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跨界书写:通向一种实践性的文化诗学

时间:2023/11/9 作者: 当代文坛 热度: 18145
袁勇麟

  摘要:新移民写作的代表作家周励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她的“曼哈顿三部曲”,她从曼哈顿出发,开启“探索世界”的旅程,从一个自传体作家转身成为集作家、学者和探险家于一身的跨界文化大散文创作者。她的新作《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是一部纪实性的史诗作品,充满文化关怀与人文关怀的价值基点,达到“以史为镜,以史为鉴”的目的;具有“非虚构”与“跨界写作”的文体特征,呈现出“历史的文学性与文学的历史性”的文化诗学特征。

  关键词:周励;非虚构;跨界写作;文化诗学

  周励是一个人生充满传奇的“曼哈顿中国女人”,更是一位优秀的华文女作家,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曼哈顿三部曲”——《曼哈顿的中国女人》(1992年)、《曼哈顿情商:我的美国生活与励志实录》(2006年)以及《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2020年)。1985年,周励携带着40美元自费赴美留学,到纽约州立大学攻读比较文学专业学位,后改读商学院MBA专业,并在第一学期结束后创业经商,从事纺织品进出口业务,由此走上“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之路。1992年因其自传体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①出版发行160万册,并获得当年《十月》长篇小说文学奖而名噪一时、蜚声文坛。《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入选“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作品”和“中国百年畅销书”,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学生文学的经典之作,周励也因此成为新移民文学写作的重要开拓者和代表作家。2006年她根据自己的传奇人生撰写了《曼哈顿情商:我的美国生活与励志实录》②。随后,周励从曼哈顿出发,开启“探索世界”的旅程,追随自己的梦想游历了130多个国家,也从一个自传体作家转身成为集作家、学者和探险家于一身的跨界文化大散文创作者。

  正如陈思和所指出:“一晃35年过去了,周励依然是一个富有人文情怀的作家,她在用生命来实践和追求自己一生的理想。”③在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的至暗时刻,周励独坐在曼哈顿寓所窗前,回首、思考这些年来“探索世界”的经历,写下了一系列不乏惊心动魄的篇章,结集《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④英文标题是“Exploring the World”(探索世界),2020年8月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的问世,再次引发读者的关注。这是一部大气磅礴的大文化散文,正如钱虹指出:“作者采用纪实性报告文学的手法,从文体上来说,类似系列散文,却又是文学、史学与哲学互相交织的一部史诗;从内容上而言,既是探险实录,也是生命、激情与信念互相辉映的一部交响曲。”⑤李天纲也认为:“如果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是一部成功的自传体小说的话,《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则会是一部纪实性的史诗作品。”⑥其总体艺术特征呈现出“非虚构”与“跨界写作”的文化诗学特征。

  一? “文化诗学”:作为一种批评的视角

  1982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教授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为《文类》(Genre)杂志文艺复兴研究专号编选了一组论文,在他所写的导言中称这些论文体现了一种“新历史主义”倾向,这一名称很快被广泛接受和使用。而且他的论著极其强调历史的文化性构成,因此也称之为“文化诗学”。⑦

  “文化诗学”在1990年代被引入中国,中国本土“文化诗学批评”的倡导者蒋述卓1995年在《当代人》杂志刊发的理论文章《走文化诗学之路——关于第三种批评的构想》⑧,是中国语境中较早为“文化诗学”命名的篇什。⑨他认为“所谓文化诗学,就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文学进行批评”,“文化诗学的价值基点是文化关怀与人文关怀”。⑩

  提出“中国文化诗学”构想的李春青在《论文化诗学与审美诗学的差异与关联》一文中也指出:“文化诗学就是以文化为核心或主要研究视角的诗学,审美诗学就是以审美为核心或主要研究视角的诗学。无论哪种诗学,其研究对象都是文学现象……因此这里所谓‘核心’,不是指研究对象,而是指研究的视角与目的——文化诗学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考察文学现象,并以揭示文学现象与各种社会文化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为目的的;审美诗学则是从审美的角度来考察文学现象,目的在于揭示这些文学现象所包含的审美经验及其呈现方式。”11

  “文化詩学”批评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是“跨学科研究”。张京媛在《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的前言中指出:“新历史主义批评不循规蹈矩,大胆跨越历史学、人类学、艺术学、政治学、文学、经济等各学科的界线,因此也有人泛称其为‘跨学科研究。’”12鉴于周励《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跨越战争、历史、文学、艺术、政治、经济,甚至极地探险、科考等各学科的“跨界写作”特征,本文拟选择从“文化诗学”视角来解读、阐释其“跨界书写”与“非虚构写作”的文化关怀与人文关怀的价值与意义。

