,文化课成绩不太理想;但他们也有长处,喜欢做事、动手,应用能力较强。
四是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较差,但个性较强。高职学生由于对所学的课程没有兴趣,上课迟到、旷课、睡觉、玩手机的现象比较严重等,这样,给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管理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条件。搞好学生管理不仅是管理部门和辅导员的事,也是每个任课老师的事,其重要性:一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任何教学都具有教育性,教学活动即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也就是教书育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道德的倡守者、行为的示范者,也就是为人师表。教师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道德品行以及对每一事物的态度,都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学生。二是加强学生管理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在管理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学生在学校就象企业生产的产品,管理出效益,而质量好的、有特色的产品,受欢迎的产品可以大家竟价购买。三是加强学生管理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作为管理者,特别是辅导员,是学校教育中的特殊角色,肩负着比一般教师更重的责任。班级管理工作的成功与否,可以通过辅导员这一特殊角色去完成各种纷繁复杂的教育实践,可以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行、学业与前途,也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地位、声誉和未来。
三、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按照“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和全面发展”的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按照“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为了达到目标,必须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和有目的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是管理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要做好人的工作首先是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从学校管理层面上,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各项社会政治活动渗透到教学和管理之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当具有正确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素质,这就是育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从学校教学层面上,教师应把德育渗透于整个教育教学和各项管理之中,构建学生在校期间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综合素质。其次是加强制度建设。做人的工作,民主和科学是它的精髓,规范化和创新是它的基础和活力所在。管理需要用制度来维系,通过制度建设来规范人的行为。最后就是要调动人的积极性。有人说,管理就是服务,就是要求我们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去做、去引导、去管理。从本质上讲,就是实现预定目标的一种手段、一种途径、一个过程。目的和核心是人,是调动人、提升人、服务人。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科学方法和一系列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教育手段,加以正确引导和帮助,同时,必须把严格执行校纪校规和加强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并完善思想道德建设和校纪校规约束两道防线,对学生健康成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是管理工作要讲究谈话艺术。谈话是辅导员管理班级过程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教育方法,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各种表现的原因,掌握许多方面的第一手资料,使学生管理工作有的放矢。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沟通时应注意艺术性。首先是真诚相待。教育是一个师生心灵交流的过程,在师生双方言语不断交流、融合升华,辅导员必须真诚赢得学生的真爱。其次是晓之以理。与学生谈话的过程,教师应给学生讲清道理,让学生沿着“理”的道路重新找回自我的位置,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采用多种办法对学生进行诱导,寓理于情,情理交融,让学生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学生才能心悦诚服。最后是循循善诱。教师和学生谈话时,还应该引导学生层层剖析,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分析、判断、辨别的能力,切忌生硬训斥。
三是管理工作要掌握辩证方法。班级管理是一项纷繁复杂的工作,学生管理部门、辅导员、任课老师要齐抓共管,三管齐下。学生管理部门重点搞好综合协调、检查、考核、评比;辅导员重点抓好平时的教育和管理;任课教师重点抓好课堂的教学和管理。特别是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要掌握辩证方法,要做好几个结合。
1.“方、圆”结合
辅导员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最基层的实施者,在实际工作中,即要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又要让学生接受学校的管理。此时就应该讲一点“方”与“圆”的艺术。所谓“方”,即指辅导员工作准则、原则,所谓“圆”,即指辅导员工作的策略、情感。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应灵活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力争做到“方”“圆”结合。一般说,在“点”、“面”结合的教育工作中,“面”上的工作宜侧重于“方”的要求,而“点”上的工作宜侧重于“圆”的教导;在实施教育时,可以以“圆”的思想为主导,以“方”的原则为辅助,使学生在悔过自新的同时,即能体会到辅导员母亲般的宽容和慈爱,又能体会到父亲般的严格和认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管理和教育的目的。
2.“实、虚”结合
