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广西文场:山水间的清音雅韵

时间:2023/11/9 作者: 三月三 热度: 17778
雷金息

  梧桐叶落熏风送,丹桂飘香海棠红。是谁家他把那瑶琴抚弄,一句句弄得奴的心酸痛。平沙落雁,古寺晨钟,凄凉人儿做的凄凉梦,这凄凉更比那相思还重。

  ——广西文场《梧桐叶落》

  一方水土滋润一方音乐。

  每个地区都有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音乐艺术,展示当地的历史积淀和文化魅力。北京有国粹京剧,东北有二人转,安徽有黄梅戏,湖南有花鼓戏,河南有豫剧……而在山清水秀的广西,则有文场。

  广西文场简称“文场”,又名“文玩子”“扬琴小调”等,是一种清唱剧类型的曲艺形式,与清唱桂剧中的“武场”相对而命名,是广西最具代表性的曲艺形式之一。

  广西文场唱词秀丽端庄,曲调清新雅致,音乐旋律优美,婉转流畅,感情细腻,极富感染力。其长于抒情,又善于叙事的特色,在我国数百个曲艺品种中独领风骚,享有“曲艺宝库中的一颗明珠”的美誉。

  2008年,广西文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广西文场与桂林山水同美



  清乾隆年间,江浙一带的说唱艺术和“明清俗曲”流传到广西,逐渐与桂林方言相融合,并受当地戏曲、民歌影响,至清末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广西文场。广西文场流行于广西桂北官话地区,尤以桂林、柳州最为盛行。

  在乾隆年间,许多达官贵人经常三五成群在家里唱戏曲,作为高雅爱好自娱自乐。这些不以唱戏曲为业,而以学戏曲为玩票者被称为“票友”,后来将玩票称为“玩子”。广西文场又名“文玩子”也因此而得名。

  桂林玩子始于清末,兴于民国初年,票友基本上都是富家子弟、文人雅士,经济条件优越,生活相当悠闲,这也决定了广西文场的雅致。清末时期桂剧的开创者唐景崧特别喜欢桂剧、文场,经常自己动手或请一些文人对这两种戏曲形式的传统唱腔和剧本、段子进行修改和创新,并在他的“五美园”中修筑舞台进行演出。从此,除了达官贵人自娱自乐之外,文场也逐渐在民间发展起来。婚丧嫁娶、祝寿添丁以及乔迁开张之际,很多富裕家庭都会请戏曲班子进行表演助兴。

  广西文场的兴起和发展都在桂北地区,特别是在桂林。青山秀水间,文场形成了优美、清新、细腻、含蓄、抒情的艺术特色,与秀逸天成的桂林山水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曲调清新 悠扬典雅



  广西文场音乐包括唱腔曲牌和器乐曲牌。唱腔曲牌分为大调和小调两类。大调有越调、滩簧、丝弦、南词,俗称“四大调”。“四大调”是广西文场的基本曲調,能表达喜怒哀乐不同的情感,多用于演唱有故事情节、人物心理的韵散结合的成套曲目和单折唱本,如《琵琶记》《西厢记》《红楼梦》等;小调唱腔有码头调、满江红、打扫街、骂玉郎、寄生草、叠断桥、虞美人、叠落金钱、银纽丝、剪剪花等,曾经有100多支小调,现存仅有70余支。广西文场中的小调多数是明清俗曲中的“小曲”和“杂调”,它们数量多,色彩丰富,每首曲调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相对大调而言更广泛、灵活,利于传唱。

  广西文场的伴奏乐器以扬琴为主,加上琵琶、三弦、胡琴和笛子,称为“五件头”。扬琴音色圆润,清脆明亮,刚柔并济,表现力极为丰富,可以独奏、合奏和伴奏。慢奏时,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时,音色又如潺潺流水。扬琴的音色介于弦乐和板鼓之间,使伴奏音乐极为和谐,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中“和”的音乐思想。

  曲调优雅的广西文场和风光旖旎的桂林山水一道,得到了中外游人、宾客和专家的认可。1994年8月29日,上海音乐学院名誉院长、著名音乐家贺绿汀题词:“广西文场是桂林市最珍贵的特产,国际旅游者要买当地特产,如能买到它的录音带或激光唱片比任何纪念物都好。”“广西文场,继承和发扬桂林珍贵的文化遗产”。

“广西文场”又是一个春天



  何红玉,1941年生于广西荔浦市,曾任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广西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桂林市曲艺家协会主席,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西文场代表性传承人。

