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农村,我渐行渐远的家园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19549
张纯汉

  新昌县融媒体中心

  我曾就“农村今后该朝何处去”的话题问过一位全国劳模、村支书,只见他沉默良久,轻轻地自言自语地重复着我的话题:是啊,农村今后该朝何处去?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虽然早已走出了生我养我的那方水土,但时刻见证着农村的变迁,并无时不牵挂在心头,每当想起,便一幕幕在眼前回闪,有喜上眉稍,也有愁眉不展,喜也好愁也罢,搅合在一起犹如五味杂陈、一言难尽。

  一

  我离开农村时,“联产承包责任制”似三月春风正吹散着多少年来笼罩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那片乌云,加上杂交水稻的引进和栽种,顷刻间,农村似换了人间,能吃饱肚子了,干活有劲了,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农村群众的精神面貌更是焕然一新。我为之欢欣鼓舞,激情满怀地写了《农村的夏天》一文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

  慢慢地,随着农村劳动力的逐渐过剩,政府允许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办企业,一下子,身怀一技之长的青壮农民便像一群群大雁纷纷外飞。可以想象,那时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外面的世界不怕没有“用武之地”,也不怕淘不到“金”,于是,先行“外飞”的便成了一支支有去无回的箭。不多时,留在村里的便剩一支“三八七零童部队”(妇女、老人和儿童),以致空山寂寥、田园荒芜。后来,他们又干脆将自己的妻儿也带离了农村,农村从此更是人去楼空,既不见炊烟之袅袅,也无牛羊之鸣叫,“空壳村”“空心村”“空倒房”“空巢老人”等等新名词便应运而生。而此时的城里则是车水马龙、人满为患,就医、求学、交通、治安等等,一系列都显得措手不及。

  年龄愈增,思乡之情愈浓,某天,我又回了趟农村老家,便趁机转悠起来,所到之处荒草萋萋很难见到人畜,难得有乡亲相遇,感觉如同隔世,向对方打听父辈们的下落,回答多已“过世”,加上那阴沉着的天气,让人感到无比的冷寂,无比的失落,前后回忆,感慨万千,回家后辗转反侧,便在键盘上敲出了以下句子,以排解心中的惆怅与茫然。

  少小离家老盼回,

  如烟往事已难追。

  古稀多作仙游去,

  晚辈如同候鸟归。

  寂寂空山无影迹,

  茫茫野草自葳蕤。

  乡愁无限凭谁诉,

  人静楼深梦里随。

  二

  也许是为了让农村留住些人口并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政府又适时采取了不少措施,比如,取消了自古以来天经地义应缴的农业税,给农民补贴种粮的钱,又给农民生活低保,给农民医疗保障,农民的孩子可享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等等,这无疑是实打实的关怀,然而,如今仍阻挡不住外流的脚步。前些年,我曾利用业余穿梭于当地的大小乡村,所到之处,给人的第一感觉正如作家贾平凹先生所言:农村没有人。其中有两个大村,人口最多时分别达1200多人,而现在长年居住在那里的竟分别不到200人,而且绝大多数是老年人。不过分地说,眼下的农村,就连“老者”过世,操办后事的人也难寻求。也许我所看到的农村情况不等同于其他地区农村的现状,我没有机会也不可能有条件去全国各地的农村调查走访。当地有家上市公司,职工来自全国各地,于是便问起他们家乡的现状,回答也正如我所料想。

  许是为了引凤回巢,在严重缺乏建设者的前提下,农村欣起了一股建设“潮”,于是,村中的卵石路面浇铸上了平整的水泥,砖木、土墙房中央三三两两鹤立鸡群般矗立起了一幢幢钢筋水泥房,静悄悄的场地上有了各式健身器具。这“变”的消息传到了远近的城市,引来了一批批过厌了都市生活的“休闲客”。然而,他们压根没想到,呈现在他们眼前的,竟与他们心目中想看到的诗意农村相去甚远!于是在“唉”声连连中似黄鹤一去不再回头。当然,也不时有当地或周边的各色人等转悠而至,可大都是利用“双休”节假“私驾”而来,仅兜个圈儿、炊个野餐便又逐尘而去,要问留下点什么,那便是易拉罐、可乐瓶、塑料袋等等“不朽”的现代垃圾,只可怜那水泥村道、钢筋洋楼孤零零成了孤芳自赏的摆设,而那各式健身器具更因无人青睐,只好成了一架架锈迹斑斑的废铁。有个“全国文明村”,建设的步伐不可谓不大、不快,能干的村干部不断向上级争取到资金后,使村里的旧貌换了新颜,似乎可供人游览的景点想方设法开发了,高档的食宿也建了,于是,前来休闲的人来了,其中还不乏黄头发蓝眼睛的“老外”,可他们也是驱动“四轮”而来,转了一圈后又屁股冒烟而去,高档的食宿场所只好虚位以待,就连那些土产的“山珍异果”也几乎无人问津,任凭你如何的良苦用心、脑筋动尽,仍夙愿难遂。

