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杜甫《秋兴八首》的意脉与家国情怀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作欣赏·学术版 热度: 23712
董嫚

  关键词:《秋兴八首》 意脉 情感变化 家国情怀

  《秋兴八首》是诗人杜甫弃官漂泊七年后寄居四川夔州时所写的一组七言律诗。然而,夔州并没给杜甫带来好心情,“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抱负也未能实现,老来多病、知音稀少、心境凄凉、孤独寂寞成为杜甫的生活主题。这样一位多病沧桑的老人饱受战乱之苦,这种精神上的孤独不仅仅源自他一生颠沛流离的经历,而且也出于诗人自身对生命所做的终极思考。因此,到达夔州虽未重返长安,但对漂泊之人而言,只要路线朝向家乡,便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温暖。在此情境下,年迈沧桑的诗人杜甫一气而成这组融自然、人生、国家于一体的悲秋组诗。它是杜甫用尽一生的血泪和忧思来抒发对于悲苦的正视,其中的一字一词一句都寄寓着无限的哀伤与感慨。

  一、意脉似断实连

  “意脉”在《汉语大词典》中被解释为“气质、情态”“文思脉络”,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取“文思脉络”这一义项。在《秋兴八首》这组诗里,意脉具体包括:意向构成的整体和八首诗中的情感线索。对于此,叶嘉莹在《杜甫〈秋兴八首〉集说》中曾加以阐发:

  (首章)以“暮砧”唤起下章。次章一起即承首章写夔州暮景……三章承次章接写夔州朝景起兴,第八句则又以“故国平居”唤起以下数章。五章承“故国平居”,六章亦承上而来。七章所思以“昆明池”为主,远承四章之“故国平居”,近承六章之“自古帝王”,明着一“昔”字,着一“今”字,以“昔”字总结长安,以“今”字总结夔府,章法完足,哀伤无限。

  叶嘉莹从作者思念长安的情感变化入手,概括分析了八首诗的内在联系。她将八首诗分两部分,前半部分写夔州萧瑟之景,后半部分以“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一句來过渡,杜甫的视线从夔州转入长安,由“故国平居”来唤起以下几篇。叶先生的解析是从整组诗的结构布局入手,揭示出八首诗在结构上是一个似断实连的整体。那么,八首诗似断实连除表现在结构方面外,还有哪些地方也是如此呢?金圣叹《杜诗解》里说:“道他是连,却每首断;道他是断,却每首连。倒置一首不得,增减一首不得。”b为何金圣叹会有此评论?难道仅仅是因为夔州和长安属于不同地区?笔者认为八首诗的不可分割除体现在结构外,还体现于作者的情感串联,体现于爱国情怀的笼罩、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因此,这八首诗既是诗人的理性思索,也是诗人潜意识的抒怀。

  这组诗写于人生终结之时,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杜甫有着真挚的爱国情怀和深切的忧民情怀,它们铸就了杜甫“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生。不管时间、空间如何转化,诗人对于长安、百姓、君王的牵挂不曾停止。诗人仕途坎坷,挣扎煎熬一生,在政治上也几乎没有建树;他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却未能解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饱读诗书的杜甫有着济事不能的深切痛苦。入夔之时,杜甫已是多病缠身,寄居友人篱下,生活艰难不堪。正是这般困苦煎熬才使杜甫与百姓共命运、同患难,才有了《秋兴》的创作动因与“悲天悯人”的深切情怀,才有了以一首“发”而引数首“怀”的一组“似断实连”的千古奇作。八首诗虽写于不同时期,但杜甫有意而为之,将夔州时期的眼中所见、亲身经历、心中所想建构成完整的故事。

  组诗第一首,诗人立足夔州的萧瑟秋景,由“丛菊”“孤舟”等眼前景物转入“他日泪”“故园心”的愁苦哀情。“丛菊”是故园的菊,是游子的归依,是沦落人的期盼。极具意味的是,诗人最终在贫困交加中冻死于一条不是去往家乡的残舟上。他如此急切地想要归去,或是冥冥之中感受到生命恐如秋之落叶一般。此时家家赶制冬衣,而曾经目睹过石壕村官府抓壮丁的场面、聆听过“新鬼烦冤旧鬼哭”的声音,不禁让杜甫慨叹在战乱之下这赶制的冬衣是否可以送达亲人手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伴着夜幕降临无法排解的压抑,诗人在古城从白天一直站到了夜晚。

