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温庭筠《牡丹二首》其二赏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作欣赏·学术版 热度: 10285
刘佳薇 冯淑然

  摘 要:温庭筠少有天赋、才华横溢,是晚唐诗坛的著名诗人,他一生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作。他的诗词,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辞藻华丽。《牡丹二首》是他的代表之作之一。温庭筠诗风香艳,他笔下的牡丹花婀娜多姿,娇媚艳丽,如娇滴滴的美人;同时,其命运多舛、颠沛流离的失意人生,又赋予其牡丹诗更深的含义:对繁华转瞬即逝的感慨、壮志未酬的哀叹以及对生命的思考。

  关键词:温庭筠 牡丹花 《牡丹二首》

  水漾晴红压叠波,晓来金粉覆庭莎。裁成艳思偏应巧,分得春光最数多。欲绽似含双靥笑,正繁疑有一声歌。华堂客散帘垂地,想凭阑干敛翠蛾。——温庭筠:《牡丹二首》其二

  温庭筠,本名歧,字飞卿,又称“温八叉”,唐代著名的诗人、词人。他在诗中称自己为“江南客”,将故乡称为“楚国”“楚乡区”,由此可知他的家乡在吴东地区。温氏一族在隋末唐初的政坛十分光辉显赫,唐初宰相虞国公温彦博是他的祖先,所以到他这一代依旧深得李唐王朝的信任。但是到晚唐时期荣光不在,家族逐渐衰微,温家与一般的下层文人家庭没有差别。祖业凋零、家事落魄本已不幸,温庭筠又少年丧父。没有了家庭的支柱,经济条件也日渐拮据。温庭筠从小就受到文学的熏陶,即使家道中落,但他依旧热爱文学;再加上显赫的家族背景一直激励着温庭筠,他一心向往功名,有着济世的抱负。不过温庭筠青年时期的愿望不仅是使自己的家族重新振兴,他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认真学习儒家经典,心怀的是经邦济国之志。无奈他的人生是悲剧性的,即便是才华横溢,心怀天下,想要济世报国,却因不愿同流合污而受到小人的陷害,落得一身的诽谤,命运多舛。他因逼不得已而四处漂泊,最终流落他乡,贬死于方城,境况无比凄凉。但这些并不影响他的伟大文学家的地位和声誉。温庭筠现存诗歌337首,其诗歌在晚唐五代诗坛也声名卓著,诗歌题材丰富多元,《牡丹二首》是他著名的咏花诗,本文重点欣赏第二首。

  《牡丹二首》是歌咏牡丹花的佳作,这两首写牡丹的诗格调工细新颖。其一是一首五言律诗:“轻阴隔翠帏,宿雨泣晴晖。醉后佳期在,歌余旧意非。蝶繁经粉住,蜂重抱香归。莫惜薰炉夜,因风到舞衣。”a开篇即写牡丹的状貌:翠色的帷帐外是微阴的天色,雨过天晴后,花上的露珠如哭泣的泪珠。但是等到了歌舞之余,醉酒之后,美好的时刻很难再有了,一切都渐渐衰败。不由得联想到花开正盛时招蜂引蝶,受尽了喜爱。所以不要可惜炉内的薰香,因为要充分利用这美好的夜晚观赏牡丹花。此诗充分表达了诗人惜花、惜时、惜人的情感。其二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紧接着其一而作,同样是从雨后的牡丹花开始起笔。

  首联“水漾晴红压叠波,晓来金粉覆庭莎”,是写一阵微风吹来,碧水荡漾,牡丹的红光花色映照水中,依稀压出层层波纹。微风吹拂着花中金粉,覆满了庭院中的莎草。在这句诗中,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牡丹花的外表,而是借助水中倒影、庭院莎草间接描绘了牡丹花的婀娜多姿,花香四溢。像这样的间接描写并不少见,如唐朝唐彦谦《牡丹》的“开日绮霞应失色,落时青帝合伤神”b,描写了牡丹花开时的美丽让绮丽的霞光都黯然失色,花败时司春之神青帝都为之黯然伤神。其实这就是从侧面描写了牡丹花的国色天香,通过“绮霞失色”和“青帝伤神”衬托出了牡丹花的风姿。这种不以诗人直接的感触入诗,间接去写牡丹花,反而更能够把读诗的人带入场景中,自己去體会牡丹花的娇艳与芬芳。开篇,诗人便以简洁的笔墨勾画出一幅鲜艳娇嫩的牡丹图。

  颔联笔锋一顿,咏出两句工丽的对仗:“裁成艳思偏应巧,分得春光最数多。”意谓,牡丹花将自己装扮得艳丽美好,是春日里最夺目的美景。此句将牡丹花提到了很高的地位,一个“最”字,无疑表明了诗人的心意:在诗人眼中一切都比不过牡丹花的美丽。作者睹花而思人,睹花而起兴。诗人身处唐朝,唐朝在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高度繁荣,世人来到唐朝,无不称赞大唐的繁华。因此当时的社会风气是一种积极向上、意气风发的。牡丹花色泽艳丽,身形婀娜,香气迷人,更重要的是牡丹花是富贵的象征,因此十分惹人喜爱。在唐代社会,赏牡丹、买牡丹、栽牡丹兴盛,形成了一种时代性的“牡丹热”。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c一个“唯”字表现出了牡丹花的地位,一个“动”字,非常生动地写出了牡丹花开时节唐人赏牡丹花的热情。

