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古人习惯一日只吃两餐,第一餐叫朝食,又叫饔,进食时间大约是上午九时。第二餐叫辅食,又叫餐,一般是下午四时左右进食。两餐相比,以早上的饭餐较丰富,下午的则饭量少,而且简单,其中原因,是与古代的社会发展有关的。
在古代,稼穑艰难,产量不高,加上取火不易,做饭费事,因此晚餐一般只是把朝食剩下的热一热吃吃便算,亦有些是在早上故意多做一些,以方便晚上吃。
古人习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因此并没有睡午觉的习惯。而且古代没有室内照明的专用器具熥ㄓ玫凭咴谡焦时代才出现,没有夜间活动,所以古人也没有必要在夜间进食。到春秋战国晚期,随着牛耕铁犁的广泛使用,农耕生产力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亦相应改善了,便开始有人从事非生产性的工作,有钱人家还经常有夜间的娱乐活动,这时便有必要增加一餐来补充体力,而这个时候,大约是战国时代。
战国时秦国民间所著的《日书》,记载了在黄昏与夜幕之间,有“暮食”的时刻。而两汉初年,除了有早食及午间的“下辅”之外,加上在晚上十时左右的“暮食”或“夜食”,已表明《日书》成书时代人们已发展为一日三餐了。
选自《服务导报》2000年8月7日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