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眼色中读出什么

时间:2023/11/9 作者: 杂文月刊(选刊版) 热度: 13960
朱国良

  读鲁迅先生的诗文,真是解渴止痛。就拿眼光来说吧,先生所写下的脍炙人口的就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白眼看鸡虫”之类。而对那些损人牙眼不地道的人,先生更是说:“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这种眼色可算是一种高境界了。不屑一顾,懒得一看,连眼光也吝啬,是真的有气概,真的有风骨。

  说起眼色,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大有名气。阮籍这个人“傲然独行,任性不羁”。史书上说他“能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就连其友嵇康的哥哥嵇喜前来,他也同样表现为白眼。及遇同道之人,则以青眼对之。以至于画家顾恺之为阮籍画像时,从不画眼睛。像阮籍那样爱憎分明,不加丝毫掩饰地将爱恨体现于眼色中,的确够得上任性和狂傲,这正是魏晋士人那种洒脱气概、桀骜精神的真实写照。

  眼色之中实在大有“亮点”可寻。“眼色像刀子一样”“眼光冷得叫人一抖”,这是仇视、鄙视、憎恨的情绪反应;“目光像太阳一般”“目光中充满了天使般的微笑”,这是温暖、平和、善良的心理凸显。“目光如炬”“目光如电”,说的是有远见卓识、高瞻远瞩;“目光如豆”“目光如鼠”,说的是见识短浅、能力低下。

  使个眼色,会心会意、配合默契的人常常心领神会——眼色竟会说话;递个眼神,心照不宣,机智而聪明的人常常能接受——眼色能传递信息;察言观色,便知端倪,冷静又能思考的人往往能读懂——眼色又如书本。

  生活中有的人眼睛只向上看,看别人的眼色讨生活。有的人说话办事只看上司的眼神行事,直把眼色当令箭,唯恐领导不满意,疑神疑鬼,东想西想。在《镜花缘》中,就有这样一段故事:有一富翁带一小厮去访客。小厮先是跟在后面,富翁不悦:“我是你主人,并非你的顶马,为何你在我后?”小厮赶忙抢到前面去。没走几步,富翁又怒:“我非你跟班,为何你在我前?”小厮又慌忙退与主人并行。没走几步,富翁再怒:“你非我的同辈,为何与我并行?”这小厮原是看人眼色行事的好手,没想到这次却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如此说来,看别人的眼色讨生活,实在是不容易的。

  当然,也有下级用眼色提醒上司的时候。《红楼梦》写贾雨村刚到应天府上任,便碰到涉及薛蟠的人命案。新官上任三把火,贾雨村本想烧这头把火,来个秉公办案以报皇恩,不料突然冒出个差役,一个劲儿地递眼色,于是贾雨村便退入密室,差役说出了“护官符”之类的为官之道,引出一段“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人之一生,完全不看别人眼色也很难做到,但可以把别人那种冷冷的、淡淡的、不屑一顾的眼色当作激励,咬紧牙关,自立自强,这样就可以少看甚至不看那种让人不舒服的眼色了。

  当然,从眼色中读懂一些东西,也是必要的。比如打球配合、生意谈判,比如恋人相会、同仁共事……但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我们的眼色,应该对上不仰视、对下不俯视,一律采取平视的目光才好。刻意看别人的眼色而活着,扭曲了心灵,颓废了情绪,糟蹋了身体,这又何苦来着!

  摘自《今晚报》2020年11月4日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