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跨文化 《喜福会》 文化冲突 文化融合
谭恩美是美籍华裔作家,所创作的小说都带有一定的自传性质,擅长描写母女间的情感,主人公几乎是在美国出生的中国女性。在谭恩美的小说中,女性主人公普遍会面临种族认同的问题,同时要处理文化认同下的母女冲突问题,这些与作者自身的成长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小说《喜福会》以四对母女为线索,刻画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多元文化之间冲突,揭示了不同文化下的思维价值观念。
一、《喜福会》与跨文化理论
小说《喜福会》是谭恩美创作的长篇小说,由16 个短篇故事所构成,通过不同的叙事者进行讲述。小说的主人公是四位中国移民母亲和她们各自的女儿:苏媛和茱恩、许安梅和罗斯、林多和韦弗利·江莹瑛和丽娜·圣克莱尔,每个小故事都是通过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小说开始前的两个月苏媛去世,因此她的故事是由女儿茱恩讲述的。苏媛为了两个女儿,放弃自己的生命,结果也失去了两个女儿。林多的妈妈是一个童养媳,她为了实现对母亲的承诺而牺牲了个人的幸福;莹瑛在经历了婚姻的不幸后,用自我折磨的方式来缓解杀害儿子后的愧疚;安梅在看到母亲在富贵人家做妾后,深受打击。深受母亲悲观情绪的影响,丽娜选择嫁给富有但自私的老板,过着卑躬屈膝的生活。最后在母亲的帮助下,丽娜结束了这段不幸的婚姻。尽管韦弗利是一个有才华的女孩,最后还是嫁给了母亲看重的男孩。虽然母女关系并不融洽,最后还是与母亲和解,也找到了真爱。罗斯嫁给了一个富有的家庭,然而生活如母亲那样卑微,在思想独立后实现了转变。
小说以20 世纪50 年代的旧金山为背景,四位华裔女性通过打麻将彼此熟识,并且通过打麻将分享彼此的幸福,她们打麻将的聚会名为“喜福会”,小说名字就来源于此。小说通过移民的华裔母亲在美国承受的痛苦的描述,反映出在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冲突下挣扎的艰难。华裔母亲竭力将中国文化灌输给自己的儿女,试图保住她们的根。在美国长大的孩子们在白人主导的社会中努力寻找“我是谁”的身份认同,在经过无数挣扎和痛苦后,终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反映了母族文化和异域文化相遇下的冲突和兼容,以及主人公在文化冲突中的自我认知和探寻。
跨文化理论是对文化现象进行分析的方法,旨在揭示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和融合。跨文化理论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涉及很多方面,如文学、艺术和宗教等内容。毫无疑问,跨文化理论和研究方法在人文社科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跨文化视角下对小说《喜福会》的解读
小说《喜福会》不仅蕴含中国式的传统理念和育儿思想,同时包含有西方截然不同的思想观念。小说通过四对母女的故事讲述,让中西两种不同文化在小说中发生正面碰撞和交融,呈现出明显的跨文化现象。
(一)主题思想
《喜福会》中的四位母亲作为中国大陆移居美国的第一代代表,夹杂了复杂的思想情感,有對个人的,更有对祖国母亲的无奈和不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四位母亲来到美国定居,并且生下女儿,下一代开始在美国扎根。作为在美国出生和成长的新一代,西方文化的熏陶让她们和自己母亲在价值观念上产生了很大的分歧。作为第一代移民美国的母亲群体,依旧保持着中国式的生活方式,在文化认同和育儿理念方面都保留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色彩,而成长在美国的下一代则更倾向于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在母亲和女儿的交流过程中,实际上是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初次碰撞。不管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美国文化都对母亲和女儿的行为举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一种民族文化的思维碰撞,左右了不同群体的认知观念。在中西文化碰撞的过程中,同样是作为女性,思想情感的表达和行为处事习惯都表现出巨大的差异。身为第二代移民的子女产生了一种文化优越感和形态膨胀,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看作是一种异质文化。母亲们对子女的这种形态表示不能理解,和子女产生了隔阂。
在《喜福会》中,中西文化的冲突在思想观念方面有着明显的体现。在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价值体系的影响下,第一代移民母亲和女儿之间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产生了冲突和上海,甚至会用自己所属的文化体系对他人的文化体系进行评判。在小说中,当喜福会的其他阿姨让茱恩讲述自己母亲的故事时,茱恩才发现自己对母亲的了解实在不多。对于茱恩的这种表现,喜福会的其他阿姨则表现出更多批评。在批评之中,茱恩意识到自己和母亲之间的隔阂,同时又下意识地感受到了这种隔阂产生的原因,并且对这种隔阂和不解产生了一定的愧疚之情。在这种思想情感的变化下,茱恩开始重新审视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尝试了解母亲所坚守的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了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共生则为中西文化冲突提供了现实环境,只有在中西文化的不断冲突和交流过程中,文化才会走向一种更加开放和多元的包容状态。