  《其二》以“落日”起。既然无法乘坐岸边的残舟回归家乡,那便登上高楼“望京华”。“从落日坐到深宵,翘首长安,长夜不寐。提‘望京华本旨,以申明‘他日泪之所由,正所谓‘故园心也。”c在高楼上不觉已从傍晚到深夜,听到猿声不禁流泪。严武死了,自己回归长安的愿望便可能也会化为泡影。最终只得“虚随”一场,其大济苍生的理想也会随之落空,心中的落寞与空虚油然而生。他无法顾及自己“屋漏偏逢连夜雨”的生活,即使“床头屋漏无干处”,也放不下他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伟愿望!这是何等壮阔的“苦身利人”的心胸!

  《其三》诗人的视线落在“千家山郭静朝晖”,不禁把读者引入一个时空概念,杜甫傍晚登楼思索,从深夜直至清晨。山村的朝辉、江楼在太阳的映衬下很美,可是天天面对这里的景色也觉得乏味。诗人还有拯救天下苍生的使命没有完成,何来闲情去赏景,况归乡之日遥遥无期。自幼立下“奉儒守官”的人生信条,难道真要败给那轻衣肥马吗?那又如何对厌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自己有一个交代呢?

  《其四》诗人由“同学少年多不贱”,进而思索已经成为王侯第宅的新主那些蝇营狗苟之徒。关山的战鼓震天,征讨吐蕃的军书飞驰不停。杜甫不禁担忧起朝廷上的新主或许根本不知道咸阳桥上“哭声直上干云霄”的场面。即使边地流血成海,朝廷也如秋江里玉石雕刻的鱼龙一般寂寞地静卧。远在他乡的自己还敢“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吗?不是说他那种悲天悯怀的情感消失了,而是他把自己不满的情感无奈地隐藏了起来。对于一个维护儒家思想的士大夫来说,杜甫明明饱读诗书,有着与天下苍生共命运的决心,却力不从心,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沉痛的打击。

  杜甫在分析国家命运的同时,也唤起了自己对往事的回忆,从而寻找精神上的慰藉。《其五》回忆自己曾经因为献赋而“识圣颜”的辉煌经历,玄宗在位之时,他对自己的仕途充满了希冀。怀着满腔热情的杜甫期盼了一辈子,回到现实处境的他不禁感慨岁月倥偬、仕途一事无成。《其六》回首“烟红露绿晓风香,燕舞莺啼春日长”之地如今已经兵荒马乱,纸醉金迷的生活终会酿成大错,诗人在惋惜中为国家的境况担心不已。

  《其七》写如今昆明池还在,但国家的破败已是无力回天,今昔对比之下,百感交集。《其八》作者感慨自己的如椽文笔曾经气象凌云,可惜回望昔日长安的繁华,再想今日贫病潦倒,白首低垂,不胜悲叹。诗人通过对昆吾山和渼陂一带的回忆想象,抒怀今非昔比,今不如昔。

  通过对杜甫创作这组诗的情感脉络变化的梳理,可以看出这组诗更多的是杜甫潜意识的抒发,是“不求工而自工”的无意之作,串联当晚登上高楼眺望,根据自己内心情感变化顺势而为的一组诗。清人钱谦益认为:“此诗一事叠为八章,章虽有八,重重钩摄,有无量楼阁门在。”d钱氏认为诗人对组诗的结构脉络有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八首诗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和一定的逻辑关系。杜甫《秋兴八首》创作的动机虽不是精心设计安排,但此时的杜甫看破世间变化,经历人生磨难,即将化为一抷黄土的他已无须再向别人去证明和表露什么。诗人在写《秋兴》的时候心中牵挂的是家国,追忆的是往昔,关心的是时局,因而写这组诗的时候是突如其来和一气呵成的,是昨日夜晚、今日清晨没有间断的思索,是落寞士大夫爱国情感的写照。虽然八首诗各自成篇,但是情感线索没有中断,忧虑没有停止。所以,整组诗看起来是一个似断实连的整体,抒发了一位儒家士大夫的“社会良心”。