  二? 周励“探索世界”的跨界书写

  周励“探索世界”的脚踪遍布世界各地,其创作题材涉及面也非常广阔。首先呈现出地理空间的跨界;其次是考察、研究与写作对象的跨界;最后,是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个体文化身份发生的跨界。周励的“跨界书写”首先呈现出地理空间的跨界。在《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周励从曼哈顿出发,追随自己的梦想,足迹遍布世界130多个国家。她跑遍欧洲的各大艺术博物馆,尽情欣赏文艺复兴之后几乎所有艺术家的杰作。自2012年11月乘坐“银海探险号”和中国香港唐英年夫妇首次探险南极,从此一发不可收,开始对欧美探险史进行实地追踪。2012-2019年,周励先后去过四次南极、三次北极、两次阿尔卑斯山马特洪峰、两次珠穆朗玛峰,四次登上“雪龙号”,探访南极长城站和中冰联合北极考察站。在古巴寻找海明威,在普罗旺斯寻找梵高,在波尔多寻找孟德斯鸠,在伦敦寻找丘吉尔……去帕劳浮潜发现贝里琉岛二战遗址和尼米兹石碑,继而环绕太平洋八万里,跑遍燃烧的太平洋跳岛战役遗址……13

  其次是考察、研究与写作对象的跨界。从《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到《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其写作题材从商界跨越到战争、文学、艺术、哲学、历史、政治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甚至极地探险、自然科考等地理学、自然科学领域。从《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的主要内容看,周励“探索世界”的跨界书写主要呈现出三个重要的面向:太平洋战役的探险、欧洲君主与启蒙先驱的探寻、南北极及珠峰的寻梦。

  周励《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全书共28篇散文,按内容分为三辑:第一辑“被遗忘的炼狱:跳岛战役探险录”。这是关于现代战争——二战历史散文系列,本辑收入记录二战跳岛战役的6篇散文。周励根据自己近年来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区——跳岛战役遗迹的实地考察,“用她激情的文字,再现二战‘燃烧的太平洋,杀戮的跳岛战役’,掀开被遗忘的历史”14。作者对于二战太平洋战场的考察研究与探索带有“文化考古”性质,旨在对战争历史钩沉、遗迹的追寻与现代战争的警示,并高举起现代战争警示牌:“以史为镜,以史为鉴”。第二辑“亲吻世界:镌刻在心灵岩洞上的壁画”。这是关于文学、艺术、哲学、历史、政治的散文系列,收入作者在世界各地游历、寻访名人故居的纪实散文。周励在欧洲、美洲、非洲各地追寻梵高、海明威、凯伦·布里克森等文学艺术家生活轨迹;寻找腓特烈大帝、叶卡捷琳娜女皇、路易十四以及伏尔泰、孟德斯鸠等政治家、思想家,窥探近代欧洲君主与启蒙先驱的关系;以及对于古巴革命家格瓦拉的英勇斗争精神、英国政治家丘吉尔在二战中的睿智和勇气的颂扬等。第三辑“燃情三极:南极点、北极点、珠峰逐梦”。这是关于极地探险和科考的散文系列,收入作者四次南极探险、三次北极探险、两次攀登马特洪峰和两次珠峰大本营的探险实录,以及关于探访中国科考队和中冰科考站建设的情况……主要讲述作者迷恋上南北极、珠峰探险史和探险家的传记,开始挑战极限,寻找探险家的足迹;呈现了作者对于生命与自然极限探险的激情和梦想,对于人类探险史上的那些探险先驱的敬佩之情,以及为中国科考事业的崛起而自豪。

  最后是个体文化身份发生的跨界。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周励从一个作家出发,走着走着渐渐变成了一个考古学家、一个历史学者、一个探险家。周励的跨界书写也因此呈现出一种实践性的文化诗学特征。

  三? 通向一种实践性的文化诗学

  “非虚构写作”最早源于1960年代的美国。在中国的理论语境中,自2010年《人民文学》开辟非虚构写作栏目,近十年来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思潮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但二者写作立场、内涵构成、发生语境和话语呈现方式不同。关于“非虚构写作”,顾名思义,它首先要求纪实性,“拒绝虚构人物和情节,作家自身即为事件的‘目击者’”;其次,“强调作家的‘行动力’,田野考察和纪事采访成为主要的行动方式”,观察、调查采访以及文献的验证成为“非虚构写作”的合法性基础;第三,“‘非虚构写作’强调一种严肃的作家姿态和作家立场,并在某种意义上强调作家的道德感”。总而言之,“非虚构写作”实质上是要求以“在场”的方式,在“个人性”与“公共性”之间找到一种平衡,“重新疏通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对话和互动”。15

