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央网信办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对影视作品、明星艺人及网络游戏中的内容质量和道德底线进行严格把控,尤其关注和维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国家意识越来越重视网络文化、影视作品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密切关系,而青少年影视媒介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对青少年全面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媒介批评学理论及其研究方法,依据中小学影视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及问题,探索青少年影视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媒介批评学??? 青少年??? 影视媒介素养
“媒介批评学”是20世纪90年代大众传播学领域提出的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是批评者对媒介生产、文本、行为、现象乃至体制、文化、素养的评价和判断,它涉及电影、电视、报纸、网络等领域的媒介实践。“媒介批评学”的基本研究问题包括对媒介素养和媒介教育问题的批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文化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中国已进入“媒介化社会”的时代。媒介能够实现其影响社会受众的良性功能,首先要提高人们使用媒介的能力,即提高人们的媒介素养。作为社会中较为庞大的受众群体,青少年往往指7周岁—12周岁的儿童和13周岁—17周岁为少年。他们每天接觸各种媒介传播的纷繁复杂的信息,对信息的认识和判断力不强,需要家长和学校在教育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媒介素养。对媒介素养内涵的认识,主要从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三个不同层面。这三个层面分别是青少年对信息的认知过程、了解信息是通过媒介如何传播的,以及对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
一、青少年影视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以山西省中小学为例
所谓影视媒介素养,就是人们对于影视传媒的认识,对于影视内容的主体辨识能力。影视媒介素养是媒介素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①媒介素养教育在西方很多国家已取得重大成果,但国内至今还处于起步阶段。以山西省中小学为例,笔者设计了《山西青少年影视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其中学生共收回235份,老师共收回140 份,家长共收回123份,总共对370份有效调查问卷做了数据采集、整理和分析,发现31.91%的青少年对电影非常感兴趣,48.94%的青少年对电影比较感兴趣,仅有19.15%的青少年对电影的兴趣度一般。这说明,电影对于大部分青少年而言,仍是一个适合寓教于乐的有效手段和教育方法。笔者分别从学生、家长、教育工作者三个层面对中小学影视教育情况做了调查发现,从家长层面,68.29%的家长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影视教育方面的相关课程,28.46%的家长认为可有可无,仅有3.25%的家长认为没必要。其中,有74.8%的家长对中小学影视教育不太了解,但有兴趣想要关注。这些家长的学历层次主要集中在本科及大专学历,职业以国家企事业单位占比为主。他们的孩子基本都在地级市以上的公办学校。
事实上,大部分学生和家长对电影进课堂的方式进行影视教育是表示赞同且充满兴趣的,而目前在地级市以上的公办学校开设影视类课程的并不多,仅占比28.57%,且开设此类课程的频次基本上以每个学期开展1次居多。71.43%的学校具备满足影视教育的基本硬件设施设备,但是不具备影视类专业的师资。学校领导对影视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各占一半,有50%的校领导漠不关心此事。这也就导致了一方面57.14%的老师并没有学习和传阅过中小学影视教育的相关政策文件,对国家在这方面的方针和举措不太了解;另一方面仅有12.77%的学生可以通过课堂观看电影,绝大部分青少年还是通过进电影院、电视、手机、互联网观看影片。而且,63.83%的学生对学校现有的影视课程内容设置并不满意,他们希望能够丰富影片内容、加强观影交流、尝试短视频创作等。
除了关注影视课程的设置和内容外,笔者还对学校围绕影视教育开展的其他活动情况以及家长和学生的态度做了调查。目前,对于学生而言,想要通过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举办艺术节展、网络公开课等方式获得影视教育。然而,事实上学校目前开设的课外关于影视教育类的活动形式存在问题:学校组织集体观影活动和主题班会较多;社团活动和艺术节展的形式虽与学生需求相符,但数量占比并不能满足其需要;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公开课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并没有开展,活动形式不够多元丰富。
