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李冰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探索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21971
熊 贤 毛雪花 刘圆圆

  西华大学

一、李冰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关联

地方名人文化是某时某地知名人物的生平事迹、突出成就、历史遗迹等长期发展凝聚而成,承载地方记忆,彰显地域特征的物质形态与精神文明。李冰文化作为蜀地名人文化,以赴蜀治水的政治实践、身先垂范的道德情操、神人共治的后世传说、古籍文献的历史记载构成其基本内容,以勤政爱民的人道精神、务实奉献的奋斗精神、革故鼎新的科学精神构成其精神内核。因独特的历史内涵和现实价值,李冰文化成为助力蜀地文化发展繁荣的精神力量。

  地方高校校园文化是指以地方高校校园空间和网络空间为载体,借助第一课堂第与二课堂的互动融合,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丰富活动,以弘扬校园文化精神、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传播先进知识、提升师生文化素养的物质形态、规章制度和价值观念。高校文化活动是发展校园文化,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彰显大学精神、办学特色、教育品位的基本载体和重要窗口。

  在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各环节融入李冰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其一,李冰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有助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高校文化建设,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其二,有利于传承地方名人文化。当前我国许多优秀名人文化尚停留于理论研究层面,高校弘扬和发展名人文化尚未形成规模,实践不足,名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缺乏有效路径。其三,将李冰文化融入高校文化建设实践能够有效推进天府文化建设,加快构建蜀地名人文化发展体系。

二、李冰文化融入学校园文化活动的现状分析

1.李冰文化融入高校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设计。

  为探索李冰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文化建设现状及其有效途径,通过问卷形式对成都市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展开调查。首先,在研究初期,通过查阅校园文化活动、高校文化建设、既有校园改造策略、李冰文化知识等相关资料,设计并编制两份问卷。问卷1“校园文化活动现状满意度调查”共计24道题目,从成都市某高校在校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情况、实践途径、现状评价、意见建议四个维度展开;问卷2“李冰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态度调查”共计8道题目,从大学生对李冰文化的了解程度、践行情况、获取途径以及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展开。其次,此次调查样本分布限于成都市某高校全体在校学生,问卷施测主要采取线上调查与线下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共发出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43份,有效回收率为98.4%。最后,整理所回收问卷,运用社会学统计分析法和图表法进行数据处理,为李冰文化进校园的现状分析与策略探索提供数据支持。

  2.校园文化建设现状满意度调查的结果分析。

  从成都市某高校“在校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参与度”调查来看,选择性关注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占比56.21%,参加校园活动中高频次(每月参加活动1-5次)的学生占比40.63%,其中有65.63%的学生更乐意参加校级及以上平台举办的娱乐型通俗文化活动;参加活动的目的依次为提升能力、休闲娱乐、拓展社交、施展才艺、综合测评加分、打发时间及其他原因。其次,调查数据显示,62.51%的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活动内容、活动质量与效果、校院系活动组织与管理能力、活动举办方式、参与途径等现状比较满意;但有59.38%和1.56%的学生对“我校文化育人工作卓有成效,也具有一定特色”持部分同意和不同意态度。其三,学生认为当前校园文化活动应多增设志愿公益、学术交流、心理健康等主题;同时,有79.69%的学生认为应侧重发展校园文化活动培养社会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放松身心、增长知识等主要功能。通过从大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关注程度、参与频率、平台偏好、兴趣类型、活动目的、现状评价、实际需求等维度展开调查,充分显示当前校园文化需求较大,大学生对活动规模和层次要求较高,虽然大学生的学术兴趣、社会责任感、自我意识明显提升,但仍对娱乐型通俗文化活动具有较高热情。综上为挖掘校园文化特色,优化活动顶层设计,创新活动宣传,加强兴趣引导提供有力参考。

  3.李冰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认知调查的结果分析。

  在“李冰文化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调查中,成都市某高校在校学生参与“李冰文化基础知识”答题的正确率为42.5%,曾实地游览过都江堰的学生占比53.57%,表示对“李冰其人及其文化内涵”非常了解的学生只有1.79%。综上,得知当前学生对李冰文化的宏观了解不够,相关著作阅读较少,知识面狭窄,普遍存在对李冰文化精神内容的认知片面表浅的问题。其次,数据显示,大学生获取李冰文化的途径由主到次分别为社交媒体、网络影视资料、论文与书籍资料、实地旅游参观博物馆和名胜古迹、学术交流活动和社团文化活动、课程教学。这表明传统课堂讲授模式难以适应学生主体差异和需求差异的现状,当前学生更倾向于借助网络媒体,探寻多种学习渠道相配合的途径,在形式选择上更能体现其学习文化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其三,在“将李冰文化纳入成都市某高校特色文化建设的态度调查”中,94.64%的学生认为把李冰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独具创意,愿意积极支持,并且有64.29%的学生表示愿意依据个人时间安排和活动内容参加李冰文化学习和宣传活动,但同时还有3.57%的学生认为把李冰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与自己无关,非强制不参加,呈现出一定的功利色彩。

