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苏轼 广西作品 晚年 本色人生
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登基,五月大赦天下,苏轼得以获赦北归,六月二十日始从琼州渡海量移廉州。正像在《自题金山画像》中提到的“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1}苏轼一生宦海沉浮,辗转流离,其中在黄州6年、惠州3年、儋州3年,与黄州、惠州、儋州相比,不管是生活的时间长短还是留下的作品的数量及其流传广度,苏轼在广西都是要逊色很多的。但晚年的苏轼因获赦中转合浦,并停留了两个月之久,在此不仅度过了相对比较平静的生活,也留下了一些经典的诗文和佳话。品读苏轼在合浦留下的为数不多的作品,如《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雨夜宿净行院》《留别廉守》等,我们从中可以解读贯穿苏轼一生中的精神品质及生命本色:一、蔑视苦难,旷达超然;二、淡泊名利,宠辱不惊;三、自然率真,本色自如;四、热爱生活,积极乐观。
一、蔑视苦难,旷达超然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44岁遭遇“乌台诗案”,久遭贬谪,晚年更是被贬到“考图经曰海隅,其风土疑非人世”{2}的海南,生活十分凄苦。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自身的遭遇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各种苦难,把儒家的坚毅、道家的超脱、佛家的达观糅合在一起,所以他可以超越众生,清醒地正视现实,蔑视苦难,保持旷达超然的人生本色。苏轼在《移廉州谢表》中回顾自己在海南的生活可谓凄苦:“风波万里,叹衰病以何堪。烟瘴五年,幸喘息之犹在。”{3}年老病衰,贬谪烟瘴之地,可在苏轼眼里苦难都是暂时的,犹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廉州镇志》有这样的记载:“元符三年(1100)六月,翰林学士苏轼(东坡)获赦从海南儋州量移廉州小住,八月底乘木筏溯南流江北上。”{4}对此苏轼留有诗歌《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5}
其中“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这两句诗不仅仅是对当时自然环境的客观描述,一定还包含着苏轼对自己遭遇的一种坦然淡然的超脱见解。“苦雨终风”还隐喻了作者生命历程中一些躲也躲不掉的苦难,和大自然中的恶劣天气一样,总会有“解晴”的一天。苏轼在《书合浦舟行》中亦记载了从海南坐船到合浦遭大雨的惊险经历:
余自海康适合浦,连日大雨,桥梁大坏,水无津涯。……碇宿大海中,天水相接,疏星满天。起坐四顾叹息,吾何数乘此险也!……抚之而叹曰:“天未丧斯文,吾辈必济!{6}
经历了现实和官场中的大风大浪后,虽在合浦又遭大雨,但苏轼很快就从“吾何数乘此险也”的无声叹息中转化成了“吾辈必济”的坚定淡然,旷达超脱。
二、淡泊名利,宠辱不惊
从小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苏轼终其一生都向往着“在其位,谋其政”的儒家理想而恪守一位儒生的本分。无论是受朝廷重用还是屡遭贬谪都无法让他放弃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理念。只是仕途的坎坷和命运的多舛让他更深刻地认识到现实的残酷、功名的虚无、人生的无常,从而采取一种淡泊名利、宠辱不惊的心态直面自己的人生。就像在《洗儿戏作》中所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7}苏轼把此种心态化作祝福送给了襁褓中的幼子。如果说苏轼在黄州所作《临江仙·夜归临皋》“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8}中还留有出世与入世、退隐与进取、儒家与道家的矛盾与彷徨,那么到了晚年苏轼由海南中转合浦所作《雨夜宿净行院》中“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淼茫”{9}则一扫其中的犹豫迷茫,变得坚定而从容。此“芒鞋不踏名利场”的“芒鞋”的淡泊跟“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芒鞋”的坚毅之差异,饱含了作者不同时期对生命的顿悟。作“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淼茫”的苏轼定和作“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10}的跛脚道人一样悟出了人生万象都不过是“好”与“了”的一个转换,从而让贯穿其一生的思想发展到了极致。
三、自然率真,本色自如
苏轼秉性正直,一生坦率,正如他在《思堂记》所说:“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余。以为宁逆人也,故卒吐之。”{11}他一生的经历,根本就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细观其晚年在合浦所做诗文亦可领略一二。《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12}其首联既是对自然环境的客观描写,也包含了作者蔑视苦难、旷达超脱的主观情怀。颔联承接首联“解晴”而来,写到雨过天晴,云散月明,天空亦恢复了其本来澄清的面目。仔细研读便不难发现“本澄清”并不单纯是自然环境的如实描述,还包括了作者对自己自然本性的隐晦表达,此时虽经历了宦海沉浮,政治风雨,但自己依然可以从政治风雨中走出来,且还保留了坦率正直的本色,像云散后的天空一样明朗,没有任何点缀和污点。