  颈联“欲绽似含双靥笑,正繁疑有一声歌”,这两句说面前的这些牡丹花,有的含苞待放就好似美人在微笑,有的花期正处于繁盛,花团锦簇疑似传出声歌,展现一派迷人情景。“似”字和“疑”字可以看出此句诗将牡丹拟人化,并通过笑、唱歌的拟人行为,将繁茂的牡丹花比作俏丽多姿的美人。如果我们身临其境,看到牡丹花花团锦簇,竞相开放,仿佛看到千娇百媚的美人在吟歌起舞。这一刻是美人最美丽动人的时刻,也是牡丹花妖艳的巅峰时刻。面对牡丹花诗人们不禁沉醉其中,罗隐《牡丹》云:“日晚更将何所拟,太真无力凭栏杆。”d用杨玉环来比喻牡丹花,把牡丹花的美艳风姿表现得淋漓尽致。徐凝《牡丹》云:“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e更是将牡丹花比作神女,将牡丹花的风情万种的姿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尾联“华堂客散帘垂地,想凭阑干敛翠蛾”,作者笔锋一转,看到眼前的景象,引发思考。不由得想到繁华之后的场面:国色天香的美人是否在宴席宾客散场之后垂下竹帘,倚着栏杆频敛翠蛾般的秀眉深思呢? 这里写出了华堂客散后独留牡丹的冷清,流露出淡淡的忧愁。诗人的这种感触其实来源于他生活的背景。在“安史之乱”以前尤其是盛唐时期,是国泰民安、民族富强、国家繁荣昌盛的景象,呈现出一种积极昂扬、奋发向上的盛唐气象。但是在这盛世的表面下暗涛波涌,“安史之乱”爆发,局势动荡、战火纷飞,人人自危。诗人看到这盛世的繁华转瞬即逝,就如这花开花败。牡丹花开时娇艳,但花终究会凋零,唐朝的繁华也已不在。诗人感叹由盛而衰的牡丹花,抒发着无奈的感慨。诗人壮志未酬的幽怨,却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忧生之感叹。这种对生命的关怀,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诗歌的艺术境界。

  温庭筠是“花间派”的鼻祖,其“香艳”诗风深深地烙印在人们心里,在这首牡丹诗中,依旧可以看出他的“香艳”本色。此诗将牡丹花形容刻画得极为细腻,以浓妆艳抹的美姬喻花之仪态万方,雍容华艳,虽伤于俗艳纤巧,却将牡丹花的视觉美描写得生动形象,别有一番生机意趣。但并不是诗歌用词华美就没有意义,就单纯指向形式主义。事实上,温庭筠的诗含蓄委婉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时代特征,而且集中体现了晚唐诗坛的审美取向。其牡丹诗,内涵丰富且具有深意,艺术手法独特,作者以美人喻牡丹,又以牡丹花之富贵姿容由盛变衰隐写红颜美人由盛到衰的命运。真可谓花比人娇,人以花叹,花与人融为一体,进而抒发了时代的兴衰、个人的怀才不遇与生命感慨。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周敦颐:《爱莲说》)唐代以来,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十分喜爱牡丹花。牡丹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唐人深爱牡丹,与唐代热烈昂扬、繁盛宏大的文化精神密切相关。牡丹二十天的花期,是唐人不分男女老少、不论贫富贵贱之举国狂欢的盛大节日,花市、寺院、道观,凡有牡丹的地方,便是人潮汹涌,为牡丹所倾倒。这种社会习俗,虽至晚唐五代,时局动荡,经济委顿,但唐人对牡丹的喜爱却丝毫不减。而唐代的才子诗人,更是为牡丹文思泉涌,留下了大量的牡丹诗。据统计,盛中晚唐三个时期,保存下来的牡丹诗有一百多首(初唐没有牡丹诗存世)。或借牡丹花象征着荣华富贵,抒发对美好繁华的向往;或感慨牡丹花开花时艳压群芳,花败时冷清寂寞,以抒发对光阴转瞬即逝,时光不再的感慨;或借牡丹花寄予真情,诗人以花酬赠友人,抒发思念情怀;或借牡丹花讽喻世事,批判劳民伤财的社会黑暗。花本无言,文人借花立言,因此成为中国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a 陈贻焮:《增订注释全唐诗》(第四册),卷五七六,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版,第226页。

  b 陈贻焮:《增订注释全唐诗》(第四册),卷六六六,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版,第1012页。

  c 陈贻焮:《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二册),卷三五四,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版,第1695页。

  d 陈贻焮:《增订注释全唐诗》(第四册),卷六五九,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版,第931页。

  e 陈贻焮:《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三册),卷四六三,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版,第773页。

  作 者: 刘佳薇,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9级中国古代文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冯淑然,河北大學文学博士,南开大学文学博士后,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编 辑: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