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精短杂文小辑

时间:2023/11/9 作者: 杂文月刊(选刊版) 热度: 12162
去真存美

  三希堂

  曾几何时,手机的摄影功能落后,自拍的人像模糊不清。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影像越来越清晰。但人们又有了新烦恼———过分清晰,使人面部的皱纹、雀斑等瑕疵一览无余,喜欢自拍的人们,还要使用修图软件,把照片重新改回模糊状态。

  其实,人生与人性即是如此。看清楚了,都是喜忧参半,妍媸并存。于我们而言,重要的是认清真相,接受真相,然后才能在认识水平和审美水平上有所提升。那时,我们就不会为一些去真存美的现象所欺骗和迷惑。

  种蒺藜得刺

  许厚全

  纪昀笔记故事:一高官死后在阎王那儿控诉门生故吏忘恩负义。阎王斥责:种桃李者得其实,种蒺藜者得其刺。您当年所欣赏的都是依权附势之徒,现在权势倒了,反以道义去责备他们,岂非凿冰求火!当下,许多腐败官员在位时结党营私,被查处时又互相揭短撕咬,读此当如照镜吧。

  剩下的

  凿井工

  有人说:所谓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忘光后剩下的东西。如此,也可说:真正的爱情,就是当对方的财富容貌等全部失去后剩下的东西;人生的意义,就是当一个人濒临死亡时能留下的东西。

  有些剩下的东西,该扔;但对某些剩下的,要倍加珍惜,将其掬进心灵深处。

  硬气

  丁辉

  作家残雪如此解释自己的笔名:山顶上最后那片不愿意融化的雪,那就是我。

  硬气有骨常被误为某类文章才需具备之品格,其实,所有的文字皆要有骨头,有硬气,不因文体异而有殊也。婉约的文字也要有硬气有骨头作底子。在我看来,周邦彦不及柳耆卿,柳耆卿又不及李清照,大抵就是这个原因。

  头衔

  天潼

  上世纪80年代,为了外事活动需要,有关部门给巴金印名片。名片上头衔密密麻麻好几排,最后才是“小说家”。巴老觉得本末倒置,“小说家”才应该列在最前面。没了“小说家”,其余头衔根本就不会得到。

  如今不少小说家却宁可舍弃这三个字,只要前面多一些“协会理事”之类的名号。

  汉字的味道

  苏乔

  因了一个“怹”,因了满目深情跃然的“怹”,那篇貌似寻常的怀念师长的文章不再寻常,而那个“怹”———常驻于心上的他,一个与“您”同样厚重的字眼,成为牢牢攫住我心的罗盘。

  我无法想象,但我能体味那种挚爱以及深深惋惜,就在一个个“怹”的行云流水中汩汩冒泡,袅袅升起。

  上网查了字典。原来,“怹”确实与“您”相对,“他”加前鼻音读tān,北京土语,方言,是老北京人对第三人称的敬称,用在对长辈、上司或尊敬的人的称呼上。

  想起网络上曾经炸裂一时的“怂”“怼”……还有早已了然于胸的那么多心字底、心字旁的象形字,我一时别有滋味:人心好复杂,人心。

  这就是汉字。因为象形,所以不似一个苍白的名词体系,更像是美妙的形容词体系———微妙的直白,精深的地道———只有懂得的中国人才能咂摸出味。

  鲜花

  邓安

  一位小酒店老板常常为了他店内的清洁工作烦心,花了不少精力,效果还是不佳。

  某日经过一家普通餐厅,便有心进去进餐。当他走进洗手间时,发现一张老旧却别致的桌子上放着一瓶鲜艳盛开的花,洗手间内干净整洁,一尘不染。他发现很多人洗手后会主动把台子擦干净。老板刚好进来,他便对老板说:“这花真漂亮!”老板得意地说:“知道吗?我在此摆鲜花已十余年了,你绝对想不到它为我省去多少清洁工作。”

  稍微花些心思,就可以让环境更美好,毕竟干净的环境是人人不愿破坏的,但若一个地方脏乱,则会使它脏上加乱不像样子。

  人的心灵里倘若藏有永不凋谢的鲜花,永葆心灵的清洁就会变得容易!

  做出的努力

  惜语

  “我发现很多人为了减肥,也是蛮拼的。比如,无糖饮料的味道并不好,但他们为了不增胖,往往选择无糖饮料。”

  “是的,我看到很多人为减肥做出的最大努力就是,吃火锅、吃烤肉、吃蛋糕、吃冰淇淋的时候,配一瓶无糖饮料。”

  本能

  奇士

  学生:如何让人喜欢?导师:在他前面,走快些。学生:如何让人厌恶?导师:在他后面,走快些。学生:为何?导师:人从来都是热衷他前面的东西,畏惧他后面的东西。這是人类在远古狩猎时期遗传下的本能。所以,偶像只是追星族的臆想;现实生活中,偶像明星怕被粉丝认出。

  景点灯下黑

  詹静珍

  “灯下黑”原指灯具照明时由于被自身遮挡,在灯下产生阴暗区域。因为这些区域离光源很近,引申为人们容易忽视身边存在的事物和发生的事件。“景点灯下黑”是指本地人没有去看过自己家乡声名远播的景点,好比浙江人没看过西湖,山东人没爬过泰山,云南人没去过丽江,甘肃人没到过敦煌。

  一到节假日,会有很多人选择到外地旅游,可能是想借此散散心,也可能是因为距离产生美———虽然本地的美景未必比外地的逊色。因此,出现“景点灯下黑”的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最好是好的敌人

  谢素军

  我有个同学是位名副其实的学霸,但在高考那年,同学们都去了各地的普通大学,而他选择了复读。

  倒不是因为他没考好,按分数,他比我们都高,上个重点本科没问题。但我们无法理解学霸的想法,他说:“要做就做到最好,要读就读最好的大学。”

  他发誓非北京大学不读,我们除了敬佩以外,便只留下自卑。

  前些天,我回老家,在街头碰到他,让我心中无比感慨。他几乎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很无所谓地说了一句:“没考上。”

  “没考上。”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已经大学毕业十年,我不敢问他的近况,只是依旧表达着对他的敬佩,追求最好的品质,简直让人敬畏。

  忍不住向几个老同学打听,我才知道当初的学霸如今在家务农,他高考考了五次,不乏好学校可以报读,却被“最好”禁锢在了原地。

  做人和做事大凡一个道理,追求最好固然可敬,但尽力而为、适可而止也是个聪明的选择。最好其实是好的最大敌人,它除了培育人坚定的意志之外,更多时候却会被固执和冥顽不灵所湮没。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