  王晖根据“文本所体现的作家的写真意识、文本再现的似真程度以及读者接受时的真实感效果”,将“非虚构写作”文本类型划分为“完全非虚构”“不完全非虚构”“仿非虚构”。16按照上述分类,周励在《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中已经开始呈现出非虚构小说写作的特征,可以视为广义的“非虚构”文学作品。《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但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文本——它是一部个人史与时代史相结合的产物,呈现出知青一代、改革开放一代人的追求、向往、压抑与奋斗的生存状态与精神面貌——是特定历史的“缩影”。周励谈到这部作品时曾说:“我蘸着泪水和激情,以自己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写了自传体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被著名美国华裔学者和文学评论家董鼎山教授称为‘展现了一个时代,影响了一代人’。”17如果说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开始呈现出非虚构文学的写作特征,那么《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就是一部典型的或者说狭义的“非虚构写作”作品,呈现出一种实践性的文化诗学特征。

  为了还原二战历史真相,再现太平洋战争场景,揭示战争的残酷,呈现人性、灵魂、思想、情感温度,在“被遗忘的炼狱:跳岛战役探险录”中,我们看到几年来周励的足迹遍布“跳岛战役”遗址——贝里琉岛、塞班岛、天宁岛、关岛、硫磺岛、冲绳岛、莱特岛、科雷吉多岛和吕宋岛……以及曼谷桂河大桥的泰缅死亡铁路、巴丹死亡行军起始地和广岛原子弹原爆点等太平洋战争中著名的战役遺址。18为了寻求“在场”体验,在一些难于企及的危险地带,周励常常不顾个人生命安危,想尽办法,以至雇直升机或单人小飞机、租用船只亲临现场,实地考察。她冒险踏上被遗忘的血色海滩考察贝里琉岛战役遗址,发现了尼米兹石碑;潜入帕劳海底充满尸骸的战争坟墓——“二战博物馆”,实地考察被击沉的日本军舰遗骸,揭示了战争的血腥惨烈和生命杀戮的残酷与凄凉。19

  为了求证历史真相,周励像学者一样重视文献研究。她怀着震惊与感伤,像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一样仔细发掘历史上或有或无记载的实物与事件,到阿灵顿国家公墓、美国国家档案馆等反复查询、核对、考证太平洋战争相关的史料、照片、报道、录像。在《史诗般的血染战旗:硫磺岛未被讲述的隐秘》中,周励在美国国家档案馆里找到两张《硫磺岛插上星条旗》的照片,破解了插旗战士之谜。20她以丰富的图片和史料、文献、档案等还原了太平洋战争尤其是跳岛战役的全景,解开鏖战杀戮背后不为人知的隐秘。

  为了追寻历史先贤的足迹,周励在旅途中总是拿着一本书、一张地图去寻踪。她跟随历史先贤的脚踪,寻找他们的遗迹,并试图在历史的灰烬中铭写。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导师金光耀教授在《在历史中探索人性》一文里指出:“周励在本书中对史实的追寻,也给作为一个历史学从业者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传统读书人信奉‘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如今学院中人要将读书与行路完全结合进来并非易事,而周励将两者的结合推向了很少有人能够达到的完美程度。她手持《哲学通信》追寻伏尔泰的足迹,背包里放一本《梵高书信》去走画家最后的麦田,带着罗斯福、丘吉尔、艾森豪威尔、朱可夫等人的传记跑遍了二战中的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这真让我们这些做历史的人羡慕不已。”21她飞行八万里,寻找凯伦·布里克森、海明威、老罗斯福、丘吉尔的足迹;随身携带凯伦·布里克森的《走出非洲》、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霍契勒的《爸爸海明威》、柏瑞尔·马卡姆的《夜航西飞》,让现实情景和书中文字交相辉映。22这样的行路让她发现了尼米兹石碑,也使她在奥维尔小镇重走梵高最后的“麦田终极小道”,对《梵高传》中关于画家的死亡地点提出质疑。

