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里的姑娘水灵如晨露,这里的米酒仙人欲饮之,这里的芦笙唤起万物生??位于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处的三省坡下,一个充满传奇的侗族村寨,在这里生生不息地繁衍了近500年,从当初的不过几户人家发展到如今670多户2600多人的大侗寨,这就是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三江县独峒镇高定侗寨。
七层重檐的雄伟寨门高高矗立在右边寨顶的垭口公路上。寨门之上有可供行人出入的走廊,兼具了风雨桥的作用。
作为村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如今的寨门防御外敌的功能已然消失,完全成了热情好客的迎宾之门、笙歌之门。
在寨门的左上方,有一棵需数人合抱才能围拢的香樟,树龄已有500年,树干和根部长着一个个巨大的圆疙瘩,见证着寨子的沧桑。
与寨同龄的古香樟,寨民们称之为“树神”。
侗族有个风俗叫作“月推瓦”,就是寨与寨之间男女青年交换做客。年轻人在一起劳作,唱山歌,以这样的形式相互往来,增进了解,加深情谊。传说在建寨初期,高定村与一山之隔的牙寨村归盆屯成了“行歌坐夜”的友好村屯。每到天黑,归盆屯的勒勉(侗语,姑娘)都在等高定村的一个勒汉(侗语,小伙)。这个小伙帅气得像仙人,能说会道,讨人喜欢,姑娘们个个都希望他到自己家里去坐夜,久而久之就闻名乡里。一次,归盆屯的姑娘故意问小伙是哪里人,小伙子回答说:“我家住在高定村,我姓张(樟)。”归盆屯的姑娘们偷偷在他身上做了个记号——用绣花针将几条红绿绣线串在他的衣服上。
第二天,归盆屯姑娘们就到高定村来询问村上的老人家:你们村是不是有个姓张的勒汉?老人回答说没有。姑娘们心灰意冷地往回走,走到寨门口时,觉得有些累了,便坐在旁边的樟树下休息。这时有人无意中看到樟树上插有绣花针和红绿绣线。姑娘们一下子醒悟过来:原来,她们天天思念的勒汉竟是一棵美丽的樟树。
高定,大意是高而陡的村寨。
世居于此的侗族居民在这样的山地河谷环境中,逐渐形成了以侗族鼓楼、风雨桥为标志,民居团簇、紧凑围合的“山、水、田、林、寨”圈层布局。
从树神前的坪地望过去,整个寨子连绵分布于两边斜坡的山坳间,依山傍水,浑然天成,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鹅。寨中石板路曲折蜿蜒,典型的侗族建筑层次错落,吊脚木楼鳞次栉比连成一片,座座鼓楼点缀其间,交相辉映,侗族文化元素保存完整。寨子四周竹林苍郁,古树参天,自然生态环境优美。
寨子里四通八达的小路延伸至每一栋吊脚楼前后,路上铺砌着卵石或者青石板,踩着长满苔藓的石板阶梯,行于寨内蜿蜒的巷道,满眼独具特色的木楼群落,让人顾盼流连。墙头边晾晒侗布的大嫂,屋门口闲坐小憩的阿婆,鼓楼里抽烟讲款的阿公,小巷内挑担缓行的汉子,木楼上娴雅梳妆的姑娘,内敛而从容,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侗家风情。而缓慢凝滞的时光,将路边逗留的狗儿也刻画成一副悠闲自得的模样。一路上,不时有侗族群众和你热情地打招呼,甚至邀请你进木楼坐坐,喝口水,吃碗油茶,仿佛你就是他们家的远房亲戚。
关于寨子的由来,有一个仙鹤引路、择地建寨的美丽传说。
当地老人告诉我:“明朝万历年间,我们的先人们由湖南、贵州等地迁到与高定一梁之隔的“背寨”居住,不知什么缘故,一直人丁不旺,家禽家畜也难养活,几户人家仅剩下一只母鹅,有一天也突然不见了。
“几个月后,有人发现失踪的母鹅正与一只白天鹅在做窝,并孵出了一群可爱的小鹅。我们这里称白天鹅为仙鹤,仙鹤做窝下蛋的地方,背风向阳,有多处冬暖夏凉的泉水,甘甜爽口,喝了使人力气倍增。泉水流过,水草茂盛,鱼虾成群,鲜花遍野,鸟叫蝉鸣,真是神仙之境。原来这是神灵让仙鹤为我们指引建寨的风水宝地。于是先人们高兴地搬了过来,开始在这里建村立寨,果然人丁发达六畜兴旺。
“后来,陆续有人往这里迁居,仙鹤做窝的地方逐渐成了热闹的村寨。”
二
为了对抗外敌,相互照应,侗苗两族素爱抱团聚居。高定侗寨便是一个“群落印记”极强的典型村寨,民族团结亲如一家,睦邻友好相互依存。
高定村现共有六个氏族多个姓氏,除了吴姓之外,还有李、杨、莫、卢、黄等姓氏,他们的“和亲睦邻”,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上的悲喜与共,在灾难面前也是如此。直到现在,高定村依然使用明火做饭,彼此相连的木楼很容易引起火灾。但是一百多年间,却从没有发生过一场大型火灾。因为只要一家着火了,全村人都会迅速赶来帮忙救火,事后送粮食送衣物被褥等帮助其渡过难关,还合力重建家园。因为大家都懂得,同住在一个寨子里,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从天而降的灾难。
