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语》中的诚信思想探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19710
黄抒婷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古往今来,“诚信”一直都是中华民族所坚定追求的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也是公民层面所要求秉持的价值观念。然而如今,诚信问题仍然频频发生,且涉及各个领域,从食品、建筑行业的不合标准,到教育、慈善行业对公众的欺诈,诸如种种,层出不穷。《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文本,蕴含了孔子及其弟子们对“诚信”的思索,对这部分思想进行研究对于我们加深对传统文化中诚信思想的理解、丰富深化其内涵以及给予“信任危机”频发的今天以现实指导有着重要意义。

一、《论语》中“诚信”的基本内涵

“诚信”由“诚”、“信”二字构成,《论语》中的“诚”字出现次数甚少,仅两次,且均非表达诚信之意,“信”字则是《论语》用于表达“诚信”相关论点的最主要载体。东汉许慎于《说文解字》中也有关于二字可互训的表述:“诚,信也”,“信,诚也”。杨伯峻于《论语译注》附录中将出现的38次“信”分类归纳为四种含义,参考其分类与规范,我们可将《论语》中“诚信”的基本概念借由“信”字所展示,其内涵可概括为“诚实不欺,恪守承诺,言行一致”。

二、《论语》诚信思想的渊源追溯

1.诚信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混战、社会分裂的历史巨变时期。严重崩坏的礼乐制度、混乱动荡的社会秩序是令孔子产生沉重危机感的关键。对现实的失望、对西周的怀念与向往以及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促使孔子不断地对治国之方、立世之本进行思索。《论语》中的诚信思想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2.诚信思想形成的理论背景。

  《论语》中诚信思想的思想来源可主要可追溯至五经中的《尚书》、《诗经》等文本。

  《尚书》中有“尔无不信,朕不食言”,记述了商汤承诺对开国功臣夏桀的赏赐。《论语》中也有许多有关君臣信任关系的探讨,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以此回答了鲁定公的疑惑,也传达了君臣关系的相关思想。

  《论语》中有不少篇目都涉及了孔子与弟子们关于《诗经》的讨论,二者之间的思想也在许多方面一脉相承。如《诗经》中谈到“弗躬弗亲,庶民弗信。弗问弗仕,勿罔君子”,强调君主应亲力亲为、亲近百姓,而《论语》中的“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亦表达了相近的思想。

三、《论语》诚信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论语》的二十个篇目中,内涵为“诚实不欺”的“信”字共出现了24次,有超过十二个篇目都提及了相关思想的表述。除了“信”字之外,如“忠”以及一些未包含具体指示字词的描述中也包含了诚信之意。《论语》中诚信思想的主要内容按照个人修养、人际交往及治国之道可归纳为以下内容:

  1.个人修养。

  (1)“主忠信”的君子品德。“君子”是孔子言论中的一种理想人格,“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孔子认为君子的必备品德要以“忠”和“信”为主。《论语》中不止一处出现了“主忠信”的道德要求,“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当子张请教如何明辨是非、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时,孔子再次以“主忠信”回答。

  此外,“信”还是为人处世的立足之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人之缺信,宛如车缺輗軏,关键部件缺失,车如何能够行进,人又如何能够立足呢?

  《论语》中也多处提及君子的反面形象——小人的行为选择,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等,由此可见,诚信与否也是区分君子小人的重要道德标准之一。

  (2)“言忠信”的言语态度。语言在于《论语》的诚信思想中有着重要地位。孔子曾多次提及应慎重对待自己的言语行为,做到言行一致。孔子十分厌恶“巧言令色”之人:“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子所谈之“言”,很大程度与“信”相关联:“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君子说活算数,讲究诚信,小人则非如此;“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貂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一个人若想立足于社会,在自己的乡土甚至异国他乡生存发展,那么保持“言忠信”的言语态度是行为处事的必然要求。

  (3)“知之为知之”的治学风气。《论语》中多处提及了孔子的治学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都体现出了孔子治学态度中的诚信思想,成为了至今仍广为传颂的治学理念。

  2.人际交往。

  (1)“朋友信之”的交友理念。诚信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要求之一,《论语》中多处谈及了孔子的交友观念:“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是孔子对自己志向为何的回答,可见其对获得朋友信任的重视。曾子也曾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将是否诚信待友视为每日反省自身的重要内容。

