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语言符号象似性比较隐喻和明喻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16754
王运婷

  苏州大学

  传统修辞观将隐喻和明喻视为两种并列的辞格,随着认识语言学的兴起,现代隐喻学将隐喻和明喻的讨论转向了认知层面,认为明喻是隐喻的一种,但二者享有完全相同的在认知功能。目前关于隐喻和明喻之间的关系,大致有以下四种观点:(1)隐喻是隐含的明喻;(2)明喻是隐含的隐喻;(3)明喻和隐喻明显不同;(4)隐喻明喻结合使用(王寅,2003)。人们对隐喻与明喻之间的区别的争论由来已久,传统的修辞观念更加注重隐喻的形式及修辞效果,对其话语本质兴趣不大(束定芳,2000)。明喻通过比喻词直接指出观察到的相似性,但隐喻因缺少比喻词,其中隐含的相似关系不被明确道出,而是通过营造意境激发想象进而捕捉其中的相似性,显得更为隐秘、富有表现力。传统修辞观仅将比喻词是否出现作为区分隐喻和明喻的标志,这种观点稍显简单和表面化,而语言符号象似性从认知角度出发,阐明了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之间的关系,对于揭示二者在语义层面的本质区别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隐喻和明喻

隐喻和明喻的区别性特征首先体现为不同的命题结构。从语法结构的角度,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隐喻和明喻的区别主要表现为to be和to be like这两种述谓形式的不同。明喻通过典型的X is like Y这一命题结构指出本体和喻体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性,而隐喻X is Y这一命题结构通过喻体来推断本体所具有的属性特征;其次,隐喻和明喻的区别还体现在明喻是喻体概念对本体的单一映射,而隐喻中喻体有多个概念共同映射到本体;最后,隐喻表达通常将本体和喻体混合,而明喻表达通常将本体和喻体分为两个独立的部分呈现。

  明喻和隐喻均可对语义进行开放式和封闭式解读。明喻的典型like命题结构和新创隐喻对语义的解读具有模糊性和不可穷尽性,在二者的语义解读过程中,喻体会有多个概念共同映射到本体上,因此表达的内涵也更加开放和多样化。而含有as结构的明喻表达和约定俗成隐喻对语义的解读是相对封闭的,究其原因,明喻中的as结构增加了对喻底的扩展式说明,本体、喻体和喻底的同时出现限制其语义的模糊性,而在约定俗成的隐喻中,在语义解读的过程之中,喻体局部的显著的概念意义已经逐渐被语言群体所接受,几乎不再具有显性隐喻的特点。

  从这一点上,明喻和隐喻似乎存在着共通之处,但这种共享的对语义的开放式和封闭式解读的特征,并不意味着明喻和隐喻在开放语义的解读过程中会传递等量的跨域相似性,即等量的语义解读范围。有学者指出明喻表达,相较于隐喻,能够更多地反映出两个不同概念域之间的相似性(Francisco & Mendoza, 2020),这也使得明喻相较于隐喻有更多语义解读的可能性,从而传递更多的语义信息,但是这种区别何以存在的原因始终没有得到说明。

二、象似性

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不存在任何的逻辑证明,即索绪尔提出的语言任意性原则已经成为语言学界普遍接受的真理。然而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在从认知的角度重新审视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时发现,语言形式与这种形式所表达的意义之间存在种种对应相似的理据现象(王寅,2003)。索绪尔的语言任意性原则也因此受到了挑战,这种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正是语言的象似性,是指语言结构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经验结构或者是概念结构。语言的象似性研究以皮尔斯的符号三分法为基础且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种是映象象似,另一种是拟象象似(杜文礼,1996)。映像象似是指词的意义同语音和形状存在理据性;拟象象似性指的是语言结构和其所指概念之间是可论证的,包括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顺序象似性等。隐喻是人类语言和思维的基础,和象似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象似性对意象图式的激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隐喻正是在意象图式的基础上建立和解释的。象似性和隐喻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关系:前者为后者铺路,后者将深层的象似单位转化为表层的概念单位(韩国春,2007)。语言的象似性在隐喻理解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揭示明喻和隐喻的区别性特征提供了理论指引。

三、基于象似性的英语隐喻和明喻的对比认知阐释

关于隐喻和明喻之间关系的讨论大多集中在非典型明喻的例子上,比较少见的是X is like Y的典型明喻(Croft & Cruse, 2004)。因此本文以语言符号的象似性为理论基础,并以隐喻和典型明喻为例,比较二者在语义解读范围上的不同侧重之处;并且从认知视角出发,探讨隐喻和明喻是如何在相互转换中体现二者的区别性特征。

