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如何建构中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与批评标准

时间:2023/11/9 作者: 当代文坛 热度: 19863
2021年6月12日,由安徽大学文学院网络文学研究中心、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分会、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新媒介文化研究分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分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中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与批评标准学术研讨会”在合肥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厦门大学、中南大学、苏州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上海大学、西南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安徽大学、《当代文坛》《探索与争鸣》《中华读书报》等高校、科研院所、报刊社的110余名专家出席了本次会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文艺报》和安徽本地媒体进行了报道。开幕式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分会会长、安徽大学大师讲席教授欧阳友权主持,安徽大学副校长程雁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丁国旗、安徽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史培刚、安徽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黄烈分别致辞。

  开幕式后,学术研讨会第一阶段由安徽大学文学院网络文学中心主任周志雄教授主持,杭州师范大学杨向荣教授评议,共有13名专家发言;第二阶段是下午的小组讨论,根据“评价体系与标准”“类型与文化”“叙事与媒介”“作家与作品”“评价与传播”五个不同主题设置分会场,共有60余名学者发言。与会者的发言涉及网络文学研究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各个层面,全方位、系统性地探讨了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和批评标准建构的理论范式和实践路径。

  一? 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探讨

  网络文学亟需建立系统性、整体性的评价体系与批评标准。与会者对此发表了意见,“评价树”“网络与文学系统”“连接性”“全评价理论”就是其中的代表性见解。

  欧阳友权(安徽大学)提出了网络文学的“评价树”构想,这个评价体系由思想性、艺术性、产业性、网生性和影响力五个一级指标构成,下面分设二级指标。它就像一棵树,由下朝上,越贴近树的根部,在评价体系中所占的权重就越高。如思想性的二级指标有主体立场、社会历史观和伦理叙事等;艺术性包括阅读爽感、作品生命力和艺术创新性,相较于传统文学,爽感的分量更重;产业性包括商业模式、粉丝经济、IP分发和转让等,这一过程特别重视粉丝运营,通过打造游戏、动漫、影视等其他艺术形态实现产业增值;网生性体现了网络文学的独特性,包括文本续更、线上互动、网民干预等,网络作家保持每天续更,“段评”“本章说”增加了读者对文本的干预程度,作家的构思、作品的走向、人物的塑造受到两者的共同影响;影响力是一个综合性评价,包括文学影响力、文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读者影响力、产业影响力和传媒影响力六个要素。这个评价标准的各要素之于评价对象有着不同的适恰性倚重,比如,思想性标准、艺术性标准主要适用于网文作品评价,网生性标准只适用于评价网文创作,产业性评价标准的适用对象是针对网站平台经营方,影响力评价是一种综合评价和后置评价,侧重消费者口碑、历史存留的长线效应。另外,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评价在这个体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但不能过度依赖算法,避免过度干扰网络文学的文学性。

  黄鸣奋(厦门大学)从电影《刺杀小说家》主人公“路空文”的隐喻阐释入手,认为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的可能性,是由网络系统和文学系统的矛盾以及其他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网络文学虽然已经形成巨大规模,但还亟待解决内部的“空耗”等问题。从全局看,高质量发展涉及如何建设创作队伍、满足人民需求、构筑跨界纽带、探索新颖形式、蕴含深刻内容、明确精品定位、运用精湛技巧、发展创意产业、推进文学评论等环节,要处理好门槛与潜能、服务与引导、竞争与协作、科技与艺术、架空与写实、网感与经典、借鉴与创新、引进与输出、偶像与粉丝等关系,均需深入研究。

  汤哲声(苏州大学)认为网络文学是中国传统通俗小说的当代呈现,中国现当代的通俗小说为当下的网络小说的创新提供了激励。批评标准首先需要一个准确的定位,并从四个方面去构建:坚持民族性和传统性立场,这是中国网络文学的生命力所在,也是中国网络小说的根,决定了中国网络小说的历史观念和美学构成;讲好中国故事,表现真善美的生活和积极向上的社会生活情绪;注重网络文学的媒介属性,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自身特点,进一步形成创作、运行、传播的有机体;提高作家创作的修养,这是网络文学走向经典的关键。

  周志雄(安徽大学)提出要建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首先是从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现状和写作实际出发进行理论提升和总结的过程,也是传统理念与网络文学观念碰撞的结果。一个大的文学整体观是建立体系的前提,在认可网络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进行网络文学分层,小众文和大众文就是其中的一种分层方式,前者接近于纯文学,后者类似于通俗小说。近年来大量出现的现实题材网络小说创作,是对传统现实主义和网络小说创作手法的有机融合,可以称之为“网络现实主义”。网络文学整体观的建立要落脚到作家和作品上,一方面要建立网络作家的研究档案,对他们进行访谈、跟踪,另一方面要研究一部作品在同类型文学发展中所具有的独特贡献,这是一个重要的、复杂的、长期的工作。

