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弘扬和传承古代旅行家之丝路精神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作欣赏·评论版 热度: 12557
摘要:古代旅行家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为丝路文化交流树立了典范,做出了突出贡献。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汲取智慧,弘扬和传承丝路精神,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和有益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古代旅行家 丝路精神 交流互鉴

  二千多年前,勤劳、勇敢、智慧的中西各国人民渴望能够在友好平等的往来中改善生活,怀着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共同开拓了连接亚非欧大陆板块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今天,习近平主席从历史的高度出发,放眼未来,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希望丝路周边冈家都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共谋发展,建立“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人为丝路文化交流树立了典范,做出了突出贡献。法国汉学家沙畹在《中国之旅行家》中指出,中国早期的三类旅行家“或为外交使臣,或为负贩商贾,或为观礼僧徒”,他们“最能理会观察,昔日亚洲经行之大道,多数国家之地势、古物、风俗,今日皆得以昭示吾人者,不能不归功于中国之旅行家……(此辈)于东亚之外交政策、商业交际、宗教进化中,影响滋多”④。研究古代旅行家的贡献,对弘扬和传承丝绸之路精神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外交使臣,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的精神

  古代世界人们的交往非常困难,既有艰险地理条件的阻隔,恶劣环境的干扰,又有人为的刁民强盗出没,远行让人望而生畏。“生离死别”这个词,相当准确地诠释了古人对远行的担忧和恐惧。跨国越境的交往,一般都是靠勇士、僧人、商人、冒险家来完成。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想联合月氏共击匈奴,乃命张骞出使月氏。张骞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踏上西域的征程,历经千辛万苦十余年后返回长安。月氏无报胡之心,使张骞此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他呈交给汉武帝一份旅行报告——《出关记》,详细汇报了西域诸国的方位道里、风俗物产、城郭建置、人口户数、军事实力和相邻诸国关系等信息,影响了中国之前途。例如大宛国王希望同领土辽阔、物产富饶的汉朝互通交往,建立友好邦交关系,热情隆重地接待了张骞使团。大宛农业发达除了普遍种植水稻和小麦外,还有胡萝卜、大蒜、芝麻、苜蓿等农作物,这些都是张骞从未见过的。他还品尝到了甘醇芬芳的葡萄酒,最主要的是了解到大宛有一种“汗血马”——力量大、速度快、耐力强,在冷兵器时代,对抗不断侵扰中原的马背民族,汉武帝深知马匹对于帝国的重要性。另外,土地辽阔的安息国,方网几千里,拥有大小城市几百座,农业发达,贸易集市繁华,交通方便,铸有国王头像的货币,横着写在羊皮上的文字,都让张骞大开眼界。最让张骞惊讶的是,在遥远的西域居然发现了有四川出产的蜀布和邛崃山出产的邛竹手杖。张骞从大夏国的商人那里得知,这些物品是他们从身毒(今印度)贩运来的,可见在中国的西南部——蜀地,早有与西域的交流往来。张骞也注意搜集各国外交关系,如大月氏与匈奴之间、乌孙与匈奴之间皆有世仇。张骞提出可以用重金拉拢乌孙,使其东迁与帝国结盟,切断匈奴右臂,另一方面与乌孙结盟也会吸引其他诸国纷纷前来归附。他还指出西南方向的大夏国,人口众多,但兵弱畏战,善贾市,由蜀地开辟西南通道到达大夏,与之建立直接的经济往来。还有,大宛以西各国,骄姿晏然,用礼去羁縻无济于事,但他们善贾市,可以通过互市予其利而使其愿意归附汉朝。张骞提出的一系列扩充疆域、联合他国、巩同边疆、经营西域的建议,是经过实地考察后的可行性战略方案。张骞凿空西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创举,开辟了一条连接西汉和西域诸国的世界通道——丝绸之路,打开了中国与中西亚,甚至与欧洲各国互通交往的大门,促进了中西方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的交流和合作,开启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合作共赢的历史新征程。