  三

  拿我这样一个农村娃的眼光前后对比看,农村还有一大变化十分显明,那就是“山青”。“山青水秀”本是我们当年期望看到的,那时的农村因为人多,加上烧火做饭、煮饲喂畜、煝灰施地、割禾肥田等等,用的都是草木柴,以致大片大片的群山除了前人留下的需要经过村里批准才能砍砟的三三两两、参差不齐挺立着的树木外,几乎成了“秃山”。如今,由于对草木柴没了原先的强烈需求,于是,盼望中的“青”出现了,然而,原先那间杂着的三三两两、参差不齐的树木却被“斩尽杀绝”了,因此,那“青”不是自然之“青”、生态之“青”,而是像公园里人为修剪过的花草灌木丛般,成了平平整整连绵起伏的柴草之“青”,让人看了感到遗憾、失落和心痛。而“斩尽杀绝”的背后却有着“血泪斑斑”的控诉:有的被村中难凭一技之长外出闯荡的留守者或者说“庸懒”者作为生活来源的捷径不管三七二十一地乱砍滥伐了,有的是因所谓的“造田造地”被连根拔掉了,有的据说是因为引进国外设备时,被那设备外包装无意中带进的虫害所至而被迫砍伐了,有的以大雪等自然灾害所损为借口被利益所驱者“借机生财”了,其中有多少籍此为借口“蒙冤”被砍的活树、常绿树,则只有问砍伐者的良心了。而一棵一棵消失的树木中多是祖祖辈辈好不容易留下的大树和树龄达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高龄树”。故乡方圆数十里内曾有大片大片树龄达数百上千年的古树林,其中不少为国有的古松林,看着这大片大片连绵起伏的古树林,联想着小说《林海雪原》中描写的景象,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然而,这些年来,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令人无语的是,以护林为己任的国有林场自身对此难辞其咎。

  四

  说农村冷寂,说农村没人,并不等于农村真的没一个人了,起初,因种种原因无法离开农村的仍不乏其人,当然其中也有“读书郎”。既然农村有人,就应该有村级组织,就应该有政府建置。但如果保留原有的组织和建置,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于是就只好撤乡并镇合村,就只好逐渐撤离了村里原有的医务所、学校等设施。这下,农村更无法留守了,而留守下来的人在求医、上学,甚至连理个发这样的细小事也得赶上十里八里的路了。就算小孩跑阵子路尚可,无人照料的老人却真正成了个大难题!

  看呀看,又看到了新一轮的乡村建设,可以肯定,它比之前更有经验,要求更高,内涵也更丰富,尤其是大家都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于是,就“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开展“三治一提升”“五水共治”“清洁家园”“美化环境”“道路保洁”“兴建公厕”等等一系列行动。这前所未有、前无古人的善举,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是可圈可点的。但做着做着,又出现“变异”甚至“异化”了。就说“五水共治”,这实在是利国利民之举,设想不可谓不好,可实施过程中,在具体环节上似乎就又变了味,就说那粪尿入管的事吧,眼下的农村已不见大片的农作物种植,加上留守的老人挑不了粪担,粪坑满了总得有个去处,对此想个科学管用的法子认真负责地进行治理,从净化环境减轻劳动强度等方面来说,确实是件好事,但如果采用不科学、不合理的做法,或者不以法律、法规等等有效的制度、手段和措施进行监管,那么,投机取巧、偷梁换柱、偷工减料、粗制滥造、以次充好、欺上瞒下、掩人耳目等等利益驱使者无良的贯用伎俩便会故技重演,就会适得其反,就会将集中治理变成“集中污染”。打开窗户说亮话吧,这过程中,承包商、施工者为了贪图更多更大的利益,有的使用劣质塑料管道,有的出水口比进水口高,有的根本就没将管道的口与口之间进行对接,从而一遇大雨大水,便污水四溢。就算材料和施工都合格,通过那些管道,将所有的污水、臭水、粪便尿水、有毒有害之水一股脑儿汇合到村口村外溪旁一个小小的净化池中也是个问题。要知道虽说如今的农村严重缺人,污染物不是很多,可如果将各种各样的污水汇集在一起,也是一股不可小觑的污染源,试想那小小的净化池如何敌得过那一股股长年累月直奔而来的污流?其实大家心里都很清楚,那座小小的净化池,多是自欺欺人的一种“遮眼法”,跟直接排向溪流没有多少本质上的区别。一粒老鼠屎能坏一锅粥。据说某地上游有一座蓄水量上亿立方的大中型水库,多少年来一直来为下游数十万人提供着优质饮用水,就是因为上游村庄进行了“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各种“治”,使库水中的“氮”含量不断地超起标来,从而引发成群结队的人带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盛水用器驾着“私驾”到处找水接水。对此,老百姓有一评说:治水改厕本是好事,但“治”和“改”的目的是为了变废为宝,让我们的生存空间更环保、更美好,而不是那样“眼不见为净”地一“排”了之,何况像人粪尿这样的有机肥,本是庄稼的好肥料,我们完全有更多的理由通过更好的手段和措施让它们回归土地、肥沃土壤。如此说来,“治”这项措施,不是简单的好与不好的问题,而是科学与不科学、负责与不负责的问题,是好事有没有办好的问题,是所谓的基层干部的“政绩”、实效与具体实施者的道德良心的考量与评判问题。