  黎杨全(西南大学)认为传统的文学批评基于作品本身,这种静态化的批评与印刷文化有着密切关联。网络时代则是动态的,中国网络文学体现了一种离心的连接性,具体体现在主体间性连接、文本间性连接和媒体间性连接三个层面。因此,网络文学理想的评价体系,应该是文学性与连接性相结合的动态评价体系。

  另有众多专家对该问题进行了讨论。王宏波(南京师范大学)提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需要借鉴出版物全评价理论来构建,既重视内容评价、形式评价及效用评价,又关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网站平台,还要牢牢把握新时代赋予网络文学的新的要求与功能,處理好数量与质量、向虚与向实、线上与线下、负能与赋能等关系。张志忠(山东大学)提出网络文学与新媒介的第三次浪潮以及网络文学新界面与评价关系等问题,认为从文学史的角度年轻写作者更容易开辟一个新的创作领域和空间。作家庹政对网络文学的系统流进行分类,认为其核心是简单化、非逻辑性和“轻松无脑爽”。

  二 网络文学的问题设置与评价标准

  网络文学的创作与评价面临众多难题,“网络与文学”“图文与声像”“使命与钳制”等方面的对立与矛盾一直困扰着研究界,与会专家就此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丁国旗(中国社会科学院)指出如何评价网络文学,是我们今天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网络文学最突出的特质有两个:一个是网络,一个是文学。网络之于网络文学固然重要,其本质是一种技术存在,新技术出现之后,会在一定的范围、一定的时期发挥重要作用,但从长期来看会成为稳定的常态。文学是个大篮子,它能够装得下网络文学这个新品种、新事物。跨文本、超链接体现了网络文学的网络特征,但今天这个特征已经不那么重要了,网络文学当下更执着于故事创造。网络文学的文学性研究显然应该成为当下网络文学研究的主要任务,网络文学的文学性是天生的,因为它是网络,更是文学。当我们对网络的研究热度过去之后,网络文学的文学性及文学维度的研究,一定会成为一个永久的研究课题。我们应该用美学的、艺术的、历史的标准来评价网络文学,这是由网络文学的文学性的基础和性质所决定的。

  陈定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认为中国网络文学体系和标准的建立,是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融合。网络文学是一种过渡性存在,处于“图”和“文”两种书写的交界处。在这种交互和融合的发展前端,文字语言已经不占主导地位,纯文本叙事的空间日见逼仄,网络视觉文化成为时代综合创新趋势的“文化主导力量”,它对传统印刷文学的生产模式与消费模式具有强烈的爆破效应,其冲击波已从媒介形式深入到了文学主体的潜意识层面。“如无视频,概不理会”的文化消费心态在读屏新一代之中渐渐演化成了一种“声像崇拜”风习,持续了数千年之久的“读文时代”正在让位于迅猛崛起的“读图时代”或“声像时代”,探讨网络文学评价标准应该考虑这一现实。

  单小曦(杭州师范大学)提出网络文学属于“电子—数字文化知识型”文学形态中的“数字文学范式”,它肩负着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使命。建立评价体系必须看到网络文学发展所受到的钳制:其一是平台异化,在金字塔式的生存结构下,底层“数字劳工”的境遇艰难,应该探讨建构一条更彻底的“去中心”化的、绕过大资本控制和垄断的商业模式和回归交流本性和中介者角色的web3.0网文平台;其二是网文制度不健全,这种不健全使它从网络文学发展的推动力量变成了阻遏,比如機械的敏感词过滤和一些违背初心的评奖项目,应该尊重创作者,遵循文艺规律;其三是精英批评话语,一些学院派批评家和精英作家,操持印刷文化时代的思想观念、学术传统和价值标准,漠视、否认网络文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

  禹建湘(中南大学)认为网络文学已经进入了自我调节与外部引导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阶段,它的精品化发展趋势愈加明显。在这一过程中,网络作家面临着向主流靠拢与坚守个性的选择问题,网站平台与作家关系的不平衡问题,以及行业生态、商业模式、产业布局等诸多问题。网络现实题材小说“整体性崛起”,如何在网络文学向主流文学审美靠拢的同时,保持网络文学的生机和活力,实现现实题材与现实主义文学“精神合榫”并产生经典性作品,值得反思和期待。应该从这样的网络文学观出发,建立网络文学评价标准。