从调查中了解,青少年最希望通过课外活动达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丰富知识的目的。媒介素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部分,需要通过影视教育,对青少年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和发展发挥作用。电影、电视剧和网络视听文艺是综合的艺术门类。对于青少年而言,它们的娱乐功能已被大多数人所认可,而运用优秀视听作品观赏提高青少年学习能力、通晓视听语言、培养批判意识这三个方面的作用却仍有进一步拓延的空间。这是因为学校对于影视教育作用的认知仍体现在单一的方面,他们普遍认为影视教育不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仅仅可以辅助教师培养学生心理、情操、品德、审美和实践动手能力,而这些方面都是素质教育中的内容,由此可见影视媒介素养与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密切关系。
从山西省中小学影视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可以看出影视教育与个人素质及正确价值观养成关系密切,也能够辅助教育教学。但是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对影视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在影视教学方面,学校无论从课程设置的数量、时长、频次,还是内容和形式的设计上,都无法满足青少年需要,传播也未能得到明显效果。在影视媒介素养的培养方面,很多学校和家长并非重视和认同影视艺术的良性作用,不善于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青少年理解和感知媒介传播内容的能力,也未曾从影视教育中深度挖掘关于培养青少年审美能力和道德观念的价值意义。基于此,运用“媒介批评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去探索更加科学的教育方法和传播路径,引导更多的中小学重视影视媒介素养的教育和提升,是非常必要的。
二、青少年影视媒介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
媒介批评主要指的是基于人的传播活动对媒介现象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和反思性活动。从实践层面看,媒介批评至少应包括新闻新媒体批评、影视艺术批评、书籍出版批评、网络传播批评等。影视艺术批评对影视艺术的鉴赏、创作和发展具有不可缺少的推动作用,是提升影视审美和媒介素养的重要理论基础。借助媒介批评理论,笔者从媒介素养的四个维度顶层设计影视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从而实现青少年喜欢且愿意接受、思考和理解的传播效果,最终达到青少年对媒介信息的正确判断力和全能素养培育的目的。
(一)认知领域:以认知作为影视教学的主要逻辑认知领域指对媒介信息的认知活动和思考能力。可以说,在青少年影视教育认知领域中最关键的是树立正确的价值思想和是非观念。要想做到此点,必须先要摸索出一套科学可行的模式,思考并确立中小学影视教育的范式,研究什么样的影视作品是适合青少年影视教育的,如何建设中小学影视教育课程,如何实施中小学的影视教育,通过怎样的方式能有效提高青少年影视媒介素养,开展怎样的培训才能实现目标等问题。具体而言,影视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意义为中心、以过程为中心,以认知作为主逻辑。课程目标设置要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纲,建设传统课堂与新媒体云课堂交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理论课程模块主要通俗浅显地教授中外电影史、影视视听语言、影视鉴赏评析、艺术学理论等知识;实践课程模块主要围绕实践活动展开,通过短片创作、戏剧表演、主题活动等方式进一步认识和感知影视作品的魅力;旨在提升青少年对影视作品主题思想的认识和思考能力。据调查,青少年使用手机和互联网接收和获取信息的比例分别为53.19%和27.66%,媒介形式的多样性也为学生带来了更多接受信息的渠道,对于网络健康环境的治理和为青少年设置的“青少年模式”也说明了影视教育应该扩大到对影视音频作品素养的认知和判断上去,尤其是针对内容庞杂的短视频内容生产。
(二)情感領域:以情感作为媒介理解的内在因素
情感领域指从情感维度对媒介的理解能力。人在传播和接受信息活动时,人脑和心智的工作是具有规律可循的,人的身体体验和实践与外界的环境息息相关。在社交媒体、移动传播、虚拟现实等新的媒介技术语境中,电影的传达和表现方式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挖掘个人情感领域中的体认性、情境性和交互性,了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动机、情绪和期待等内在因素,真正做到“去中心化”,避免“教化式”影视教学偏差导致的学生体验感下降,充分调动学生全部感官的“沉浸式”感官体验,教学过程可以多考虑体验式学习的方式,尽可能地让青少年主动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通过感官刺激极高地调动情绪,最终达到情感共鸣。除了利用5G、VR技术增强升级观影的情感体验外,还需要积极运用H5动画、主题小游戏、弹幕、表情包及多种接触身体互动体验的小程序在写剧本、点评电影、拍摄短片和表演等过程中激发青少年互动参与,增强感受,使其对电影充满兴趣,从经典电影导读、模仿和演绎延伸到电视剧、电视节目、短视频内容等视听领域,以当下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正确引导、知识传播和问题思考。