(二)小说婚姻爱情观的跨文化解读
家庭具有重要的社会职能,婚姻爱情观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重要影响。在中国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传统女性没有择偶的权利,婚姻要受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的约束。中国式的婚姻关系是将两个家族的相互关系进行捆绑,婚姻更多的是看重家族利益。在《喜福会》中,林多在两岁的时候,就和一个从未谋面的男士订了婚。从此以后,她在家中的生活都会按照未婚夫家的规矩进行,父母对林多的照顾和培养也都是按照夫家的要求进行。因此,林多母亲对女儿的约束,也只是为了让女儿的行为习惯可以满足婆家的要求,从而可以让女儿过上更好的生活。林多的一生都在履行对父母的承诺,牺牲了自己的爱情幸福。在美国文化体系中,人们更加看重婚姻的自由,即便遭受父母的反对,同样可以选择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喜福会》中的韦弗利和男友之间的爱情并不被母亲看好,马文在母亲眼中是一个无所事事的花花公子,因此极力反对女儿和马文交往。在韦弗利十八岁的时候,和男友马文私奔,并且觉得这是自己成功的叛逆,是对母亲对自己爱情干涉的反击。
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女子必须遵守“三从四德”,文化思想受到了封建礼教的严格约束,在思想品德、言行举止、仪容举止和家庭劳动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女性的所有自由受制于自己的丈夫,并且不能对丈夫有任何背叛。小说中的林多嫁给了一个社会地位高于自家的黄家,丈夫黄天宇是一个被宠上了天的“妈宝男”。因此,林多在黄家的地位还不如一个仆人,当怀上了黄家的后代后,依然是谦卑恭敬地生活着。即便是在后来林多感受到了婚姻的不幸福,也不能进行反抗,只能屈服于传统的婚姻观念。罗斯是一个深受美国文化熏陶的阳光自信女孩,然而深受母亲传统婚姻观念的影响,对于社会地位高于自己的丈夫唯命是从,逐渐沦落为丈夫的仆人。在美国文化中,男女是平等的,享有平等的选择权利。小说中当罗斯想要结束婚姻关系的时候,她在中国传统婚姻观念的影响下表现得唯唯诺诺,逐渐从妻子变成了泰德的仆人。
(三)中美语言表达的跨文化解读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不同的语言承载了特殊的文化内涵。因此,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语言表达和思维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异。而语言表达和交际方式的不同,势必会引起跨文化的冲突。深受传统文化和思维习惯的影响,中国人喜欢使用间接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显得委婉和易于接受。与中国文化截然不同,美国人喜欢采用直接的表达方式,语言表达习惯直截了当。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不太喜欢使用直接的语言透露个人的真情实感。《喜福会》中,作为第一代移民母亲,她们面临着学习一门新语言的困难。因此,在平常的沟通交流中会出现一半英语一半母语的情况,语言表达不顺畅。与此同时,作为移民第二代的女儿们使用英语,对汉语不熟悉又不愿意去学习。莹瑛的妈妈对于英语一知半解,告诉别人“Lena”是一个“艺术技术”,其实这是一位建筑师的名字,而安梅则错将精神病医生念成了“psyche-atriks”。然而,她们的女儿们出生在美国,在美国文化中接受教育和成长,参与各项社会活动。英语是她们的官方语言,因此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很少会使用中文。对于女儿们的这种表现,母亲们普遍表现出一种伤感,并强烈希望她们可以学习中文。小说中,当林多和韦弗利聊到自己的家乡太原(山西省省会)时,韦弗利却听成了台湾(两个城市的英文发音十分相似),这让林多妈妈非常伤心,因为韦弗利根本不了解母亲对自己家乡的思念之情,语言表达成为母女彼此间的隔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察言观色是中国人进行语言沟通的技巧,说话只说七分话,强调“看透不说透”的处事原则,不仅兼顾了说话的分寸,照顾了他人面子,同时又顯示出自己的智慧。在《喜福会》中,母亲们通常都是采用间接表达的方式与女儿进行沟通,掩盖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从而给听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在母亲的聚会上,大家都喜欢炫耀自己的女儿,但都是直接夸赞和炫耀,而是经常抱怨女儿带给自己的“麻烦”。韦弗利是一个国际象棋的天才,荣获了许多荣誉和奖杯,林多妈妈对于这种成绩并不是进行赞美,反而是喃喃自语。在美国文化成长下的移民第二代们,对于自己的想法倾向于直接表达和流露。当韦弗利的男友里奇受邀请参加家庭聚会的时候,作为现场唯一的“外国人”,并不能明白中国式的家庭聚会中的交往礼仪和语言表达技巧。在聚会上,里奇直接指出了林多在烹饪上的失败,并且对烹饪技术进行了批评,这让林多和在场的其他人都感觉非常尴尬。最终,里奇在这场家庭聚会上,没有给韦弗利的父母留下良好的印象。
三、结语
小说《喜福会》中,谭恩美通过四对母女之间的矛盾冲突展现了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美国移民第二代的文化迷茫,她们最终在中国文化中找寻迷失的自我,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在当前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