  她曾拜曲艺大师王仁和、刘玉瑛为师,学习文场、渔鼓、大鼓、零零落等桂林地方曲艺;曾得到京韵大鼓大师张秀颖(小映霞)点拨、亲授,深得师父的赏识和器重,造就了她华丽而婉转、洒脱而优美的唱腔艺术特色和含蓄、细腻的表演风格。她演唱的广西文场主要曲目有《骂玉郎》《贵妃醉酒》《武二探兄》,文场戏《游湖借伞》等。

  何红玉与文场的结缘,颇具戏剧性。1958年,她还在读大学,参加了当时的广西第二届民间文艺会演,在会演上第一次听到文场大师、盲艺人王仁和弹唱的文场《骂玉郎》,从此就爱上了它,与文场结下不解之缘。

  1959年,由于在文艺会演上的出色表现,桂林市政府一纸调令,将何红玉从大学调到桂林市文化局工作,负责组建桂林市文场戏曲训练班。18岁才开始练功,她走台步、练身段、压腿、调嗓等吃尽了苦头。天资聪颖加上刻苦勤练,何红玉深得恩师的赏识。到20世纪60年代,何红玉在广西曲坛崭露头角。

  1968年,王仁和突然病逝。这让何红玉意识到广西文场所面临的危机——没有文字记载,也没有录音记录。近300年来,广西文场一直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传承。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文字资料把它系统地记录下来,就会面临失传的危险。于是,她毅然从台前退到幕后,开始了搜集、整理广西文场的民间采风和创作工作,足迹遍及广西40多个市县。收集到民国二十四年金紫臣用“工尺谱”记录文场唱腔、曲牌的《新式琴弦曲谱》等珍贵资料。

  50多年来,何红玉编创《仙境怎比我桂林》《桂林雨》《漓江烟雨》等30余部作品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获文华奖、牡丹奖、群星奖等大奖的广西文场作品有《春兰吟》《五娘上京》《情深意切》《榕湖春暖》《人在春光享太平》等。

  经过多年的整理,何红玉专著或与人合著出版《曲韵》《心韵》《戏韵》《音韵》《词韵》《剧韵》《广西文场·桂林山水情》共7部著作。

  广西文场作为独具风格的曲艺艺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在全国艺术舞台上绽放光芒。1995年第二届中国曲艺节上,李伟群演唱的《春兰吟》获得中国曲艺界最高奖——牡丹奖。

  近300年来,文场在民间广泛流传,出现了不少著名的文场名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最有名的要数金紫臣和被称为“四大金刚”的胡宏保、陈竹畴、曾继藩、章幼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盲艺人王仁和是广西文场的拓荒者和奠基人。

  王仁和,1913年出生,1岁时患天花导致双目失明,9歲时入玩子行拜名师阳顺关为师习文场;1926年随戏班到柳州、鹿寨、宜山一带唱文武场,并崭露头角;1929年在融水、长安、罗城、南丹等山区穿行演唱,被誉为“穿山班”;1930年回到桂林,在滨江路挂牌“王仁和文武玩子”。

  师承王仁和的何红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西文场艺术表演的第二代代表人物。她全面继承了前辈文场专家的精髓,集演、编、创、导、研于一身,尽毕生精力搜集、整理和研究广西文场,并在传统曲目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

  为了更好地做好广西文场的传承工作,何红玉除了做好演、编、创、导、研等工作外,更注重后备人才的培养。她先后在广西人民广播电台主讲《广西文场音乐讲座》10讲。她培养的家传弟子有儿子苏俊敏、孙女苏恬睿;培养的嫡传弟子有徐海燕、顾清、陆絮彬、申婷、周志红等。

  她的嫡传弟子陆絮彬组织成立“桂林市鑫韵文场艺术团”作为传承基地,并担任该艺术团团长,经常带领一班文场爱好者组织授课、排练、演出及交流活动。

  如果说何红玉重在传承和保护广西文场,那么国家一级演员、广西文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李伟群则是与时俱进的文场改革者。

  李伟群18岁参加文艺工作,学习曲艺演唱。几十年来,她一直在摸索广西文场新的演唱方式,逐渐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文场唱腔。她博采众长,改革创新,以甜美而富于磁性的嗓音演唱具有桂林风味的广西文场,自成一家。1995年,李伟群在第二届中国曲艺节上演唱广西文场《春兰吟》,清丽、委婉的唱腔深深打动了评委和观众的心,一举摘得中国曲艺界最高奖——牡丹奖,继而又获得中国文化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奖,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最高文艺奖——铜鼓奖。实现了广西小节目获得国家级大奖零的突破。更值得一提的是同一个节目连获三个重量级大奖,可谓“三元及第”,这在全国曲艺界也是罕见的。

  漓江两岸百花争艳,曲坛艺苑姹紫嫣红,广西文场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