脍炙人口的《廉州龙眼,质味殊绝,可敌荔支》亦有异曲同工之妙,苏轼的自然本色通过荔枝和龙眼的对比而凸显。其文如下:
龙眼与荔支,异出同父祖。端如甘与橘,未易相可否。异哉西海滨,琪树罗玄圃。累累似桃李,一一流膏乳。坐疑星陨空,又恐珠还浦。图经未尝说,玉食远莫数。独使皴皮生,弄色映俎。蛮荒非汝辱,幸免妃子污。{13}
“坐疑星陨空,又恐珠还浦”成了对廉州龙眼这一具有地方特色水果的最高赞赏,但在称赞廉州龙眼的文字中亦包含着苏轼的自喻。“蛮荒非汝辱,幸免妃子污”即是对龙眼生于蛮荒而避免了像荔枝被妃子玷污的命运的客观抒写,又是对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苏轼以龙眼自比,正因为自己的清白才一再遭贬谪,远至蛮荒儋州,正因为贬至蛮荒儋州才远离了黑暗的官场和势利的仕途,从而免遭世俗的污染而保全并彰显了自己的本色人生。《苏轼诗集》卷四十三中对这两句诗的注解亦可予以印证:“〔王注次公曰〕杨贵妃好荔支,岁取于涪州,以致渔阳之难,则于荔支为污矣。〔诰案〕纪昀曰:寓意作结。”{14}其中的“寓意”应该是超越诗句本意之外的对自己本色人生的一种折射。
四、热爱生活,积极乐观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原序中提道:“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15}苏轼一生角色无数,林语堂先生概括的这些可能还不足于勾绘出他的全貌,但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却置于首位。无论是学优而仕、官居要职,还是惨遭谗言、无故被贬,苏轼都会真诚地热爱生活,积极乐观地面对世事。晚年因获赦北归中转合浦,即使时间短暂,苏轼依然给合浦的朋友、文人、老百姓留下了一个可爱乐观的形象。苏轼在告别廉州太守张左藏的《留别廉守》诗中有这样的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悬知合浦人人,长诵东坡诗。好在真一酒,为我醉宗资。”{16}诗中有对合浦月饼的赞赏,更多的是对合浦朋友的感激和在此宁静安逸生活的不舍。在合浦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里,除了品尝当地美食,苏轼还跟当地的老百姓打成一片,留下了“东坡笠”“东坡扣肉”“东坡羊肉”等民间佳话。当时的合浦妇女,“每出入必戴凉笠,以细草编成之,围以短巾,藉障其面”。相传此种凉笠为苏东坡遗教,于是当时人们都称之为“东坡笠”。{17}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北海卷)有对东坡扣肉和东坡羊肉的记载:“东坡扣肉相传为北宋苏东坡从海南获赦移廉州所传,后流传全县,今以公馆制作的最佳。”{18}“东坡羊肉为北宋苏东坡到廉州时所传,距今有九百多年历史。”{19}
晚年的苏轼有幸来到广西合浦,虽是短暂停留,遗留的作品数量不多,但重拾苏轼此时的诗文,不仅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一个蔑视苦难、旷达超然,淡泊名利、宠辱不惊,自然率真、本色自如,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苏轼,同时对了解和传承广西人文历史传统,发展和建设新时期旅游和地域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1}{5}{7}{9}{12}{13}{14}{16} 苏轼:《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641页,第2366—2367页,第2535页,第2368页,第2366—2367页,第2368页,第2369页,第2373页。
{2}{3}{6}{11} 苏轼:《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16页,第716页,第2277页,第363页。
{4} 廉州镇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廉州镇志》,内部发行1995年版,第5页。
{8} 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 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67页。
{10} 曹雪芹:《红楼梦》,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8页。
{15} 林语堂:《苏东坡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17} 马融编:《导游汉语言文学知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12页。
{18}{19}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北海卷(5)》,北海市文化局2009年版,第2649页,第2650页。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一般项目B类,项目编号:2015JGB516,项目名称:文学类课程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作 者:吴敬玲,文学硕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杜碧媛 E?鄄mail:dubiyuan@163.com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