  为了挑战极限,寻找探险家的足迹,周励开始对极地探险先驱进行实地追踪。2012-2019年周励七次参加南北极探险,四次登上“雪龙号”,探访南极长城站和中冰联合北极考察站。2013年乘坐“银海探险号”探险北极斯瓦尔巴群岛,祭拜百年前探险罹难的瑞典科学家安德烈,探访挪威探险家阿蒙森的特罗姆瑟北极探险博物馆。2016年探险南极三岛,来到梦魂萦绕的沙克儿顿墓地,向探险先辈鞠躬致敬。同年探访绒布寺马里洛遗迹,攀登珠峰大本营。2017年抵达南极点,向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先驱斯科特鞠躬致敬。23为了“见证竞争,亲历历史”,2016年周励乘坐俄罗斯核动力破冰船抵达北极点,在北纬90度参加跳海冰泳活动。当她跳入冰海,瞬即灭顶,浑身感到被冰渣包围箍住,刺骨疼痛……这是一个冰寒彻骨、死神扼喉、超越极限的体验,周励由此真正感受到了人类探险先驱巴伦支、白令、安德烈、阿蒙森和斯科特在极地冰寒中活活冻死的瞬间,为先驱者前仆后继的精神所震撼!24

  四 “以史为鉴”的人文关怀

  在中国语境中较早为“文化诗学”命名的蒋述卓先生认为,文化诗学的价值基点是文化关怀与人文关怀,其内涵的具体表现可分为三个层次:1.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作品表现出来的文化哲学观,即分析它为我们提供了怎样的文化观和文化思想。2.要把作品描绘的社会心态、人物命运与心态放到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去分析,揭示出作品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以及所反映出来的社会文化心态。3.要站在跨世纪的角度,着重关注作品对文化人格的建设问题。25

  周励开启“探索世界”旅程的出发点在于“寻找”,这是《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目录的小标题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关键词,而且她反复强调其写作的宗旨是“以史为镜,以史为鉴”。当我们从文化诗学研究的“文化视角”与“价值基点”来看周励的《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会发现这是一部具有丰富文化内涵与人文价值的作品。陈思和认为:“她不是简单地为探险而探险,更不是仅仅为了证明自己的生命能量,她在这十年中穿梭般的探险实践,是被一股巨大的人文力量所推动,催促她去解读历史留存的谜点。”26

  在“被遗忘的炼狱:跳岛战役探险录”6篇历史散文中,我们看到周励充满英雄主义情怀和人道主义思想。她饱含深情地描写二战期间一个个辉煌人物,呈现出对二战英雄、士兵英勇行为的赞美和钦佩之情。在太平洋战争——跳岛战役的系列文章中,也蕴含着作者对生命的悲悯之怀、敬畏之心。周励不仅饱含深情地描写赞美二战英雄,对于千百万游荡在太平洋怒涛之上的冤魂亡灵也充满悲悯之情。她记叙太平洋战争盟军的胜利,却没有回避跳岛战役的惨烈、麦克阿瑟的一次错误决策。贝里琉岛战役伤亡巨大,麦克阿瑟为争夺机场发动一场惨烈血战,结果牺牲了许多鲜活的生命。

  在“亲吻世界:镌刻在心灵岩洞上的壁画”系列散文中,我们看到周励对于人文艺术的热爱,对于启蒙主义思想的关怀,探寻历史胎动的幽秘,向爆燃的杰出生命致敬。她热爱艺术,几乎跑遍了欧洲的艺术博物馆,欣赏文艺复兴之后所有艺术家的杰作。以悲悯情怀、实地考据和理性分析,还原了梵高的生死之谜,批判了社会的冷漠,颂扬梵高伟大而崇高的人格。她探寻海明威、凯伦·布里克森,以及革命家格瓦拉和政治家丘吉尔等人的踪迹,发现他们的生命之谜,探寻他们的人生奥秘,诠释他们人格的魅力与生命的意义,并将崇敬、爱和悲悯奉献给他们。她对梵高充满爱和悲悯,把海明威视为精神上的父亲,崇敬格瓦拉的英勇斗争精神、丘吉尔的睿智和胸怀。

  最值得称道的是周励文中闪烁着人文主义思想与人道主义精神。在寻找腓特烈大帝、叶卡捷琳娜女皇、路易十四以及伏尔泰、孟德斯鸠等政治家、思想家的系列历史散文中,周励的视点始终聚焦于近代欧洲君主与启蒙先驱的互动关系,考察他们在欧洲启蒙主义运动中的推动作用,并不吝颂扬他们的功绩。而在“燃情三极:南极点、北极点、珠峰逐梦”极地探险系列散文中,周励通过追寻探险先驱斯科特、阿蒙森、沙克尔顿、马洛里等人的踪迹,极地探险挑战自然海拔巅峰体验,为我们呈现了人类改变世界的伟大旅程和激情梦想,表达了她对斯科特、阿蒙森、沙克尔顿、马洛里等探险英雄勇敢、坚强、忍耐、牺牲精神崇敬之情,颂扬了人类征服自然和改变世界的梦想、勇气和探索精神。与此同时也批评了近代中国的闭关锁国,对中国当代科考事业发展、为祖国在南北极科考中的“大国崛起”而骄傲与自豪。

