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茶馆》中文化专有项的跨文化英译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17304
袁继淑

  北京语言大学

  由于各族各国的发展轨迹不同,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各具特色,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背景,语言表达习惯,思维方式,语言认知等多种因素的差异,不同语言的使用者在交流时可能会出现交流困难或者交流障碍等情况。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际方式,能够搭建一个互通的桥梁,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或克服这些交流过程中的困难,进而实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传播。“翻译不仅是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人们普遍认为的文化交流最有效、最重要的方式。”但同时,它对译者有严格的要求。首先,译者要对源语以及其文化有深入准确地了解。此外,译者还要对目标语文化及语言有扎实的基本功。据此,本文选取由中国译者英若诚和外国译者霍华德所译的两版《茶馆》译本,从跨文化的角度对比分析二位译者对文化专有项的英译方式,以及二位译者对其中所包含的中国特色文化的再现程度。

一、文化专有项与老舍先生的《茶馆》

“文化专有项”,是由西班牙译者哈维尔·佛朗哥·艾克西于1996年所提出的,他指出,“在文本中出现的某些项目,由于在译语读者的文化系统中不存在对应项目或者与该项目有不同的文本地位,因此其在源文中的功能和涵义转移到译文时发生翻译困难。”简言之,由于在目标语中缺乏或缺失源语中的文化项,又或是某些文化项在源语与目标语文本中的地位不完全对等,导致翻译时难以实现其在源语中的功能与意义。

  《茶馆》,由老舍先生创作,是一部极具代表性的现实主义话剧作品。《茶馆》中反映出极具特色的北京地方文化,三幕戏展现了50年的时间跨度以及社会生活变迁,跨越三个历史时期:清末、民初、及抗战胜利后。借助北京裕泰大茶馆的“改良”,描绘了三个不同社会阶段,是当时中国社会变化的一个浓缩。人物关系,人物动作及神态,反映出不同时代背景下的长幼尊卑;人物间的对话,使用到的中国特有文化项颇多,对中国文化对外翻译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研究内容。

  “《茶馆》作为一部特定时期的文学作品,有着其作品本身的文化特色,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习语文化、写作风格以及独特的语言表达等。”剧本中,中国特色文化专有项类别丰富,比如人名称谓(松二爷,常四爷,李三,康六等)、菜肴(烂肉面)、职业、官职、宗教词汇、谚语、典故、地方话和时代特色词等。对源语读者来说,即使字面意思较为晦涩,通过语境,也能联想并理解其内涵。但是,文化专有项相对特殊,这些词汇在目标语中存在文化缺失或文化概念不对等的情况,从而导致目标语读者难以理解其所表达出的特殊或引申含义。因此,译者如何合理恰当地翻译该类词汇,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从而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值得深入研究。

  本文所选的两版《茶馆》英文译本,一版是英若诚翻译,另一版是霍华德翻译。英若诚是中国翻译家、演员,熟悉源语及其文化,了解《茶馆》的特殊文体特点。霍华德是加拿大人,具有目标语语言优势,但由于他的在华工作经历,对源语及源语文化也有一定理解。

二、跨文化视角下《茶馆》中文化专有项英译分析

《茶馆》在英译时颇具挑战性。首先,《茶馆》是话剧作品,文体特殊,口语性比较强,同时具备表演性和阅读性的特点。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平衡作品表演性与阅读性的同时兼顾其口语化特点,为挑战之一。此外,如何通过翻译技巧再现中国文化专有项的特殊文化内涵,在达意的同时,如何让目标语读者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了解中国文化,从而实现跨文化传播,为挑战之二。

  据此,本文选取了剧本中具有鲜明特点的称谓语、习语、问安礼仪以及特殊文化等词项,来对比英若诚与霍华德的译本,分析二位译者在文化层面对不同类别的专有项再现程度。

1.称谓语的英译。

称谓语是指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互相称呼的方式,具有社交指示功能,能反映交际方的身份、地位、权势、亲疏关系等。由于文化差异,各国各民族的称谓语有所不同,各有特色。剧本中,涉及大小人物五十多名,职业、官职、阶层、社会地位等存在诸多差别。在第一幕中,用到了许多“爷”字,这是满族人用于称呼年长者或者有权力、权威的人士的习惯用词,但是这种表达在英语口语中是存在文化缺失的,如“松二爷”,“常四爷”。除“爷”字外,在松二爷、常四爷的称呼上还出现了数字“二”和“四”,类似的称谓还有“李三”、“康六”。虽同样是带有数词,“松二爷”和“常四爷”与“李三”和“康六”中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却有所差异,他们身份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因此译文中还需要体现出他们身份的差别。

  “松二爷”和“常四爷”,英若诚译成“Master Song”和“Master Chang”,采用了音译和释义相结合的办法,同时省略了对于数字的翻译。取“松”和“常”译为“Song”和“Chang”之音结合“Master”之意。“Master”在英文中有主人的意思,体现二人身份地位的尊贵,用它来表达“爷”比较贴合。霍华德也采用了相同的处理方式,但同时他用“Second elder”和“Forth elder”来解释“二爷”和“四爷”,将其中的“二”和“四”直译出来,向读者进一步说明了这两个名字的含义。虽然在目标语中并没有这种对人物的命名方式,但是从对中国文化的表达层面上来看,霍译比英译更完善。