辅导员工作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即要求辅导员立足现实,努力做好实际工作;又要求着眼长远,加强自身学习、研究与探索班级管理和学生管理的新思路、新办法,做到又务实又务虚,“实、虚”结合。
3.“管、放”结合
在教育实践中,辅导员要管的方面很多,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大到学生的思想情感、前途命运。辅导员都要有耐心和责任心并适时地去处理这些纷繁复杂的事情。但是,如果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管得过严、过细、过全,就容易造成学生的责任心弱、依赖性强、创造性差的后果,不但妨碍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也易便辅导员整天陷入杂务中而不能解脱,于自身发展提高、于班级管理建设都不利。“管是为了不管”,这也是提醒我们在班级管理中,要讲究一点“管”与“放”的艺术。“管”是手段,“不管”才是目的。但“不管”绝不意味辅导员对班级发展听之任之,相反,辅导员的“不管”是以培养全体学生的“共管”为前提的,是以追求班级管理的“大治”和学生能力的全方位提升为目的的。因此,要想真正做到“管”与“不管”的最佳配合,必须渗透着辅导员的心血与智慧。一般在常规与特色管理中,常规管理要从严要求,做到整齐划一;特色管理要百花齐放,各具匠心。
4.“冷、热”结合
所谓“冷”就是“冷处理”,所谓“热”就是“热加工”。我们知道铁匠在铸造过程中,有时在铸件烧得通红后,马上锤打;有时则相反,不但不锤打,反而把铸件放在冷水或冷油中“蘸”一下,冷却降温,然后再锤打。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工艺方法,却各有其妙处。“热加工”能使铸件欲直则直,欲曲则曲,很容易得到所要的形状;而“冷处理”能够提高铸件的硬度和强度,增强铸件的耐磨性能。在一个班集体中,经常发生这样或那样的事情,我们辅导员应该像铁匠那样灵活地采用“热加工”与“冷处理”的方法,对某些事情,趁热打铁,及时解决;而对另一些事情,则应该延缓时间,冷却降温,再不失时机地予以处理,也许这样做的效果会更理想一些。当然,“热加工”与“冷处理”是一种直觉性很强的工作技巧,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事情、采用哪一种方法,需要辅导员有一点儿“灵性”在里面。
四是管理工作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校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搞好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的基本前提条件,是促进教学和管理的内部动力。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想品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因此,教师应该做到如下几个方面。①要关心、了解学生。全面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关键。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热爱学生就是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全面地认识学生。只有从生活、学习、身心、情感及家庭等各个方面时刻想着学生,同情他们的痛苦或不幸,关心他们生活的冷暧和学习的进步,关心他们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做人的好坏,师生之间的情感才能相通,教育才能产生共鸣。要了解学生,就要主动接近他们,努力成为他们的知心伙伴;要了解学生,教师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随时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全面地认识学生,教师还要有全面正确的认识态度,应当客观地、辩证地分析学生;关心了解学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期的、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一项工作,教师要花时间和精力,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把教师当做自己的良师益友。②要尊重、信任学生。尊重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渴望得到尊重是人的内在心理需要。教师只有把对学生的爱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尊重信任学生,师爱才会描绘出一片亮丽的风景。教师尊重学生主要体现在:第一,尊重学生的人格。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和信任。因为老师的尊重和信任,会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品德、才华和能力得到承认,从而增强了前进的信心,获得了前进的动力,自觉地向着更高的目标发展。第二,尊重学生的感情。人都是有感情的,学生往往会把对教师的情感移入到知觉或想象的对象中去,特别是容易进入教师所教的课程中去。就是说,学生都会喜欢尊重他们感情的教师。做到“亲其师,信其道”。反之,如果教师有意无意地伤害了学生的感情,刺伤了学生的心,他们会因为讨厌这位老师而讨厌这门课程,甚至于厌倦学习。第三,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角落——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们希望别人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进取向上的动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尊心,人才能够自爱、自律和自重,做了错事才能自责,才能自我批评、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学生的自尊心都比较强,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就能够激发出他们积极进取、追求进步的动力,从而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第四,尊重学生的独创意识。学生是教师的劳动对象,这个对象是有理想,有不同性格,有创造性,具有独创意识的人,他们需要教师的教诲、关心和爱护,同样需要教师对他们独立意识的尊重。③要爱而不溺、严而有格。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基于亲缘关系的爱,也不是出于个人需求的爱,而是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持久而深厚的师爱。同时,对待学生还要有“父母”般的慈爱,这种爱不是溺爱、宠爱、放纵学生,而是包括着对学生严格要求和耐心教导。这种严格要求应该是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恒、严中有细。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著:职教院校整体教改。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8)
[2]钟小明编著: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手册。中国知识出版社(2007.3)
[3]李太平主编: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