三、李冰文化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1.转变校园文化建设理念。

  明确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重视和开发深层次文化理念和内涵,深化文化活动德育功能。其一,以可行性为基础,强调活动主题与活动对象的针对性,将活动落实到校内具体院系承办,形成长期有效的活动运行和管理机制。其二,以实践性为导向,构建大学生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基地,以主题教育、巴山蜀水、学术论坛、名人故事、文体活动、志愿服务为载体,拓宽校园文化建设渠道,增强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实效性;组织开展与李冰文化相关的社会实践,组织大学生参观李冰故居、纪念馆等,寻访名人踪迹,通过情景交融增强文化认同。其三,以丰富性为引力,发扬地方文化资源优势,通过课程、竞赛、社团等线上和线下形式为依托,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其四,以效益性为驱动,推动校企和校际合作,设计与开发文创产品,依托群体文化活动提升整体文化品格;其五,激活校园文化建设主体,培育优秀的文化传承人,发挥青年党员、学生干部、校园之星等青春榜样在文化传播中的先锋作用。

  2.完善地方文化课程体系。

  地方名人文化进校园正面临着课程设置未成体系,课程内容涉及不深,影响有限等难题。因此,首先要完善李冰文化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与文化的互动,整合地方名人文化资源优势,将李冰文化融入思政课,开展专题教育。充分利用学者研究成果,将李冰文化融入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创设特色校本课程,鼓励教师编写地方名人文化课程教材,挖掘校本资源的育人功能。其次,创新李冰文化教学模式。一是倡导教师集体备课,分专题讲授,创新立体教学模式,同时通过拍摄微课、组织学术沙龙、开办地方名人讲堂等形式丰富文化传播方式。将校园文化活动与艺术专业的实践相结合,有效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融合。拓宽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接触与学习地方名人文化的渠道和机会,培育优质师资力量。最后,促进李冰文化的特点与高校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深度融合,深入挖掘李冰文化内涵;同时,调整校园文化类型结构,加大对知识型、学术型、科研性活动的开展力度,通过科教结合积极引导学生的文化趣味和价值追求。

  3.推动文化阵地建设。

  高校应将李冰文化元素融入校园环境提升工程,厚植精髓、营造氛围。首先,加强自然环境建设,增强校园场所的文化标识。以校园建筑、人文景观和辅助设施等为载体,充分利用教学楼、图书馆、橱窗、展板、名人雕塑等,展示李冰典型事迹,打造协调完整的名人文化景观体系,让学生随时随地体察名人精神风貌。其次,加强李冰文化基地建设,成立专业性研究机构。承办名人文化学术活动,广泛搭建宣传、教育和交流平台,鼓励开展各级课题申报和研究,扩大名人文化影响,发挥其辐射作用。最后,完善渲染名人文化精神氛围的基础设施,创新艺术展现形式。将李冰文化精髓融入各种艺术载体之中,通过塑像、名言字画、校园广播、艺术设计、戏剧表演、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纪念活动、系列讲座等具体活动进行集中宣传,在校园内形成地方名人讨论热度,打造地方名人群体文化,营造浓厚的名人文化交流氛围。

  4.加强凝聚核心社团力量。

  当前众多高校缺乏可持续文化品牌活动,社团功能有待挖掘和释放,应加强培育核心社团,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一是做好社团活动的总体筹划和整体安排,建立健全社团自主管理与发展的运行机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合理调节社团活动开展频率,逐步将社团文化建设引向深入。二是丰富和提升社团活动内容,推广社团活动项目化运作,注重社团活动的顶层设计与及时更新,强化社团文化及其活动的延续性。三是将校园文化活动与办学特色、学科优势相结合,以地方名人文化为切入点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活动。四是依托社团开辟刊物和宣传栏,搭建艺术舞台,打造学术性、高层次、开放性的校园文化活动。

四、结语

当前,要将李冰文化等地方名人文化资源充分融入高校文化建设,需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合理规划,结合时代特色、地域特色、校本特色深入挖掘地方名人文化内涵,搭建名人文化活动平台,激活校园文化建设主体,打造地方名人群体文化体系,并使之成为校园文化育人的主要特色。限于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所探索的实践策略覆盖广度与深度有待加强。在未来研究中,将进一步促进地方名人文化资源进校园实践策略的延展与推广。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