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雨果 《巴黎圣母院》 哥特小说 浪漫主义
哥特小说用其本身所特有的非理性内容,如恐怖、暴力、怪诞、罪恶、仇杀等,形成了二元对立的文本运行机制,产生了不同于新古典主义所要求的理性、克制等极端的精神内核。哥特小说恰好迎合了18 世纪浪漫主义对理性主义的挑战,从而形成了一个从属于浪漫主义运动的特殊派别,赢得了“黑色浪漫主义”的称谓。作为后起之秀的维克多·雨果正是在哥特小说的基础上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
一、哥特小说的特征
“哥特”一词原意是指条顿民族中的哥特部落,以法国的巴黎圣母院为代表建筑。哥特建筑有尖尖的屋顶、黑暗的隧道,以及地下室用来堆放尸体。因而,哥特一词就有着“野蛮、恐怖、落后、神秘、黑暗时代、中世纪等多重含义”a。
到了18 世纪中后期,英国作家霍勒斯·瓦尔普发表于1764 年的《奥特朗拖城堡》开启了哥特小说的繁荣时代。《奥特朗拖城堡》的主人公曼弗雷德为了达到世代拥有奥特朗拖城堡的权力,开始了他的一系列残暴计划。他先是不顾儿子体弱多病,强行命令他与伊莎贝拉结婚,不幸的是,他的儿子在结婚当天就被巨大的头盔砸死了。然而,曼弗雷德并没有一点点悲伤,他接着抛弃了和他一起生活了一辈子的妻子,然后又试图与自己的儿媳伊莎贝拉结婚。最后,他把自己的女儿也杀害了。这部小说为以后的此类小说奠定了不可改变的黑色基调,以城堡、废墟、修道院、地下室、监狱、墓地为特定场景,以变态式的恶魔、柔弱女子,甚至鬼怪为二元对立的人物,情节则是以杀害、强暴、仇恨、暴力为常态。
马修·刘易斯的《修道士》成为18 世纪英国最流行的经典哥特小说,它以16 世纪的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的两处修道院为故事背景,以修道院院长安布罗斯对孤苦伶仃的小姑娘安东尼娅的侵害为主线,开始了一段有关于堕落、犯罪、暴力、强暴、谋杀的故事。其中还有向魔鬼交易出卖自己的灵魂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恐怖黑暗情节。同时,文本又以雷德蒙和阿格尼斯惊天地、泣鬼神的曲折爱情为副线,其间穿插着强盗、血性修女、墓地、巫术等恐怖情节,揭示出修道院等封建教会势力压抑人性的沧桑悲歌。
哥特小说以其自身所特有的魅力影响了这些伟大作家的创作,正是这些作家的创作更进一步地丰富了哥特小说的创作题材、创作内容与创作方法,形成了西方文學所独有的哥特文学传统。
二、《巴黎圣母院》的哥特式人物形象
哥特小说以其所特有的恐怖美学特征深深影响了发展中的浪漫主义文学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哥特式人物形象,确立其在世界文学中的卓越地位。
(一)恶魔暴君式教徒形象
从《奥特朗拖城堡》中的暴君形象代表曼弗雷德,到刘易斯《修道士》所倾力塑造的“恶棍式英雄”安布罗斯,他们以其自身的欲望开启了西方哥特小说的“浮士德交易”题材。
《巴黎圣母院》中所诠释的克洛德就是典型的恶魔暴君式教徒形象,他作为全书的中心人物,为满足自己的贪欲,放弃了正常的生活,走上了一条与魔鬼交易的不归路。克洛德从小就接受修道院的教育,以自己勤奋刻苦、孜孜不倦的心态勇攀学问的高峰,神学、经学、教育学、法学、医学、文学、自由科学等知识把他培养成一个远近闻名的良好青年。他坚强地撑起家里的重担,抚养着还在襁褓之中的小弟弟,并以一颗向善之心收养了没有任何人要的小伽西莫多。随着时间的流逝,他老了,脸上有了很多的皱纹,额头上的头发也变得稀疏了,他开始埋怨修道院的孤苦生活。他变了,变得更加阴冷残酷、令人生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跳舞的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他看到了青春的活力,想到自己的青春已经没了,他就要折磨爱斯梅拉达的青春。从此,一个人人爱戴的副主教变成了一个被情欲恶魔吞噬的变态式恶棍。他一步步摧毁着爱斯梅拉达,他要靠暴力获得扭曲的幸福,但邪恶无法战胜正义,他最终被代表正义的伽西莫多推下塔楼。
