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象似性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21935
李 雪

  中南民族大学

一、象似性概述

象似性理论认为象似符与所指对象之间存在某种象似性,主要通过表征物和对象的相似之处来代表一个事物(卢卫中,2003)。自从美国符号学的创始人之一 —查理·皮尔斯 (Charles . Peirce, 1932 )首次提出象似性问题之后,学者们就从开始对象似性问题展开研究。许国璋先生1988年第一次提出将iconicity 译为象似性,王寅(1999),沈家煊(1993),胡壮麟(1996),朱永生(2000)等学者各自从不同的方面对象似性进行了探讨,但他们对词汇和句法象似性研究得比较多,语篇象似性倒是没有受到学者们这么多的青睐。然而对于诗歌而言,篇章层面上多出现象似性。那译者翻译诗歌时,也是需要运用象似性原理。本文通过对象似性在诗歌翻译中的再现进行分析,目的是证实象似性和诗歌翻译是可以相结合。下面我们列举几种常见的象似性,针对它们在诗歌翻译中的再现进行研究。

二、象似性在诗歌翻译中的再现

1.形状象似性。

  一首诗的整体或局部篇章排版像它所描述的物体的形状,从而使文章达到形神皆似的效果,形状象似性在诗歌中应用的典型代表就是图形诗。图形诗就是诗歌的整体或部分排列在形状上和它要描述的对象形状一致。例如Derek Mahon的The Window, wood,window和wind这几个单词从形式上被诗人排列得像一扇窗户一样,使读者一看到诗的形状就能明白诗中所要描述的内容,简单明了,而且会带给读者一种视觉上的享受,使画面和诗歌紧紧交融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将诗形和诗意完美地结合起来。

  The Red Wheelbarrow 红色手推车

  So much depends 那么多东西

  Upon 依靠

  A red wheel 一辆红色的

  Barrow 手推车

  Glazed with rain 雨水淋着它

  Water 晶亮

  Beside the white 旁边是一群

  Chickens. 白鸡

  Willian Carlos Williams(1883-1963)

  (袁可嘉译)

  这首红色手推车,结构非常奇特,作者将一段原本完整的诗句划分成四组独立的诗节,每一节的两行都是长短不一的,上面一行长,下面一行短,形状像一辆手推车,和题目红色红色手推车相照应。此外,从全诗整个排版上来观察,诗的整体形状层次不齐,这个排版就像是手推车在地上碾压的曲折的痕迹。这里是象征着美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们在资本家的压榨下坎坷而艰难的生活。这是形状象似性在这首诗中的体现。将诗歌所要表达的内容也映照在诗歌的排版之中,使读者一目了然。在右边的译文中,译者选择了和原文一样的排版,保留了原文的形状象似性,达到了和原诗一样的效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带给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相同的视觉冲击。使译文读者也能切实感受到美国当时底层工人们生活的艰辛。

  2.数量象似性。

  数量象似性认为,如果所要描述的信息越多越复杂,那么相应的语言形式和数量的也就越多越复杂,相反,所要描述的信息越少越简单,需要的语言形式也就越少越简单。诗人W. C. Bryant在 The Prairies这首诗里,为了体现出美国大草原的辽阔,一首诗写了123行,这正是数量象似性在诗歌当中应用的的再现。下面我们以诗人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译文一: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so d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许渊冲译)

  译文二:So dim, so dark, so damp,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ead.

  (林语堂译)

  这首诗开头运用了七组十四个叠字,简简单单。虽然十四个字中,没有一个愁字,但却能传递给读者一种句句是愁的感觉。虽然简单明了,但是却将作者心中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愁苦之情淋漓尽致的传达出来了。在许渊冲先生的译文中,其给原诗中的第一句话加上了主语,告诉了译文读者所寻之物是“What I miss”很好的传达了原诗想要表达的内容,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但这没有再现原诗的数量象似性,过于直白,缺少了中文诗词的那种委婉朦胧之美,没有体现出原诗靠七组叠词烘托出来的阴冷,凄苦的氛围,没有运用数量象似性,无法将原诗所要展现的诗意传达出来。

  林语堂先生的翻译再现了原诗的数量象似性,将原文中的七个叠词翻译成七个双声词,和原诗的字数和音节数相同,简洁又不失神秘。在句法上,林语堂先生用了七遍so加形容词句型,以此来和原诗中使用的七组叠词相映照,传达了原诗中用七组叠词所烘托出来的寂静,阴冷的氛围。很好地保留了原诗的诗意。

  3.顺序象似性。

  顺序象似性是指内容的排列顺序和事件发生的顺序一致,有时间和空间顺序象似性,时间顺序是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叙述内容。空间顺序就是指按照空间顺序叙述事物。比如,先描写整体后描写部分,先描写外部再描写内部,先描写上面再描写下面。比如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诗就是诗人按照空间顺序所描写的,诗人先描写天空上的月落和霜,之后镜头一转,向读者描述江边的渔火和枫树。我们也经常会在诗歌翻译中见到这种象似性。下面我们就以诗人杜荀鹤的《小松》的前两句为例。

  自小刺头深草里, While young,the pine tree thrusts its head amid tall grass

  而今渐觉出蓬蒿。Now by and we find it outgrow weed in mass

  (许渊冲译)

  在该诗中,诗人先写刚出芽的小松树,长在深草里,也为太矮小了,人们几乎看不见,毫不起眼,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时几乎埋没进野草的小松树不知不觉已经高出蓬草了。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是时间顺序象似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松变大松。作者借松写人。一开始被埋没进野草中的小松就是诗人自己的真实写照,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松最终成长成参天大树,被别人看见。在译文中,译者将自小翻译成young,而今翻译成now,采用了时间顺序象似性,来表示时间在流逝,小松也在渐渐成长。保留了原诗中的诗意。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象似性在诗歌翻译中的再现进行研究,得出在做诗歌翻译时,采用象似性这个理论,原诗可以被译者理解得更加透彻,使译文能够更加精确,贴近于原诗,将原诗想要传达的诗意完整的传达出来。象似性可以作为诗歌翻译和研究的一个新的窗口,它是实现形神皆似的翻译效果的一种有效策略。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