  杨向荣(杭州师范大学)提出,新媒介、数字与信息技术为文学建构了一个新的空间场域,不仅重塑了当下文学的生产格局,建构了文学传播的基本样态和格局,也给文学传播带来了新的困境和挑战。脱域化、图像化、消费化是影响新媒介信息时代文学传播的主要因素。文学传播的新变拓展了文学的发展空间,也带来了一系列值得深刻反思的问题。正确面对新媒介场域的资本博弈与文学传播革新,剖析和反思文化转型中文学的社会传播及其效应,可以为当下网络文学评价标准的话语建构提供新的思考空间。

  周冰(西南科技大学)认为网络关键词批评能够很好地切入网络文学研究现场,把传统的理论术语与“打怪”“升级”“换地图”等体现网文特性的、鲜活的概念结合起来,会是一种有效的批评尝试。韩模永(南京林业大学)提出网络文学批评体系的建立要充分考虑空间维度如从现实世界到虚拟世界,从时间艺术到空间性文本,从单一主体、和谐关系到团队生产、裂变的文学场等。

  贺予飞(湖南工商大学)针对网文评价失准的问题,提出从文本质量、传播力、商业价值、社会和文化影响力四大维度进行评价标准构建。蔡爽爽(江汉大学)利用微博大数据研究中国知名网络作家。陈海(西北大学)、李文浩(湖南科技大学)、徐亮红(安徽大学)等学者也发表了对于网文评价标准的见解。

  三 面对类型小说,秉持批评立场

  网络文学的主体是网络类型小说,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在评价体系和批评标准的构建中具有典范意义和重要作用。许多与会专家从国内外类型学理论和具体的网络文学类型出发,阐释自己的学术立场。

  夏烈(杭州师范大学)认为静态的文学批评即抽离作家与读者互动的、局限于文本内部的文本批评,妨碍网络文学评价体系与批评标准的最终形成。布迪厄的“场域学”理论具有启发性、适恰性,它能够很好地将影响网络文学的四种力量——粉丝和用户、产业和资本、国家意识形态、文学知识分子统合进来,形成一个合理的矩阵系统。在这种场域认识中,网络文学的“间性”特征能够更好地呈现出来。同时,网络文学的文学性某种程度上就是类型性,回到类型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建构我们的评价体系和批评标准。

  张永禄(上海大学)提倡用类型学而不仅仅是文体学的批评方法研究网络文学。这种批评方法是穿越形式与内容、历时与共时、文本与社会的新人文学科研究方法,通过类型指认、叙事语法归纳和价值观照,把握每一种类型的基本艺术特征,从而进入网络文学的针对性话语构建。

  吴长青(安徽大学)从卢卡奇《小说理论》提出的小说类型学理论出发,探讨了艺术与技术间的关系。网络类型小说作为一种融合多种类型创作方法的类型文学已经相对成熟,除了特定的科幻类型小说之外,不少科技元素常常被作者巧妙地创设进网络类型小说文本,使得科技叙事成为网络类型小说的新类型。技术叙事作为网络类型小说的一种叙事策略和叙事模式,包含着古代技术、现代技术以及现代技术的隐喻等叙事模式,既是技术实践哲学层面上的对卢卡奇建立在“心灵与形式”形而上学模式上的一种突破,也是对技术理性的一种重构,但是在内核上依然是技术霸权的一种批判与超越。

  许苗苗(首都师范大学)将视角锁定在“耽美”这一网络亚文化类型小说中,认为其在逐渐发展和流变的过程中,内含着一种对身体的驱逐。在其向着“纯爱”“清水”“双洁”的不断自洁过程中,成为了一种具有悲情色彩的亚文化群体联系的纽带。相关影视剧突然火爆,既与资本聚集有关,也源自时代的颜值焦虑和审美转型。

  在发言中,李玮(南京师范大学)认为从武侠的“民族”到网文的“天下”这一转化过程中,“情感现实性”是网络文学非常重要的特征。李玉萍(中国地质大学)认为耽美文学是女性立场的男性审美文化,江秀廷(安徽大学)提出网络侦探小说的困境来自“先天不足”“水土不服”和“模式有误”。其他与会者也针对玄幻、网游、现实题材等类型小说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五位评议人的小组总结后,欧阳友权在闭幕式上进行了总结发言。他指出,网络文学有几大话题需要关注:一是网络文学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重大调整,高质量发展将是整个行业追求的目标;二是现实题材创作成为热点,但现实主义文学依然稀缺;三是内容生产与IP分发的紧密结盟成为一种趋势;四是付费免费之争对上游内容生产形成冲击;五是网络行业的生态优化问题,网络文学满足大众精神需求的价值被低估了;六是程序创作、人工智能等新型科技对创作的挑战值得关注。网络文学研究固然面临阅读量的困境和传统文学理论的挑战,但随着评价体系和批评标准的逐步建立,网络文学理论批评必将成为学术研究的“显学”。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赵雷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