克洛德以“得不到就毁灭”的信条,一步步迫害爱斯梅拉达,最终歇斯底里地把她送上了断头台。然而作者并未一味地丑化克洛德,使他成为性格单一的扁平人物,而是把他塑造成了有血、有肉、有思想的性格多样的人物。他既捉弄人,又被人捉弄。命运的大网像符咒一样,使克洛德的信仰崩溃,炼金术、上帝的信仰统统与他没了关联,他心中日夜不停地充斥着一个想法:得到爱斯梅拉达的爱和占有她的一切。大量自相矛盾的语言,显示着他内心的痛苦与挣扎。要信仰还是要爱情,一次次折磨着他,精神的堤防一次次坍塌。“我是个学者,却辱没了科学;我是个绅士,却败坏了自己的名声;我是个神甫,却把弥撒书当作淫欲的枕头,向上帝的脸上吐唾沫!”b克洛德本身的人性冲突,使他成为几近变态式的虐待狂。作为恶魔暴君式的修道士人物,他又显然成了封建教会的牺牲品,一个循环式的恶性悲剧人物。作者对他扭曲变形的心理的展示以及对他的丰满形象的刻画,使得读者在咬牙切齿的同时,又充满了同情与哀悯。他奉献了自己的大半生给教会,然而,他的罪行使得他被审判为巫师,死后不能安葬于圣地,这是多么可悲的事。
(二)悲惨不幸的柔弱女子形象
作为哥特小说中欲望的驱动者,与恶魔暴君式的修道士形象相对立的是不幸的柔弱女子形象。从《奥特朗拖城堡》中的伊莎贝拉,到《修道士》中的安东尼娅和阿格尼斯,再到《巴黎圣母院》中的爱斯梅拉达,她们都是暴力与邪恶社会的牺牲品。面对命运,她们无力反抗,只能徒然地接受命运的践踏。
善良的爱斯梅拉达在刚刚四个月大时就被狠心的埃及流浪女人们偷走,从此跟着她们过上了漂泊无根的流浪生活,同时也成为人们讨厌的女巫与吉卜赛女郎。虽然她受尽了歧视和冷眼,然而,上天却给了她一张美丽的漂亮脸庞,她还拥有人人称赞叫好的绝妙舞姿与一只陪伴着她随处流浪的小山羊加里。她自得其乐,生活得安逸自在,寻找着自己的母亲和爱情。她有着一颗单纯善良、乐于助人的美丽心灵。她以摔破瓦罐的婚姻救甘果瓦于危难,她以一壶暖暖的救命水给伽西莫多以感动;同时,她也痴痴地着迷于花花公子弗比斯,深深地爱着他,为他放弃一切。然而,道貌岸然的克洛德以一双充满着淫欲的眼睛始终注视着她,她成了克洛德蛛网上的猎物,尽管她反抗着自己的不幸,她一次又一次地挣扎,然而她无法与强大的黑暗力量对抗。她摆脱不了克洛德没完没了的毁灭式的报复,她更无力承受路易十一王朝昏庸残暴的折磨。她受尽了欺骗凌辱,最终全身抽搐,死于格雷沃广场上的绞刑架下。从此,她没有了生命,没有了青春,没有了应该有的一切。
三、《巴黎圣母院》独特的价值体现
《巴黎圣母院》这部伟大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品在作者浪漫的自由主义文艺观和人道主义思想的指导之下,又有着自身特有的品质,形成了对哥特小说的超越。
(一)浪漫的自由主义文艺观
雨果的《〈克伦威尔〉序》以某种特殊性成为浪漫主义的宣言书,在《〈克伦威尔〉序》中,他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对照原则”。针对古典主义要求的文学只能够书写崇高优美,雨果表达了不一样的看法,他认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c大自然的事物和谐共生,应该全面加以表现,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雨果认为写丑怪、写畸形、写一切可笑的事物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美丽与崇高的东西,只有这样,文学作品才能更好地阐释生活中的真、善、美。
