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国封建文化十四本位

时间:2023/11/9 作者: 杂文月刊(选刊版) 热度: 15147
柯云路

  中国的封建主义文化是一个极为完整的体系。这个文化有着一整套维持其整体存在的结构要素。

  一,父本位。

  所谓父为子纲。所谓孝为根本。

  对父权的绝对肯定、绝对维护、绝对强化不仅是家庭伦理,而且展开为整个社会的政治伦理。

  父本位是人类潜意识中原始社会某一阶段绝对父权记忆的再版。

  在某种意义上,它是整个封建主义中国维系其整体存在的核心之核心。

  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中的父本位扩展为整个政治上的伦理体系。

  二,夫本位。

  所谓夫为妻纲。

  在某种意义上,夫本位和父本位同是维系着家庭中父亲的权威。

  在妇女绝对被歧视、被压迫、体现夫权的同时,是广泛长久地漫延中国历史的皇帝多妃、男人多妾的现象。这种现象既是原始父权氏族中一个成熟男性占有一个群体中全部女性的历史遗迹,也是封建主义现实的经济、政治统治结构必然出现的现象,以此保证继嗣财产沿着男性的直系传递下去。

  三,官本位。

  所谓父母官的说法。所谓青天父母的说法。

  在这里,官本位已经与父本位结合在了一起。

  当一切官吏将自己父亲化的时候,或者一切被统治的百姓将自己儿子化的时候,不过是在整个社会上再版了父亲的专制和儿子的驯服。

  四,君本位。

  所谓君为臣纲。

  君权是父权的最典型代表。

  当我们讲国家的时候,确实是在这个用词意义上把国看成了家的扩大,同时,把皇帝看成了一家之长──父亲的扩大。

  这也使得我们能够透视中国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为臣纲这三纲的基本意义。这是唯一中心論。这是权力一元化论。这是在家庭父本位细胞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君本位体制。

  五,师本位。

  六,祖宗本位。

  七,古本位。

  八,农本位。

  九,人文本位。

  这里讲到的是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的重人文、轻技术的倾向。这个倾向是极为突出,极为顽固的。它使得中国文化的发展出现人文化的畸形。

  十,仕本位。

  所谓仕本位,就是在一切文化活动中,文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政治仕途。

  知识分子们竞相踏上读书作官的道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仕本位使得知识分子中很少有人能够离开政治的追求去走科学的、技术的、生产的、商业的道路。而科学技术的发明是导致现代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必要因素。

  十一,集体本位。

  与父权相联系的是家庭整体本位,与君权相联系的是国家本位。

  在整体和个人之间,整体本位向来是中国封建主义文化中一个绝对的公式。

  十二,土本位。

  十三,对称本位。

  天方地圆,左右对称,前后对称。对任何不对称的因素,都有本能的排斥。

  十四,平衡本位。

  在平衡和不平衡的对立关系中,中国的封建主义文化传统绝对地以平衡为本。看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够看到中国人在偏离平衡状态时的那种不安全感,那种恐惧。

  在中国,老庄文化与其他多种宗教文化都在完成一个共同的功能,为在仕途上失意的官吏及文人提供出世修养的空间。

  入世的仕途争夺失意了,就在老庄文化和其他宗教文化(如道教、佛教文化)中寻找精神修养的空间。这是一种高雅的自我流放。

  这种文化空间极大地缓冲了政治矛盾,而且造成了一个人才库、“蓄水池”──当社会政治需要的时候,某些失意的知识分子又被吸收回仕的队伍中。

  当他们成为多余分子的时候,就被抛到这个巨大的蓄水池中。

  老庄文化的缓冲机制作为一个巨大的文化存在,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极大程度地缓和并调节着社会矛盾。

  在这一点上,它充分表现出中国文化在维护整个封建主义存在上有着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完美性。

  入世进取,举着儒家文化的旗帜,争相挤向仕途道路,在那里以君为父。仕途失败,退回老庄文化中,张扬起出世的素幡。老庄文化所提供的精神空间其实是一个特别的象征体系,它麻木了任何使这个社会有更多激烈政治倾向的意识与活动。

  【过客荐自《人类时间——透视人类文化现象》改革出版社出版】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