在红白喜事上,也是全寨一家。谁家起新房,在家的男女老少都会主动去帮忙做事,就像自己家起新房一样尽心尽力。特别是“竖排上梁”那天,全寨子的人是一定要到场帮忙的,必须凭靠全寨人的力量把高大的排柱立起来。
谁家嫁女迎亲,寨上的人都要趁机热闹几天,把主家的婚事办成全寨子红红火火的喜庆之日。
谁家的老人过世了,也会全寨子的人出动帮忙,把老人的丧事料理得妥妥帖帖。
聚族而居的侗家人,社交的场面更是声势浩大。
“百家宴”是侗族待客的最高禮仪。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吃百家饭,联百家心,驱百种邪,成百样事。”
每逢村寨互访或有特别尊贵的客人来访时,全村各户自备酒菜饭,一起到鼓楼坪“一”字形摆开长桌,吃百家饭菜,喝百家米酒,享百家祝福。饭桌上,客人可从第一桌吃到最后一桌,你来我往,觥筹交错,热闹非凡。
月也,汉语叫“走寨”,是侗族最典型的集体社交形式。一到开春,全寨子的男女老少,都要换上节日的盛装结伴而出。他们带上芦笙琵琶或侗戏班子,浩浩荡荡地到结对的寨子里去走寨做客。主寨用织布机、鸡笼、扫帚等物品置于寨门口设下路障。客人想越过一个路障必须与主寨对歌。主寨唱“拦路歌”,客人要对“开路歌”,客人每答对一首,便撤去一个路障;若答不出,也可燃鞭炮向主人表示歉意和敬意。最后,撤尽路障迎客进寨。主寨杀猪宰牛,热情款待客人。客人与主人边吃边对歌,吹起芦笙,唱起侗戏,千人齐跳多耶舞。两个寨子几千人聚在一起,从白天到黑夜,从傍晚到黎明,纵情狂欢,场面壮观。客人要在主寨住上三到七天方散,住的天数一定是奇数,因为奇数是大数,含有吉利的意思。来年,结对寨子则以同样的方式走寨回访。
在晚会现场,也会不断有人给优秀学子们助学红包。
村里很多人上学的时候家里都很困难,得到村民们的资助,才得以完成学业,在外有了稳定的工作或者经商做老板。二十多年前,在外工作的高定村人为了回馈感恩家乡,帮助和鼓励正在上学的读书人,成立了“高定村教育基金会”,并发起社会乐捐。
为筹集村里的教育基金,在县城工作的吴有兴等热心人士,还专门发起成立了高定村同村会,把捐资助学的传统传承下去。
“高定村教育基金會”成立二十多年来,捐资奖学助学行动从未间断过,不仅做得越来越好,而且形成了自发的村规民约。
五
侗族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民族,高定侗寨是有名的民间艺术之乡,建筑、蜡染、剪纸、服饰等民间工艺,无一不彰显着高定侗寨民族艺术的光芒。
“广西艺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大学生校外写生基地”于不久前在高定落成,目的就是将高定优秀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与创造,推动优秀文化遗产、文化精神的活态传承与创新。
高定侗寨的许多才艺能人都身怀绝技,侗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有:笛子歌传承人吴平兰,侗笛传承人吴大伟,侗戏传承人吴起善,琵琶传承人吴唐忠,芦笙传承人吴起超,三江农民画传承人吴怀中等。他们不仅才艺高超,还主动带徒传艺,开班授课,让民族艺术后继有人,发扬光大。高定侗寨的芦笙队曾代表广西远赴香港澳门参加文化交流表演,受到好评。
多次获得乐器展示与表演大奖的侗笛传承人吴大伟,制作与演奏样样精湛,经他改良制作的侗笛,音色柔和、清脆、明亮,独具神韵。每年前来参观学习和研究侗笛制作与演奏的人络绎不绝,高定村也因此被誉为“中国侗笛之乡”。
“妹想邀哥上山来赏花,山谷的野花开得红艳艳,最美丽的那朵长在高高山崖上,妹想让哥摘一朵,如果哥不怕高,帮我摘下来,那么我俩的心就可以在一起??”听,是哪位多情的侗族姑娘,情不自禁地唱起了缠绵的笛子情歌,透过层层岚雾,伴着阵阵樟风,声声萦绕于心,把天上的神仙也听醉了。
高定的早晨,山岚雾霭笼罩着岱色的木楼山寨,啾啾鸣叫的鸟儿在寨子上空轻快地翱翔,拨开重重云雾的阳光,照耀着层层叠叠的青翠茶林,照耀着一边歌唱一边采茶的勒勉。在这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崭新的一天开始了??
作者简介:马昌华,广西作家协会会员,柳州市作家协会委员、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延河》 《湖南文学》 《花溪》 《鸭绿江》 《写作》 《广西文学》 《星火》 《绿风》 《散文诗世界》 《佛山文艺》等刊物,多篇作品入选全国《诗歌新人新作选》《中国当代诗库》 《散文诗精选》等选本。曾获多项文学奖 。著有《万山风情》(与人合著)、《分内与分外》(策划整理)、《南漂者:随风的日子》(小说集)。长篇小说《桔颂》入选中国作协2019年定点深入生活扶持项目。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