  二、意脉似连实断

  杜甫《秋兴八首》,道它是连,却每首断。从时间的角度来讲,从傍晚到深夜,再从深夜到清晨,不同的时间点,作者眼中关注之景、心中所想之事是不同的。从空间的角度来讲,杜甫的视线在夔州、长安间来回转化,通过看夔州来写长安,在写长安中看夔州。抬头望长安,低头忧夔州,今日与往昔的生活气象不同,笔下所写之景也不同。纵观八首诗,多次提到相同的意象,但每次所提相同意象,却是各有所指。因此,从意象寄托的角度来说,八首诗又是断开的,作者通过八首诗来表达其不同的忧虑和思想。

  “江水”“孤舟”“黑夜”“飞鸟”这些意象在整组诗里出现过很多次,这些意象是探索诗人生命轨迹的线索,我们可以通过意象来洞察诗人的情感和际遇。杜甫眼中的长江并不是静止的水流,而是汹涌奔腾、惊涛拍岸的。杜甫一生漂泊动荡,最后将家国忧思、人生慨叹抛洒江河,他的泪水随着江水翻滚,他的忧愁借着江水远流。“孤舟”在杜甫笔下寄托的是相思之情和漂泊之感,独自一人,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

  自安史之乱以来,战乱、啼哭不曾停止,孤舟好像隐喻着杜甫的命运注定没有归宿。黑夜象征安静、柔和、寂寞,在黑夜里,诗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之情无人诉说,只好登上高楼遥望长安,忧虑祖国,在黑夜中排解心中的愁苦。在杜诗中,“飞鸟”有发乘风思奋之心、抒疾恶如仇之志的苍鹰,有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的鸟儿,还有孤独南飞的白鹭,杜诗中鸟的意象可以说是诗人不羁的人格和主体意识的象征。借助对飞鸟意象的描写,诗人抒发了对自由的追求。此外,杜甫常常会以凤凰来自喻,凤凰是诗人人格的写照,他毕生的志向是像凤凰一样熠熠生辉。其在《凤凰台》中写道:“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当时战乱频仍,诗人满腔爱国热血和理想抱负无处施展,不觉一阵悲伤。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杜甫的《秋兴八首》在意象选择上寄托了自己的志向和抱负,抒发了自己即使身心俱疲,也丝毫不敢放弃恢复国家昔日辉煌的热烈期盼。

  三、意脉断连结合

  杜甫《秋兴八首》从情感脉络上来说一气呵成,呈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杜甫运用“八首相连”这样的组诗形态,使每首诗独立成咏,却又紧密相连,脉络清晰。从主题上看,《秋兴八首》是作者思念家园、忧虑国事的爱国情怀的抒发。围绕这一主题,组诗前后对应,结构严密,把整首诗连成一个整体。旅居夔州,心念故园,因秋而感,触景生情,昔日怀念,今日忧虑,安史之乱,百姓穷苦,战乱频繁……杜甫从多方面去融汇这组诗,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总体来说,这组诗围绕长安、夔州眼中之景、心中之忧,根据时间空间的变化来抒发老杜“济苍生、安天下”的儒家情怀。组诗有断有连,心系百姓,为民祈福。

  诗人怀念“得遇明主,得遇明时”的光阴,窃喜识得圣颜的荣幸,同时又慨叹美好总如昙花一现。即使美好的愿望落空,但他对于“故国平所思”是不会停止的,于是用“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二句寄托八首诗之魂,一个壮志难酬却又忧思故园的诗人形象瞬间展现在读者眼前。萧涤非曾说:“在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诗人杜甫给他自己塑造的形象。每当读到这一句,我们便有一种宛如对面的亲切的感觉,他白发萧疏,低头无语。有什么可奇怪的,诗人杜甫的负担,实在太沉重了,他‘一身不自保,却要‘一洗苍生忧!然而,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他给予我们的印象,不是软弱,而是顽强;不是可怜,而是可敬、可感。”e杜甫的诗句中处处彰显出忧国忧民的情感、國泰民安的理想,渗透着爱国的热诚。当国家危难时,他对着三春的花鸟心痛流泪,“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当流落他乡时,他听到猿声啼哭而流泪,“听猿实下三声泪”。正是这样艰险而丰富的人生经历,才让杜甫诗情澎湃地创作出组诗《秋兴八首》,用大半生的颠沛流离来表达忠君济事、爱国忧怀的政治理想。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