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朱德的文艺思想
(一)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
(二)诗词创作与成立诗社
《朱德诗词集》收入朱德诗词500余首,内容以记事抒情、感时言志、酬唱赠别、缅怀亲友为主,不同阶段有不同诗风。如其青年诗期多抒发少年报国志向,有《顺庆府中学堂留别》《赠诸友》等诗;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多表达对国家前途的担忧、革命受挫的苦闷以及英勇无畏的必胜信念相交织的复杂心绪,如《登五峰岭》《感时五首用杜甫〈诸将〉诗韵》《辛亥革命杂咏》《为柳亚子题诗》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作多颂扬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气象,如《大海》《六连岭》《上白云山》《昆明感怀》等。此段小引首先记叙了诗社成立的背景。 “岷江沱水边” “兵火烽烟里” 点明当时战乱的时局, “戎事余欢,逢场作戏,苦中寻乐,忙里偷闲” 是诗社成立缘由,有自嘲意味,在战火纷飞、戎马倥偬之际, “横槊赋诗” 仍旧是朱德兴寄抒情的最佳方式;其次可见朱德早期以诗为核心的文艺观念,承袭了白居易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的创作原则,认为诗歌应具有忧国忧民与讽人讽事之特质,而不必拘泥于词句华丽与内容绮靡。同时他又分别将孟浩然、苏轼与元稹、白居易视作 “尔雅” 与 “风流” 的代表,在重视温柔敦厚的传统诗学观之外不废诗意之风流。最后强调诗教之用,呼吁 “爰借他山,共成吟社” ,以达 “振兴东亚中华” 之目的。
(三)以 “革命实用主义” 为中心
1917年9月,朱德随部队移驻南溪,结识了当地文士孙炳文。孙为同盟会成员,曾任《民国日报》总编辑。1917年俄国 “十月革命” 和1919年 “五四运动” 期间,二人频繁以《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传播新思想的进步刊物为阵地,切磋心得,谈艺论文,讨论民主、科学、民族独立等问题,开始用新眼光探寻中国前途。至此,朱德对诗词的认识脱离传统抒情言志,开始将文艺作品视为政治运动的有力武器之一。二、朱德诗歌对杜甫的尊崇与接受
翻检《朱德诗词集》,笔者发现其诗作多具有 “诗史” 性质且有杜诗遗韵。集中更有多首拟杜之作,如早年及解放战争时期分别创作的三组拟杜诗《感时五首用杜甫〈诸将〉诗韵》《秋兴八首用杜甫原韵》《感事八首用杜甫〈秋兴〉诗韵》,用韵工整,风格沉郁。统观朱德诗词,其诗多记叙时事,具有史料价值;诗风豪迈磅礴,又顿挫沉郁,有 “史笔” 风范。(一)继承与尊崇:忧国忧民之精神与 “诗史” 笔法
朱德毕生致力于革命事业,是党和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的参与者。作为中国共产党高级将领,朱德以诗笔真实记叙亲历过程与感想,诗中饱含强烈的爱国忧民之情。杜诗因其内容真实,情感深邃,爱国赤诚,极易引起罹乱中士人的共鸣。长期戎马征战的朱德在诗歌创作上时有拟杜之作,在主题上表现为以下几点:另外,朱德诗作还化用杜诗原句。如1918年《登五峰岭在小市》中 “干戈潦倒成滋蔓,枪弹纷飞震迩遐” 分别化用杜诗《初冬》《登高》 “干戈未偃息,出处遂何心”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用旧语写新意,写出战争残酷的场景与战后国家的疮痍与悲凉。
(二)接受与创新:多和杜甫原韵之作
除了在诗歌主题上可见朱德对杜诗的学习,更可从朱德拟杜原韵之作见其对杜甫其人其诗的推崇。1918-1919年朱德作《感时五首用杜甫〈诸将〉诗韵》:中华灵气在苍山,威势飞扬镇远关。史秽推翻光史册,人权再铸重人间。千秋汉业同天永,五色旌旗映日殷。多少英才一时见,诸君爱国应开颜。
伟人心事在争城,扰攘频年动汉旌。久受飞灾怜百姓,长经苦战叹佳兵。欣闻外地同时靖,默祝中原早日清。独抱杞忧安社稷,矢心为国睹升平。
汹汹天下尽为烽,八载衅开摆二重。沧海桑田焦土变,名山秀野战云封。中央老朽能谁主,各省英雄岂自供。举国人人作政客,何人注意在商农。深海当年姓字标,茫茫大地愿难销。南滇爱友嗟离别,西蜀知心太寂寥。为国无时还梓里,戎衣何日换金貂。买山筑屋开诗社,幸赋归来避市朝。
再如朱德1919年创作的《秋兴八首用杜甫原韵》。将其与杜甫《秋兴八首》相较,可见朱德对杜诗多方面的承袭。
飒飒秋风动上林,神州大陆气森森。空间航艇如星布,海外烽烟蔽日阴。国体造成机械体,天心佑启自由心。征衣欲寄天涯远,思妇何须急暮砧。(朱德《秋兴八首用杜甫原韵》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对比两组诗,首先在用典上,它们同用《博物志》中 “八月槎” 典故,都突出了改变中国命运和人民处境的强烈愿望。另外朱德还灵活化用杜诗,其 “思妇何须急暮砧” “起义师乘八月槎” 分别化用杜诗 “白帝城高急暮砧” “奉使虚随八月槎” 两句:前者暗指中华神州大地上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必定带来国势的强盛;后者指代1911年爆发的武昌起义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同时也开启辛亥革命的帷幕。诗人在此组诗中,继承和发扬了杜诗风格,采用联章体形式将时代风貌与革命内容相融,运用写意、纪实、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使诗歌呈现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三、余论
朱德尊崇杜甫是多方面的,除了在诗歌创作方面继承与接受杜诗思想与艺术之外,更体现在其对成都杜甫草堂的关心上。成都杜甫草堂作为杜甫寓居西南时的流寓地,在文学史上享有盛名。1955年杜甫纪念馆成立后,朱德曾5次前往视察,留赠杜诗书法墨宝,为杜集版本题词,另外还数次向成都杜甫草堂赠送兰花等。朱德喜爱兰花,在视察杜甫草堂时,因知成都杜甫草堂兰园是当时成都兰草品种最集中、数量最多之地,便前后三次将广东、福建、浙江和海南等地的名贵兰花赠予草堂,数量总计多达160余盆;同时又将草堂兰园的四川兰花分赠全国各地,促进了兰花培育方面的交流移栽。1961年春,朱德从广州返回北京,途经成都时,将专程从广州带回的六盆墨兰送给草堂,这是朱德首次赠送兰花给草堂,如今这些兰花仍完好保存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内,并被亲切地称为 “朱德兰” 。1963年,朱德再次参观草堂,并赋诗《草堂春兴》11首,他认为高洁的兰草与杜甫高尚的人品高度契合,将兰花种植于草堂实属相得益彰。1965年,在朱德的倡导下,第一次全国兰花工作会议在成都杜甫草堂召开,吴应祥、虞佩贞和姚毓璆等数十位兰花专家学者到会,共商新中国兰花事业发展大计。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