《巴黎圣母院》就是“对照原则”下的书写,从而使得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场面均表现出与以往文学作品不同的独特性。以主人公伽西莫多为例,他的性格具有蛮横、暴力的特点。然而,作者却赋予他真、善、美的心灵。“把他安置在最突出的地位上,在社会组织的最底下、最底层、最被人轻蔑的一级上,用阴森的对照的光线从各方面照射这个可怜的东西。”他的外表集众丑于一身,罗圈腿、独眼、驼背、耳朵又聋,说话也不利索。修道院的生活使得他遭受着注定的孤独,他忠心于主人,然而往往得到的是冷漠和无视。他受尽了众人的鄙视、嘲笑和挖苦,终于他变得又凶又恶,不给人以好脸色,准备与钟共度余生,甘心服侍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副主教。作者“给他一颗灵魂,并且在这灵魂中赋予男人所具有的最纯净的一种感情,即父性的感情。结果怎样?這种高尚的感情根据不同的条件而炽热化,使这卑下的造物在你眼前变换了形状;渺小变成了伟大,畸形变成了美好”。“对照原则”对读者的期待视野形成一定的冲击,使读者不断地增加新的阅读经验。雨果笔下的人物形象是动态发展的,给读者留下了很多空白去慢慢地填补。
雨果把“想象”提到很高的位置,他认为莎士比亚的创作就是一种想象。他主张作家应该自由地调动自己的想象进行艺术创作。在《巴黎圣母院》第三卷中,作者对三百五十年前的巴黎和圣母院进行了详细描写,做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统一,增加了文本的说服力。相比之下,在之前的哥特小说中,作者们往往是彻底地虚构故事的发生地。他们用二元对立的姿态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刻画,他们认为好人越无辜越好,而坏人则越坏越好。雨果对这样的艺术创作手法进行了继承与扬弃,他的对照原则以及想象与真实的结合的艺术特征使得《巴黎圣母院》摆脱了一般哥特小说情节恐怖单一、人物形象呆板的特点,从而使得《巴黎圣母院》在哥特式小说中显得更加完美。
(二)人道主义精神
雨果主张作家在创作当中应该表现出人道主义精神。他认为浪漫主义文学是要“对现在提出忠告;为将来描绘梦想的图画;给当代的事件做出光辉的或阴暗的反映”。雨果就是以“善必战胜恶”的人道主义精神去反抗病态的黑暗社会。《巴黎圣母院》作为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不仅促使人们对现实进行反思,又留给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宗教、社会、自然是人类三大斗争的对象……人生神秘的苦难,就来自这三种斗争里,人类进步需要克服迷信、偏见和物质的三种形式的阻碍。”d雨果正是用积极的人道主义思想去一步步营造自己的文学作品,追求自然的和谐、社会的公正、人生的自由。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以悲悯的态度塑造了人性压抑以致变态扭曲的克洛德。克洛德是教会和封建社会的双重畸形产物,他是作者极力批判的人物,同时也是作者极为同情的人物。“ANAГKH”一词暗含着悲惨的宿命,这个词是雨果写给克洛德的命运判词,意味着他无法掌控的人生命运。在命运的大网面前,他茫然地冲撞,无力地挣扎,最终毁灭。作者更是着力描写他所经历的痛苦而漫长的死亡过程,以此表达作者对泯灭人性的事物的坚定批判。同样,爱斯梅拉达是作者倾尽心血塑造的理想型人物,是真、善、美的统一。然而,当时的她却不合时宜地生活在那个她无力抗衡的残暴的封建时代,以至于最终被庞大的封建制度所扼杀。
总而言之,哥特小说往往通过涉及复仇、阴谋等事件,描写了暴力、凶杀、虐待式的残酷场面,塑造了离奇怪诞而且充满着紧张刺激的情节,并且刻画了鲜明的哥特式人物形象。雨果受哥特小说艺术观的影响,并且运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的艺术手法创作了《巴黎圣母院》。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恶魔暴君式教徒克洛德、悲惨不幸的柔弱女子爱斯梅拉达等典型的哥特人物形象。《巴黎圣母院》蕴含着独特的、浪漫的自由主义文艺观,彰显出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突显出反封建的主题意蕴。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