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教育部的回应,引发了全社会对于“阳刚之气”的讨论。
其实,我看到新闻里提到的这句——“现在影视教育里的‘奶油小生很多”,忍不住替唐国强老师打了个喷嚏。“奶油小生”这得是多古早的词,现在年轻的记者都不知道这个词指代的是谁了。
“奶油小生”是什么时候的事儿?上世纪80年初期的时候,现在活跃在B站鬼畜区的唐国强老师,当年齿白唇红,因为主演了《高山下的花环》里的赵蒙生、《孔雀公主》里的傣族王子,成为当时的流量小生。
怎奈上世纪80年代正是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之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冲突期和切换期,当时高仓健主演的《追捕》里的彪悍汉子大热,“中国女人都喜欢上了穿风衣把领子竖起来、脸孔冷峻的男人”。相比之下,唐国强老师面若傅粉、目若点漆的样子,莫名其妙就成了审美靶子,被扣上了“奶油小生”的标签。
再后来,就是以张艺谋为代表的西北风的粗犷电影大热,“好看”成了那时的男演员的原罪。直到1994年,唐国强老师改演了《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才算彻底告别了自己的尴尬,从此就一个又一个“皇上”地演下去了,再也没有多少人记得唐国强的“奶油小生”的标签了。
唐国强老师的戏路中断,也造成了90年代的“丑星崛起”,姜文、葛优其实就是站在了那一波风口上。直到2000年的《流星花园》里的F4出道,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女人才公然地笑纳了“男色”的细分审美市场。再到后来就是近些年“流量小生”的崛起,结果在2018年的时候,又引发了对所谓“娘化”现象的讨论:男生化妆卖萌,盛行“阴柔之风”,是不是带歪了社会风向?
给大家梳理一下这个历程,就是想说,从80年代到现在,从唐国强老师的“奶油小生”再到F4,再到“娘化”,你会发现每一个时代都在警惕所谓“女性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说,这是常说常新的话题。甚至当年“奶油小生”唐老师的迷妹、迷弟,如今已经为人祖父、祖母,一本正经地担心起孩子“娘化”。“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其实无论哪个时代都难逃出“真香定律”,眉清目秀的帅哥都是审美硬通货。
长得好看没有原罪,潘安貌、卫玠风,本身不是什么错。长得好看不應当与懦弱、胆小、不愿奋斗这些负面的道德评价相捆绑。进而言之,负面的道德品质,也不应该粗暴地和性别相绑架。
可以说,从唐国强老师那顶戴了30多年的“奶油小生”的帽子到现在,一直存在着这样的话语陷阱,把孩子的不健康的精神品质归结为“女性化”“没有男子汉味道”“阴盛阳衰”,这是从源头上就开错了诊断书。
90年代初,有一个教育学家叫孙云晓,他当时提出一个概念叫“拯救男孩”。他在一个中日夏令营的故事里,绘声绘色地描写了中国孩子的畏缩、依赖性强,个性胆小无主张。这个错误的故事,曾经影响了一代中国的孩子,以至于不少中国男孩冬天穿短裤就是为了将来和日本的孩子“竞争”。事实上,我们看到了80后、90后一代成为了中国社会的栋梁,相对而言,当年被种种神话罩体的日本孩子更多成了“平成宅男”“食草男”。
这里没有贬低日本男生的意思,就想说明“拯救男孩”“提升阳刚之气”的话,一直在说,在这个话题的十字架下面压着的“靶子”包括:唐国强老师、F4,从“奶油”到“小鲜肉”……这都是立错了靶子,无端制造了性别对立。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