  关于战争历史反思与批判,无疑是全书中最不可忽略、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战争是人类文明的‘恶之花’,可以说是人类最残忍的集体行为。二战以6000万以上的死亡人数,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27周励在太平洋各个岛屿间探寻二战遗迹,不只是为了身临其境描绘出战争进程中的细节和战场的真实面貌,更是为了呈现出残酷战争中一个个活生生的军人,并通过他们来探讨人性,揭示战争中的人性与狼性的转换,追问战争的成因。

  日本帝国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与硫磺岛日军总指挥栗林忠道都是燃烧的太平洋战争中日军的关键人物。他俩都曾在国外学习进修,都曾极力反对日本开战,然而,樱花下的军国主义逐渐荡涤了他們原本清醒的头脑,最终导致了个人命运的悲惨结局。山本五十六一手策划了突袭珍珠港军事行动,之后仅一年半即被尼米兹成功截击机毁人亡,栗林忠道1945年3月战死硫磺岛尸骨无踪。周励通过描述山本五十六和栗林忠道从崇敬和平的哈佛学子到冷血军阀的人生演变,揭示了战争中人性与狼性的转换,提醒世人决不能让历史重演!28

  在再现这段血色历史的同时,周励进一步追问战争的成因,并批判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周励对栗林忠道等人为天皇“玉碎”可惜,更为二战末期一万多名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高校学生自愿加入“神风特攻队”,执行骇人听闻的“一人、一机、一弹换一舰”的自杀攻击行为而痛心。日本军国主义、民粹主义的可怕——“不仅杀戮敌人,更是摧残国家,毁灭本国优秀儿女的生命”29。因此,周励喊出:“走开吧!我们不要另一场杀戮盛宴!”“悲惨的人类要爱与被爱!滚开吧,战争!”30周励从战争残酷与人性尊严的视角出发,提出尽快结束非正义战争的至暗时刻,不要重蹈日本的覆辙的忠告。她以二战的惨烈敬告世人,发出“以史为镜,以史为鉴”的警示。

  结? 语

  综上所述,在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的时刻,周励为我们奉献了一部“集历史考辨、人文寻踪和旅行探险于一体的文化大散文,一部以国际视野和现代意识审视历史与现实的人文启示录”31。周励探索世界的跨界书写带着文化考古性质的研究,具有文化关怀与人文关怀的价值基点。她以文化诗学的人类学视角和方法,依靠田野考察、观察访谈、踪迹追寻以及文献研究的验证手段与方法,千方百计地去挖掘和拾掇那些边缘性的或被忽略的历史文化碎片,来重新缀补世界近现代文化精神指掌图,还原历史面貌,以期达到“以史为镜,以史为鉴”的目的,呈现出“历史的文学性与文学的历史性”的文化诗学特征。

  注释:

  ①周励:《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北京出版社1992年版。

  ②17周励:《曼哈顿情商:我的美国生活与励志实录》,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第9页。

  ③26陈思和:《做真正清醒的理性主义者》,《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20年第4期。

  ④13181920222324272830周励:《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上海三联书店2020年版,第345-347页,第9页,第104页,第8-10页,第61页,第166页,第345-346页,第368页,第16页,第21-24页,第108页。

  ⑤钱虹:《周励〈亲吻世界〉:历史在手指尖跳跃和燃烧》,《文艺报》2021年4月16日。

  ⑥李天纲:《从上海出发,去世界各地探索人类文明》,《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20年第4期。

  ⑦马新国主编:《西方文论史(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35-636页。

  ⑧25蒋述卓:《走文化诗学之路——关于第三种批评的构想》,《在文化的观照下》,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16页,第412页。

  ⑨肖明华:《文化诗学发生考论》,《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⑩蒋述卓、宋音希:《文化诗学之路的宽广前程——蒋述卓教授访谈录》,《当代文坛》2018年第6期。

  11李春青:《论文化诗学与审美诗学的差异与关联》,《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12张京媛:《前言》,见《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页。

  14陆士清:《诗的情怀、史的血泪和辉煌》,《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20年第4期。

  15杨庆祥:《“非虚构写作”的历史、当下与可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年第7期。

  16王暉:《“非虚构”的内涵和意义》,《文艺报》2011年3月21日。

  2129金光耀:《在历史中探索人性》,《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20年第4期。

  31胡德才:《〈亲吻世界〉的意义》,《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20年第4期。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闽台区域研究中心。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两岸现代中国散文学史料整理研究暨数据库建设”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8ZDA264)

  责任编辑:刘小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