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螳螂捕蝉本义

时间:2023/11/9 作者: 杂文月刊(选刊版) 热度: 14996
陈世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其出处,一般的说法是西汉刘向的《说苑·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以此警告利令智昏者遇事要深思熟虑,想到后果:蝉欢叫饮露——螳螂想捕蝉——黄雀要啄螳螂——下面的弹弓正对着它,蝉、螳螂、黄雀三者都为了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知身后潜在的危险。目光短浅,没有远见,必有后顾之忧。

  这是官员“匡君之过,矫君之失”的劝谏。

  其实,早于刘向一百年的韩婴的《韩诗外传》就有“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提醒当时的统治者“福生于无为,而患生于多欲”,必须节制欲望,“轻徭薄赋”,“使民以时”,避免战争;以“谦德”为立身行事的準则,即“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借以阐述了谋士的策略主张。

  再后来,清代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记载一个“淫杀过度”的山东道士遭雷击“伏天诛”的故事后评论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挟弹者,又在其后,此之谓矣。”援引而为拿因果报应吓人的道德教化。

  总之,在儒学家们的演绎中,这个成语的本义,逐渐被泛化,世俗化,因而浅薄化。

  上面的几种理解和袭用,除了韩婴的“福生于无为,而患生于多欲”较为靠谱外,都与这个成语产生的初始境界相去甚远。

  这个成语的源头当在先秦伟大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子的《山木》:庄子在雕陵转悠,看见一只奇异的鸟鹊从南方飞来,翅膀宽七尺,眼睛大一寸,碰着庄子的额头落在果树上。庄子觉得很怪:这鸟翅膀大却飞不远,眼睛大却视力差。于是快步上前,要用弹弓打下它。正静等时机,突然看见一只蝉,在浓密的树荫里美滋滋地呆着;一只螳螂利用树叶遮掩就要扑上去捕蝉;那只奇异的鸟鹊紧随其后就要去抓捕螳螂——却不知道身后就是庄子的弹弓。庄子忽然惊觉:天哪,世上的物类原来是这样以利相诱,而相互牵累、相互争夺的!于是扔掉弹弓转身离去,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看守栗园的人又在他后面追着责骂。

  回家后,庄子闷了整整三天。弟子问他为何“不庭”——就是不爽,庄子说:“吾守形而忘身,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且吾闻诸夫子曰:‘入其俗,从其俗。今吾游于雕陵而忘吾身,异鹊感吾颡,游于栗林而忘真,栗林虞人以吾为戮,吾所以不庭也。”

  白话大意是:我专注于外物而忘记了自身,看着混浊的水流而迷失了清澈的渊潭。而且我听老师说过:“到一个地方,就要遵守一个地方的习惯与禁忌。”如今我来到雕陵就忘乎所以,奇异的鸟鹊碰上了我的额头,我在游玩中丧失了自己的真品性,以至受到管栗林的人的侮辱,因此很不开心。

  这则寓言里,庄子不仅“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雀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发出惊恐的感叹“噫!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还看到了自己的“游于栗林而忘真”,以及身后的“虞人逐而谇之”。

  经由这则寓言,庄子表现了高迈的哲学境界:彻底摆脱“物固相累”的人生魔咒,超脱于世俗利害,从而获得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他的一生也的确践行了这一观念——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坚决拒绝了同宗楚威王做大官的聘请,不为物欲所累,在混浊的尘世中始终保持着自己人格的独立。

  这是其后那些冠冕堂皇假仁假义的权谋者、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的机心者、蝇营狗苟谨小慎微的世故者无可企及的。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