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事微小,一点日常的谈资而已,但那天不知为何,却令我生出感慨。
我的新作《风语》在《人民文学》连载时,李敬泽在卷首语中写到:长期以来,文学力图回到人,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不由自主地简化和贬低了人,我们不惮于想象人的弱,却不敢想象人的强。
何止是文学,我们如此之民生源远流长。战国末期,魏臣须贾嫉妒同僚范雎的雄才大略,诬告他暗通齐国,权相魏齐不由范氏分辩,揍他个半死,丢在厕所里,与蛆蝇同居。范雎不甘,九死一生潜逃到秦国,以“远交近攻”之策赢得秦王赏识,一路做到丞相。不久,强秦伐魏,势在必然,须贾衔命出访秦国求和。范雎着一身破衣,沦在街头,与之相见,谎称在秦状如丧家犬,流浪为生,牛马不如。须贾见他落魄至此,衣不裹体,寒风中瑟瑟发抖,动起恻隐心,买一件茧绸大褂相赠,还请他饱食一餐。范雎由此饶了他性命。
同是须贾,前后却判同两人,前者因嫉妒行恶,后者因同情行善。
类似人事在我国史海里不胜枚举,在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于是,伪装的谦卑者大行其道,只因(有些)国人大有“难容人之强,擅纳人之弱”之德行。
有人称,须贾赠衣送饭说明其内心有善良的一面—范雎因此饶他小命一条,或许也是这么想的。但在我看,此善乃伪善,是见人落魄后的得意派生的乐善好施,说到底是“见不得人好”反面反映。你的优秀成了他的负担,你不行了他才来同情你。要我说,这种同情比落井下石还龌龊,它有欺骗性,具有更隐秘的杀伤力。
须贾是古人,然今天哪个单位没有一两个须贾?因为时时处处有须贾,(一些)国人勤学苦练“以弱当强”之功,于是我们常常放弃高度,取消难度,同时我们尊严的底线被不断放低,尊严的形象被反复模糊。
今天,学校呼吁、家长盼望孩子要做阳光少年,那么请问:阳光在哪里?
我们血脉里缺阳光。我们名弱不名强,强了也要装弱。人怕出名猪怕壮;风吹墙头草;高处不胜寒;退一步海阔天空;树大招风;屋大藏鬼……
我们有各种理论奉劝你不要争强好胜,要急流勇退,要见好就收,要敢于装,勇于哭,哭了就有奶吃,装疯卖傻是大智慧。
所以,试问,谁能笑到最后?一定是会哭的人、会装的人。
杨贺勤荐自《名牌》总第110期小黑孩/图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