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必须是和谐的,这样才能形成“合力”,促成教育教学具有显著的高效。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使得教师“高高在上”不可接近,学生的学习因而完全处在被动的状态之下,这显然无助于教育教学的提质增效。因此上,构建和谐新型的师生关系,也就成为当前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一件大事。
怎样解决好这件大事呢?其实,陶行知先生早就给予了我们途径,这个途径就是:实施爱的教育、生活教育和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一、实施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是肯定爱的教育的具体表现。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儿童少年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儿童的心灵发展。师爱最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在这样的认识下,我校所有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把爱生放在了首位。我们组织教师学陶行知,不仅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而且要求教师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我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禁绝粗话俗话,推行爱心用语,保护学生的心灵不受伤害,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 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在愛生活动中,我校教师的教育素养明显提高。
在爱的教育中,我校还积极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为父母分忧解难”、“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同时,还开展“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十年的辉煌”、“喜迎香港回归”、“喜迎澳门回归”、“爱绿”、“敬老帮扶”、“学雷锋,做好事”等活动,使学生们感受时代的脉搏,培育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感。
二、实施生活教育
实施生活教育也是构建和谐新型师生关系的一条基本途径。我们说,传统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只教人读书。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是摧残人才。过去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更是强化了“三中心”(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用灌输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知识,使学生远离社会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要求教师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我们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举办艺术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体育活动中引导学生自编室内操;香港、澳门回归时,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同时,我们与社区形成教育合力,建立了校外教育基地,聘请了校外辅导员,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文明宣传、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及社会服务中去观察、去感受、去锻炼、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识。这些教育实践,为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因为,只有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就能得到激发,也才能有较强的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即自己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之一。学习是人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取知识,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发动自己的大脑,并做出主观的意志努力。可是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灌输花时多,效果差,学生听、记、背学得苦,求知欲没有了,创造力抑制了。这样的教学状况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因此,在教学操作上,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我校积极引导教师学习并实践陶行知“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等教学思想,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教育教学的效果也就很好了。
总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必须是和谐的,这样才能形成“合力”,促成教育教学具有显著的高效。愿各位教师能深谙这一道理,努力促成和谐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