1.语义层面的差异。

本文以拟象象似的三条主要原则,即距离象似、数量象似以及顺序象似为出发点,对明喻和隐喻在语义层面的差异进行认知阐释。距离象似性指语符距离象似于概念距离,即认知或概念上的相近,在语言表达时所使用的符号间的距离也相近。命题结构X is Y与X is like Y相比,隐喻表达中本体和喻体由系动词直接联系在一起,两者之间的语符距离明显小于增加了显性标记like的明喻表达。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语符距离越小,说明二者所表达的概念距离越相近,即较于明喻而言,隐喻中本体和喻体的概念域之间存在更大的相似性,从而限制其语义解读可选择的范围,起到了明确语义的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语义的模糊性。反之,明喻中使用的显性标记like分离了本体和喻体,语符距离的增大,两者的相似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减,从而使其获得更大的语义解读空间。

  数量象似性指语言单位的数量与所表示的概念的量成正比象似,即语言单位的数量越多,所表达的概念意义越大越复杂。通过这两个明喻和隐喻表达 “He clambered after her sheepishly.”和“He clambered after her like a sheep.”为例进行阐释,前者主要使用副词来表达其隐喻内涵,以暗示主谓之间存在的某种的关系可能与副词的表达方式具有某种相似性。但同后者相比,该句表达其隐喻意义的语言单位数量较小,因此语义解读范围相对有限。反之,后者的明喻表达中语言单位数量较多,相应地它所表达的概念的量也较多,内容也更丰富,有着更大的语义解读可能性。

  顺序象似性指思维的顺序与语言单位的排列顺序象似,即语言单位排列顺序的先后象征着思维的不同侧重之处。以这两个隐喻和明喻表达“Icicles bared long teeth from the eaves.” 和“Icicles were like long teeth being bared from the eaves.”为例,隐喻表达中喻体“long teeth”排列在“(being)bared”之后,而在明喻表达中喻体“long teeth” 位于“(being)bared”之前,由此可见,虽然两句话表达的语义内涵基本一致,但明喻更加侧重本体和喻体之间最直接的相似性,以实现二者之间的最佳关联,这种关系是表面的相似;而隐喻则侧重于本体和喻体之间状态及结构上具有的属性特征,进而强化二者之间的相似性和关联性,这种关系是相对抽象概念上的相似。

2.相互转换中的区别性特征。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认知理论,明喻和隐喻一样都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手段,甚至明喻背后存在的 “As认知方式” 比隐喻机制更为始源和明了(王寅、王天翼,2009),隐喻机制工作的基础就是建立在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异同关系来延伸概念体系的“As认知方式”。为了更好地理解隐喻表达,人们通常将隐喻转换成相应的明喻表达,进而寻找隐喻使用者使用隐喻时可能的依据。隐喻和明喻可以相互转换,但这并不意味着是隐喻和明喻在其本质上就是完全对等的辞格,语言象似性也为进一步探讨二者如何在相互转换中体现各自的区别性特征提供了崭新视角。

  以“The elevator has a mind of its own.”和“The elevator behaves like a being with a mind of its own.”这两个隐喻和明喻表达为例,隐喻的表述形式更加侧重于通过“mind”这一概念系统直接推测“the elevator”的属性特征,然而在转换为明喻表达时,原喻体“mind”之前出现新成分“being”,从顺序象似性来看,明喻的表述形式更加侧重于本体“the elevator”和“being”之间的两两比较关系,强调“the elevator”的概念意义的建立是基于这两者之间的相似性,而非“mind”的属性特征。

  其次,隐喻表达中喻体“mind”可以有多个概念共同映射到本体“the elevator”,如大脑的灵活性,系统性等。但在转换成明喻表达时,从距离象似性来看,该句中本体和“being”之间的语符距离要小于其与“mind”之间的语符距离,本体和“being”的概念距离更相近,所以在这里喻体发生了变化,而“mind”成为“the elevator”和“being”的一个明确的喻底,喻体概念只对本体进行单一映射。

  最后,隐喻通常将本体和喻体混合,然而当其转换为相应的明喻表达时,本体和喻体之间被分为两个独立的部分呈现,从数量象似性的角度来看,本体和喻体的独立呈现使语言单位的数量增多,其表达的概念量和语义丰富程度也相应提升,进一步明确了“the elevator”,“being”及“mind”之间,使本体、喻体及喻底的关系更加清晰,从而起到明确语义的作用,为更好的理解隐喻表达奠定了基础。

四、结论

语言符号象似性从认知的角度重新审视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对于阐释明喻和隐喻的本质区别发挥着重要作用。隐喻和明喻在语义层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明喻的语义解读范围要大于隐喻,并且二者在语义解读的过程中侧重点各异。隐喻和明喻是明显不同的,虽然明喻背后存在的 “As认知方式” 比隐喻机制更为始源和明了(王寅、王天翼,2009),人们也会将隐喻转换成相应的明喻表达,进而寻找隐喻使用者使用隐喻时可能的依据,但在隐喻和明喻相互转换的过程之中,二者之间的区别性特征依然显著。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