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高职体育教育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创新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21954
陈 诚 王海波 储墨君

  安徽审计职业学院基础部

  思政工作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占据着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创建以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为核心的、各个学科协同参与的大思政格局,是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以及人才培养工作创新的必然要求。处于传统思政教育空白点的体育教育,在理论研究、教学实践中如何贯彻落实思政教育,充分发挥高职体育教学中的思政功能,很有必要值得探究。

一、高职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1.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有着共同的目标。

  体育和思政教育分别从体格和思想层面进行个体塑造,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即致力于实现个体的健康成长。基于同样的目标,决定了两者在高校的人才培养实践中有着合作的可能。与此同时,体育教学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思想和教学内容。体育健儿们在国际赛场上努力拼搏的精神、追求公平的竞赛精神,是体育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素材和有力支撑。基于此共同目标的指引,将体育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极具可行性。

  2.体育教育和思政教育有着同样的价值导向。

  无论是体育教育还是思政教育,无不肩负着培养优秀人才的重担。人才的培养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和健康体格塑造,而是集价值引导、创新思维培育等为一体的综合过程。体育教育和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中,注重对主旋律、正能量的弘扬,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期以来,人们对体育课程的思政功能是认知不清的,习惯性的带着偏见去看待,这是不够准确的。

  3.体育教育和思政教育都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领域。

  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育人工作没有“上下班”,应当贯穿于学生在校的每个时间段,落实于每一堂的课程教学中。总体而言,体育教育和思政教育都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领域,两者合作可显著改善人才培养效果。

二、高职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保障

1.认知保障。

  高职院校体育思政教育创新之前,离不开认知保障体系的构建。(1)体育教师正确认知的塑造。体育教师应当着力树立其正确的认知。第一,树立思政工作重要性认知,大思政格局下思政教育工作的盲点、空白点将会得以深层次的消除,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实践中的重要性将日渐凸显。第二,树立思政工作创新性认知,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离不开对思政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以及体育教育特点的精准分析,创新方式、路径,构建崭新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将是体育教育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作为一名任课教师,既要有创新的重要性认知,也应当具备创新的动力和能力。(2)学生正确认知的构建。学生的正确认知应从以下两个层面入手。第一,创新教育方式,是直接生搬硬套思政课的教学模式还是充分结合体育课程的特点进行创新表达,实际效果自然可想而知。第二,思政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2.资源保障。

  将思政融入体育教学实践中,离不开必要资源要素的支撑和开发。(1)需要文献资源要素的支撑,纸质书本及报刊、各类数据库、OA资源等一大批文献资源要素在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发挥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体育主观部门与思政教育部门、图书馆紧密合作。(2)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体育类APP在帮助学生记录运动数据的同时,也可作为传播体育知识、培育体育文化的重要媒介。(3)师资保障,体育教师应当在知识结构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不断推进,成为思政教育界的冉冉新星。高校需要加快大思政教育格局的塑造和有效保障机制构建。

  3.机制保障。

  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在体育课程中积极探索思政教育的融入和创新,加快构建起有效的机制保障。(1)从顶层设计层面督导、约束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日常教学管理与考核等环节入手,将落实思政教育从体育教师的自选动作变成规定动作。(2)注重日常监督与考核,除了日常督导查课、试听等环节外,也应当积极开展这方面的教学比拼及监督评价。(3)奖惩并重,经验总结与推广同步进行。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走出去与引进来同步结合。对墨守成规或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的体育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帮助其实现快速成长。

三、高职体育课程贯彻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

1.体育思政教育与社团建设相互融合。

  学生社团是学生围绕着某一个方面的兴趣爱好,以体育协会等代表的各类学生社团在活跃学生课余生活、丰富校园文化、塑造健全个体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积极作用。(1)2+1体育社团管理模式,“2”即体育课教师、思政教师,“1”即社团负责人。体育教师与思政教师分工协作,营造思政教育大环境,开创思政教育新领域。(2)社团活动突出思政色彩,在社团内部活动以及面向全校举办的一些重大活动时,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凸显体育中蕴含的丰富思政思想。(3)加强社团建设,发挥社团的导向和价值引领功能。

  2.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相辅相成。

  体育教育的目的从来不是简单的传递运动知识和培养运动技能,而是涉及到健康体格、人格塑造的有效管理。(1)体育明星的影响不局限于体育领域,近期美国白人警察跪压黑人使其窒息死亡的事件已经引发了美国多个洲的游行和暴乱。作为体育课程老师,自然不能放弃这样的优秀素材和鲜活案例;(2)体育运动中体现的德育思想。现代体育历经多年发展,早已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发展体育运动离不开体育伦理的塑造,而体育伦理则又来源于人类社会现有的伦理价值体系。如中国女排的“女排精神”,奥运会蕴含的“更高更快更强”精神。(3)体育知识教育要与时俱进。在体育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应当将体育礼仪、体育法规、体育精神等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将德育教育巧妙地融入到体育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为配合内容的更新,在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可以加以创新,确保体育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活动能够与其巧妙融合并在效果层面有所保证。

  3.关注教学设计让思政教育不再沉闷。

  传统思政课堂上学生玩手机、聊天现象屡见不鲜,这与传统思政教育偏重理论灌输的模式关联甚大。教学内容上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做好体育课堂设计。(1)讲好第一堂课,新学期的第一堂课至关重要。在高职体育教学第一堂课中。(2)开展新颖多样的热身活动和游戏。热身活动注重对学生正确运动知识的传递,可借此相对放松的氛围讲一讲体育人物以及其事迹背后蕴含的哲学理念和德育价值。

  4.突出主体责任完善考评机制。

  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是当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的内在要求,为更好地保障融入效果,应加快构建起有效的考评机制。(1)教师主体责任。强调和突出体育教师的主体责任,意味着体育教师在思政教育工作上将从“可教可不教”变成了“必须教”,不履行思政教育职责的任课教师将会受到必要的惩处。落实体育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的主体责任,意味着其必须时刻绷紧神经,树立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要求、做好“四个引路人”、做到“四个相统一”;(2)完善考评,推动高校体育思政教育的良性循环。(3)注重交流与比拼,学校应组织体育教师思政教育专题比拼,开展经验交流和专题培训,及时归纳总结体育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益经验经归纳升华后,面向全校推广。

四、结论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机构,创造和巩固大思政教育格局在新时期尤为重要。大思政教育格局下落实三全育人理念需要创新机制,推进体育学科与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融合,“运用身体之活动,以教育我之人格”,彰显出了体育文化魅力。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思政与体育教育的融合是切实可行的,扎实做好资源、机制、认知等方面的保障即可。在具体的融合实践中,应当切实立足路径创新,依托体育思政与社团建设的有机融合、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相辅相成、有效的教学设计、长效监督和评价机制的建立等,切实改善和巩固体育思政的实际效果,推动思政教育工作的不断创新发展。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