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对“湖南省第三期美术理论培训班”的体验,结合课堂现象,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了当今学校课堂中的种种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观点
关键词:课堂教学生态体验对话科目连接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经历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的历史性的变革,从2001年的课改到今天已有8个年头,各地的教育者都在研讨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
2008年11月12日,我有幸参加了长沙市铁一中举办的“湖南省第三期美术理论培训班”的学习,并观摩了五堂高水平的示范课。
这些课例提供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课堂教学,更是一个能引发我们思考的教学案例。从这些教学案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教师对于教材的精心处理;从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我们还能感受到每一位教师对于课堂的设计的不同的理解与策划,感受到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的动态生成与教师对于课堂生成的调控能力。
通过这次活动,我发现在我们的美术课堂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课堂教学中核心目标和阶段目标处在游离和摇摆状,教师对学生说出的非预定性答案未积极回应,未尊重学生多元认知。无一例外的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教师们没有范画、板书、示范,课堂评价不合理、奖惩过乱等等。
针对课堂中的这些现象,湖南师大的谢雾教授指出:美术是人文性学科,艺术应该生活化,生活应该艺术化。
教科院的朱小林老师认为:我们的教学目标要有相对的定位,要从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去考虑。
湘潭的教研员邓宏提出了教学中的核心目标与深层目标的建立,并指出德育不是说教,文化不是说词,要靠学生自然的领悟。
湖南师大的冯晓阳博士也谈到:现在的课堂教学都把好的传统的东西丢失了,过多地依赖多媒体,专业技能在逐步的消失,教师的教学应是传统与现代的合理结合。
根据以上几位专家教师对美术课堂问题的分析,我认为,尊重学生的自我表现,还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建立“生态”课堂是美术课成功的关键。
一、“生态”课的取向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标准呈现出新的特点:第一,在课程理念方面,倡导机会平等、主动探究、轻松学习、评价多样化,注重学生已有的经验。第二,在课程目标方面,强调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全面性与个别差异性、自主性与台作性的和谐、统一,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第三,在内容标准方面,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科学进步、社会发展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第四,在促进课程实施方面,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求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重视学科间的联系。第五,在教学评价方面,倡导以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
华中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在2003年4月上海黄埔教育论坛上作出《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的报告。提出了五条标准: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性、有常态性、有待完善。
二、如何构建美术生态课堂
(一)形成多样自由的生态课堂类型
艺术是人文的,也是个性的。多样的美术课堂使学生处于放松状态,不用去揣摩教师的意图,不用去绝对服从什么,不用去追求“唯一的答案”,而是可以自由地呼吸,自由地张扬个性,充分地展示真实的自我。
(二)构建平等的“对话”关系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而人的精神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中才能产生和发展。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行为关系,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平等的对话沟通中的相互作用,教与学之间均衡发展,二者具有一种生态平衡的和谐与幽默。其主要特征是:(1)师生双方积极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对方的意见。(2)师生处于平等的双向交流地位,彼此充满信任,能够倾心的交谈。(3)教育者不急于说出自己的看法,而是让自己和被教育者都处于一种无知状态,通过敞开心扉的交谈暴露自己的想法,有一种去经历一场有趣的冒险的感觉。(4)对话中,要打开封闭式的思路,使学生感到新鲜、惊奇、激动、兴奋、产生努力探索的愿望,并发现新事物,产生新思想。(5)对话不是为了产生一套死板的知识,而是让学生想知道事物是什么样子,是否喜欢这件作品。对话是发现真理的重要途径。
(三)确立民主平等的关系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知识面前是不平等的,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课堂中不应以牺牲学生主动积极的意识和自由开放的个性为代价,而应确立以课堂规定来引导学生的课堂行为的理念,与学生协商,不轻易反驳甚至争吵。具体表现在:(1)有耐心,不随便打断对方;(2)积极响应,认真思考,通过点头、微笑、提问、质疑解析、意译等方式做积极反应和意见反馈;(3)注意力集中,目光尽量正对说话者,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宽容和适时适度的引导,绝不机械地用标准去束缚学生的思维和行动。
(四)加强体验与感悟
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到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方法。
如:讲解米勒的《拾穗》这幅作品,首先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你有什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作品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这三个人在干什么?他们看上去是什么样子?通过回答,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下来让学生用动作加以模仿,加深对农民生活的认识和对作品的理解,接着从艺术的学习中转入到日常生活中的学习。教师课带领学生到室外一起挖土,抓土,闻土的味儿,观察土的颜色,从而对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或者观看教学录像资料,理解土地和农民的关系,感受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五)适度的科目连接与综合
腾守尧指出:“艺术教育的关键,是找到一种可以连接各个学科的教学主题,一个语文、外语、数学、伦理、环保等课程都可以使用的主题,整个教学过程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智慧的点燃。”
1、美术与科学的连接
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作品时,可以要求学生尽量的准确的画出对象,如树木、花朵等,然后引导他们进行形象的设计。例:用一张描摹纸在原来的描摹画上上下移动,造成形状重叠的效果,然后添入质地感很强的钢笔画式样或由多种色彩制作的构图(或一种色彩的多种色调形成的构图),通过以上的学习之后,学生能从对事物的观察和模仿阶段转向初级的设计阶段。
2、美术与语言的连接
让学生根据老师讲述的一个生动的故事或自己熟悉的故事,画出不同情境和背景中的不同人物,语言与美术连接灵活多样,既可以让学生画出某个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或某些情景,也可以让学生再次把自己画的东西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3、美术与艺术的综合
在绘画中,即兴训练可以和音乐结合进行,例如,选两段或者三段极其不同的音乐片段让学生倾听,学生每听一段音乐的同时,手中的画笔在纸上自由运动,作为对音乐的一种反应。这种即兴活动的重点一般体现在画面的色彩与节奏上。当音乐停止时,每个人也就完成了自己的即兴画。
有鉴于此,当前美术教育改革最健康的方向,是从各科的无限分裂走向新的融合,让整个教学成为一个充满奇妙的感觉、想象、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六)建立动态发展的评价机制
1、生态课程评价是一种动态评价。这种动态评价实际上强调的是评价的过程,就学生个体而言,其发展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所以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就学生的群体而言,其发展又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过程。
2、生态课程是一种综合评价。传统的课程评价是单一的,评价的主体和手段是单一的,评价的结果也是单一的。生态课程评价则打破了这一局面,倡导评价的目的应该是为了真正实现学生的自由、健康和发展。
3、生态评价是一个发展性的评价。传统的课程评价只重视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智力达到了何种程度,培养的是“知识人”;而生态课程评价则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身心的和谐状态,培养的是“自由人”。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切实构建生态课堂,需要我们每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努力追求精心经营。它是一项艰难的系统工程,需要老师具有全方位的基本素质。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生生不息,我们的美术课堂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