  二、舍身求法者,执着求知、互学互鉴的精神

  佛教文化在东传初期,是中亚和印度僧人来华传泽佛经。到魏晋时朝中土西行求法的僧人逐渐增多,法显就是其中最为卓著的一位。花甲之年的法顯怀着对佛教的虔诚之心,跋山涉水、忘身求法,历时十四年游历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取经归国,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陆去海归的丝绸之路冒险游历。远行求法,路途的行资、食宿是最大的问题,丝绸之路上的王公大臣、贩夫商贾、寺院僧人为法显提供了资助和保护。张掖王段业的施舍、敦煌太守李暠的供给才得以度过沙河,焉耆国又有苻公孙的照料,这些王公大臣中苻公孙本人就是佛教徒,其间的交流白不必言说。到了佛国印度,处处受到佛国人民的热情欢迎,《法显传》中记“客比丘到,悉供养三日”,“诸国人来,无不经理,供给所须”,体现了佛国人民的深厚友谊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宽容和大度。众僧问:“汝从何国来?”答云:“从汉地来。”众僧叹曰:“奇哉!边地之人乃能求法至此!”中土僧人履危历险、虔诚礼佛受到天竺人民的敬佩和热情礼遇。法显巡礼了各地佛教圣迹,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对佛教文物考古和佛教绘画雕塑艺术和佛教礼义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研究佛教故事和神话传说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法显巡礼观法、研习经义这一壮举本身就是文化交流和学习。《法显传》中记录下的文字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可供今天丝路沿线国家展开学术交往、文化交流、文物考古、人文旅游等活动。十余年巡礼之后,法显选择搭乘商船从海路东归,不幸遇季风袭击在海上漂流九十余日。暴风雨、暗礁、航向偏离、海盗侵扰、食物短缺、淡水匮乏重重困难不期而遇,此时更需要船上的船主、商人、僧人同舟共济,互相信任、互相合作。商人为僧侣提供行资便利,僧侣用自己坚定的信念为商人和船主提供精神力量,消除内心的恐惧。险恶的旅途使身份各异的商人和僧侣变成了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从而逐渐形成互信互利、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法显忘身求法的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至诚至真的态度,也形成了一种法显文化,启迪今天的我们为中国梦而奋勇开拓。

  西行僧侣中除了“创辟荒途”的法显外,还有“中开王路”的玄奘,也曾肩负起构架中西古老文明交流的桥梁。玄奘在印度取经十七年,游历了一百多个国家,遍访了各地名僧寺院,参礼佛迹,学习经律,在印度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很好地沟通了中印两国人民的民心民情,加强了中印之间的友好关系。回国后,他不舍昼夜潜心译经,译出了七十五部佛经,一千三百三十一卷。他还奉旨完成了“推表山川,考采境壤,详国俗之刚柔,系水土之风气,动静无常,取舍不同,事难穷验,非可臆说”②的《大唐西域记》,为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为中西方文明的交流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作为佛学大师、旅行家、中外交流的使者,玄奘舍身求法的奉献精神,上下求索的探索精神,执着求知的吐纳精神,心向大唐的爱国精神,逐渐形成了一种民族精神凝聚在中华文化的神经系统中,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鲁迅先生说“舍身求法”的人是中国的脊梁,正是这种脊梁精神支撑着我们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

  三、负贩商贾,诚实守信、互利共赢的精神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获取利益是商业活动的原动力。正是在利益的驱动下,古今中外商人不畏艰险,或挑着扁担、牵着骆驼、风餐露宿,翻山越岭,或驾驶小船、狂风巨浪、暗礁岩石,往返于亚非欧丝绸之路上。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诚实守信是最基本的商道,互利互赢是商人的目标。西行的商人会为沿途行人提供行路指南和物质资助,法显就是在商队的支援下搭乘他们的船只返回祖国的。虽然这些帮助是有偿的,但是在荒漠绝域中一滴水一口干粮的互利共赢显得尤为重要。商人出资在塞外建立会馆和关帝庙,一作为商讨事宜的场所,二也为过往行人提供暂时歇脚的地方。在商业的推动下,使塞外很多地方“商民辐辏,庐舍如云,景象明润丰饶,与内地无异”③。丝毫没有边疆绝域之地的荒凉之感。负贩商贾,诚实守信、互利共赢的精神历久弥新。如今面对中美经贸摩擦,中美双方应秉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精神,本着诚信和善意,通过磋商来解决问题,缩小分歧,扩大共同利益,共同维护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古代旅行家作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使者,在旅行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精神正与今天新时代所提倡的不畏艰难、开拓进取、同舟共济、患难与共、开放包容、和平友善、互信互利、合作共赢的价值观相一致。他们是全世界各国人民交流互鉴的典范,因此弘扬和传承古代旅行家的精神.能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和有益的经验借鉴。

  ①[法]沙畹撰:《中国之旅行家》,冯承钧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6页。

  ②[唐]玄奘、[唐]辩机撰:《大唐西域记汇校》第十二卷,范祥雍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627页。

  ③[清]祁韵士:《万里行程记》,见杨建新主编:《古西行记选注》,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10页。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5CZS006);2018年晋商文化基金会项目(JSKTY201814)阶段性成果

  作者:岳永,博士,山西财经大学新闻与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西域文学与西域史地。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