  (2)“孝弟”的家庭观念。《论语》中表述家庭交往行为的诚信思想往往与“忠孝”密切联系。“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矣!”在有子看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与兄弟姐妹团结友爱是“仁”的基础。“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若一个人具备了孝悌的美德,那么他会做出不忠不信行为的情况就很少了。

  3.治国之道。

  (1)“民无信不立”的立国之本。对于治国之道的阐述是《论语》中的重要内容,而诚信是维护国家和谐稳定的立国之本。当子贡请教孔子在“粮食、军备和民信”中,只能留下其一应如何选择时,孔子答“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若失去了百姓的信任,再充足的粮食与军备也无济于事,可见孔子将百姓对政府的信任摆在了首要的位置。

  (2)“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政府公信。《论语》中对于为政者如何取信于民有着丰富的阐述。“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求从政者带头端正自身,若统治者自身行为不端,那么就算是发号施令,百姓也未必听从。因此,建立诚信政府,树立政府公信力,是取信于民,建立官民间互信关系的重要保证。

四、《论语》诚信思想的局限性

1.缺乏严密的逻辑论证。

  尽管《论语》中蕴含着宏富的思想,但由于受其体裁——语录体的限制,对于其中的诚信思想只能从片段化的语言中窥探,未形成较完善的思想体系。如此,其诚信思想散见于整篇文献之中,是一种对“信”的理性思考和经验总结,而非逻辑归纳。譬如《论语》中不同“信”的具体区别,以及诚信与“子为父隐,父为子隐”间的矛盾之处等。

  2.具有较强的宗法等级色彩。

  《论语》的诚信思想由于受到当时社会背景的局限,具有浓厚的宗法等级色彩。相较于商业化的关系来说,人们更加看重宗族之间的诚信关系,一些言论不可避免地打着严格的阶级尊卑烙印。《论语》中有着大量关于人际关系的论述,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等。然而这种重点关注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行为准则已不适用于当今市场经济化的社会,不适用于人民民主的国家性质了。

  3.将自律作为践行诚信的主要途径。

  过度的自律倾向是《论语》诚信思想的又一缺陷,《论语》多处表达了对诚信等美好品德的追求,如“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这些思想以主体的自觉、自律、自省作为实现诚信道德的唯一的途径和保证,忽视外在的制约和规范,这使得诚信思想的实际践行是十分困难的。

五、《论语》诚信思想的现代化

1.提升个人诚信修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论语》确立了“信”作为个人修养主要内容的重要地位,使之成为不容突破的底线。倘若社会中的个体没有自觉意识去践行诚信,那么和谐社会的构建便无从谈起。形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人际关系,能够提升自我的安全感,也能有效规避不必要的社会矛盾,创建和谐有序的诚信社会。

  2.建立公信政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论语》中所谈及的“民无信不立”是亘古不变的治国基准。民是国之根本,只有二者建立了相互支持的良好关系,政令才能畅行。然而如今,政府的缺信现象比比皆是,急功近利的面子工程、朝令夕改的随意政策等使得政府的诚信危机深重,缺信现状亟待改变。借鉴《论语》诚信思想,坚持取信于民,切实代表人民利益,建立公信政府,对缓解诚信危机、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3.结合自律与他律是树立诚信风尚的有效途径。

  首先,我们必须肯定自律对于践行诚信的关键作用。如若没有主体的自觉与主观的努力,即便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也无法推动诚信的施行。“吾日三省吾身”、“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仍具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单凭个人的自觉自律是无法解决诚信问题的。在加强诚信教育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依靠他律手段的介入,需要国家法律规章等强有力的外在约束,提高“不诚信”的施行成本,使当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所需的道德诚信能够得到真正的实现与维系。

六、结语

《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所蕴含的诚信思想已渗透至各个层面。尽管存在有一定的历史与理论局限,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仍探寻着《论语》中诚信思想的重要意义,汲取其中的精华,期望能够藉此对当今“诚信危机”频发的种种行为进行指导、教育与纠偏,使其诚信思想进行现代化转型,更好地实现其社会价值。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