(三)审美领域:以审美作为媒介内容的判断能力
审美领域指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理解和欣赏媒介内容的能力,注重审美形象性感受。影视作品不同于普通商品,它符合读图时代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和喜好,观赏感受与纸质图书不同,具有生动形象的视听呈现和科技动感的特效,是一种复合性的审美感知,可以给人艺术审美的感受和提升。北京师范大学周星教授提出:“我们有理由要求影像作品成为一种精致化的审美文化的载体。影像作品应是美好的东西而不是带有污染的东西的负载体,或者说在表现复杂生活时必须很明确地带有具有感染力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追求,能让学生观赏和接受的,能从中全方位感受如真如幻的生活世界,能设身处地地沉浸而认识到德智体美劳的重要性。”②换句话说,影视作品自身的艺术审美功能可以让青少年更容易接受并感同身受其传递的情感,真正认识作品中的真善美。因此,要在影视媒介素养教育中注重培养和提升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具体而言,除了影视观摩和影视知识的教育外,对于高年级学生还应该加设艺术相关的课程,如《中外艺术简史》《艺术理论》《影视鉴赏方法》《电影剧本分析》等。教师以审美经验为依据,通过影视艺术真实可感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内在感受,综合心理和情感的需要,从感知、想象、理解、移情等方面实现审美领域的教学互动。
(四)道德领域:以道德作为媒介素养的价值内涵
道德领域指对信息传播中道德价值内涵的判断。对于该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培养青少年理解媒介内容是社会与文化的产物的能力,推动师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和信服。通过对媒介文本中媒介符号、叙事、话语与互文性的分析,理解媒介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影响,确定且服从主流的价值立场和道德意识。《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利用优秀影片开展中小学生影视教育,是加强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③由此可见,优秀经典的影视作品具有道德教育的社会人文功能性,充分发挥此类影视作品在青少年影视媒介素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获得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双赢局面。
纵观近几年高质量的影视作品,出现了票房大卖的主旋律电影《红海行动》《战狼》《流浪地球》《中国机长》等,也出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化类节目《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等,还出现了彰显国家形象的优秀纪录片《航拍中国》《大国工匠》《美丽中国》等,甚至出现了一批独具个性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山海情》《觉醒年代》《理想照耀中国》等,点燃了青少年爱国的情怀和学习历史的热情。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影视作品中主流价值观念和经典文化道德传承的回归。通过组织青少年观看和学习此类作品,既可以利用好的传播效果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对祖国和社会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感。通过对观影的消费行为转化成了对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提升,最终发展成为更加稳定的文化自信。
结语
本文从媒介素养的四个维度谈青少年影视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构,基于媒介批评学理论,紧密联系当代的媒介传播环境,细化影视媒介素养与影视教育的互动关系,希望真的能够为青少年影视教育的素质养成的后续发展与效果提供有效的指导。针对青少年影视教育问题提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建议能带给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些许启发,结合学校和家庭实际情况加以拓展,重视且将影视媒介素养的教育落到实处,真正为青少年的素质养成营造良好环境和理论支撑。
①陈霞:《中小学影视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第73—77页。
②周星:《泛论当下青少年影视教育的价值、意义和任务》,《艺术教育》2020年第4期,第12—17页。
③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年第12期,第34—36页。
参考文献:
[1]饶曙光.疫情之下:关于影像时代青少年影视教育的思考[J].艺术教育,2020(4).
[2]姚君喜.媒介批评:理论与方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