  英若诚将“李三”和“康六”译为“Li San”和“Kang Liu”,即音译,省译数字,直接明了,可以使读者直观地认知其为人名。而霍华德的译文“Third-born Li”和“Sixth-born Kang”,则突出强调了数字,在文化层面上更加贴合特定时代背景下,中国家庭对孩子的命名方式,即在名字中加入数字体现二人在家中孩子中的排行情况。因此,霍华德的译法更能表现出这一文化特征。

2.习语的英译。

习语的特点是言简意赅,意蕴深远,体现人民智慧。“习语大多具有鲜明的形象,用来比喻事物,因而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有的习语寓意浅显,很容易理解;有的含蓄晦涩,言在其外,能够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有的则包含多种含意,要联系上下文才能确定其含义。”在《茶馆》中,老舍先生运用了大量的习语表达,或诙谐幽默,或意味深长,是文化专有项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刘麻子:告诉你,过了这个村可没有这个店,耽误了事别怨我!快去快来!

  (英)Pock-Mark Liu: I’m telling you, you won’t find another chance like this. If you lose it, don’t blame me! you’d better get a move on.

  (霍)Pock Face Liu: I’m telling you, this is your only chance. If you miss it, don’t blame me. Hurry up.

  “过了这个村可没有这个店”,所表达的意思是机会难得,在其他时机,难以获得同样的机会。两位译者都将“村”“店”的翻译进行了转译,并没有直译为“village”和“store”,而是意译为“chance”,来避免生硬直白。在翻译中,他们都保留了源语的内涵意义,做到了文化的传达。但是,比较二位译者的译文,也可以看出二人理解上的差异。英若诚版更贴合习语的本意,可见其对源语文化的准确把握。

3.日常礼仪的英译。

话剧跨越了三个更迭的时代,人们见面问候的方式也随之产生变化,具体表现为“请安”——“作揖”——“鞠躬”。“请安”作为一种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问安礼节,是在晚辈见到长辈或者下级见到上级时所行,单膝下跪,表示态度谦恭。针对这一词, 英若诚和霍华德的译文主要差异在于“请安”所表达的态度。英若诚译“dropping one knee in the traditional gesture of obedience”,霍华德译“drop to one knee in the traditional gesture of respect”,都增译出“请安”的动作姿态。译本的不同之处在于“请安”的态度是“尊敬”还是 “顺从”。这两种翻译方式也涉及到旧时社会人物之间的关系问题,“顺从”更多倾向于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和“官民关系”,是一种敬畏与恭顺;而“尊敬”则更适用于“辈分关系”,即“晚辈”对“长辈”的敬爱。无论哪种译本,都较为精准地表达出“请安”一词的文化内涵,读者能够知其动作,明其内涵,两种翻译方式也都做到了对源语文化的有效传达。

4.特殊文化的英译。

唐铁嘴:王掌柜捧捧唐铁嘴吧!送给我碗茶喝,我就先给您相相面吧!手相奉送,不取分文!

  (英)Tang the Oracle: Oh,Manager Wang, boost up poor old oracle a bit. Offer me a cup of tea,and I'll tell your fortune for you. With palmreading thrown in, it won't cost you a copper!

  (霍)Soothsayer Tang: Proprietor Wang, show a little kindness to old Soothsayer Tang a bit.Give me a bowl of tea and I'll tell you your fortune. Come on, let me see your palm—won't cost you a cent.

  “相面”和“手相”都是中国的道家文化,指的是通过观察一个人脸或手掌特征,来告知对方未来要发生的事情。”若将“相面”直译成“see your face”,虽然简练,但并不能做到“达”,也没有表达出“相面”的真正含义,达不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因此,译者需要表达出其“预知未来”的文化内涵,即“tell your fortune”,英若诚和霍华德都采用了这一译法,传达出其文化内涵,易于读者理解。另一个“手相”文化,英若诚译为“palm-reading”,霍华德译为“see your palm”。但是,目标语中并不存在这种文化。因此,通过文化的移植,两位译者在目标语中构建出这一文化概念,使目标语读者理解。此外,“看手相”的这一行为,“read”比“see”更贴合其文化内涵,因为“看”后还要根据看到的内容来进行“解读”。因此,“read”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更加完善。

三、结论

跨文化视角下的翻译,译者要基于文本体裁对源语的文化有准确的理解,需要把握翻译的尺度,既要有所保留侧重,又要有所舍弃。过简翻译或许会造成文化内涵无法有效传达,过度翻译则有可能会违背源文本的文体特征,导致信息过载。《茶馆》为话剧作品,口语化的表达中包含大量的中国特色文化专有项,二位译者的译文各有自己的思考。通过上文对于二位译者译本的分析得出,英若诚有母语优势,对源语的理解更为准确一些。同时,考虑到目标语读者的文化框架与语言使用习惯,英若诚会对源语文化有所舍弃。从上文习语翻译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霍华德对中国文化理解的细微偏差,但是其译本也能较为准确地传达出源语的文化内涵。在他的译文中,不难看出他对源语文化的忠实,但是其部分表达与目标与读者地文化认知并不完全对等。总之,二位译者的英译本各有所长,各有侧重,均能够较为准确地传达中国特色文化专有项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