  五

  农村的变迁,如果从更深层次上来看,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让人思考。综观所建成或在建中的乡村,是否缺乏个性特色?是否存在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现象?你在墙壁上画些简易图画,我也是这样;你将卵石村道用水泥硬化了,我也赶快硬化 ;你将所谓的景点竖块木牌写上些夸大其词的内容,我也赶快找地方立。如此等等,算不算合情合理恰如其分?有没有必要?

  比如如何保留应有的历史文化元素问题。一些农村,硬件确是变了,却看不到一点有文化内涵的东西,与真正意义上“建”的初衷是否有一定的距离?

  比如如何防止舍本求末、弄巧成拙和“画蛇添足”的问题。有的地方,四周都是峰峦叠嶂美不胜收的真山,却偏偏还要花重金再搞它个假山;有的地方,清风阵阵,溪水潺潺,人在那里亲近大自然爽快无比,却偏偏要不惜重金建座不土不洋的玻璃房,隔绝了人与自然间的亲密与和谐;有的地方,山道弯弯,颇具乡村自然美丽的形态,也并不影响当地村民上山干农活,却偏要将这山道铺设上了颇具现代气味的钢筋和进口的木板。有的地方,在涟漪脉脉的古池塘旁和绿荫匝地的古树林下浇铸上了极不相称的水泥地面。更有的,还将一些著名景区登山道的石阶采用了溜光锃亮的花岗岩石材。难怪有人戏谑:是否故意想让登山者跌跤?

  比如防止只重建设而忽视保护的问题。不少村庄均有着各具特色的古建筑、古庭院、古台门、古树群,甚至包括一些有特色的自然场景,所有这些,于当地村民来说,承载的是感情,是记忆,是乡愁。因此,在建设中,有选择性地留点这方面的元素,就等于给子孙后代和在外闯荡的“游子”留点感情、留点记忆和留点“根”。而且这些场所不光是乡民们的精神家园和精神依托,也是大多数农村老年朋友最喜欢去的休闲场所和叙述乐园,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虽然有些破旧,但经过适当的修缮,完全可以旧物利用,且既节省成本又节约开支,但在实际过程中总是简单的一拆了之,且大有“破四旧立四新”的勇气和决心。我要在此表白的是,我并不是书呆子,只知一味地去保护和保留;也不是伪君子,要求别人住在那风雨飘摇的所谓传统民居里,过着多少年来一成不变的原始生活,而自己则去追求、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只是觉得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更有的名曰保护实为损坏,如有个数百户人家的千年古村费重金将一座有着很大文物价值的古祠堂用现代建筑材料维修得面目全非,让人看了好一阵扼腕痛惜;有的地方如前面所述,村道本来铺设着十分规则又十分雅致的鹅卵石,江南乡村特有的灵动生气古韵颇让人欣赏,却偏偏要硬生生地在卵石上面浇铸上一层死板的令不少现代人生厌的水泥面,且浇铸面之广,颇有“不留死角”之狠劲;有的村庄的古庭院外墙上本来就绘着颇具文物价值的彩绘,然而,又不知是谁的主意,偏偏用些白涂料等将它覆盖并涂上谈不上有多少艺术价值的所谓“现代彩绘”,所绘的内容也多为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凡此种种,不光让当地的有识之士和在外“游子”愁眉紧锁,也让民俗学家扼腕叹息,更与“修复优雅传统建筑,弘扬悠久传统文化、打造优美人居环境,营造悠闲生活方式”的宗旨相去甚远,形式与内容也成了不相融的两张皮,而那大笔大笔投下的钱值与不值也只好由后人去评说了。

  六

  说到这里,不得不让人要问建设乡村、振兴乡村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

  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首先要问的是,现在生活在农村的到底有多少人和哪些人?回答是 :“主力军”仅存“七零部队”(老人)中的一部分。我们的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如果为了他们,那么,他们因子女们外出常年不归,他们已成了真正的“空巢”老人。无疑,这样的老人是孤独的,也是无助的。要知道如今的老人却是从前农村建设的生力军,是我们的生身父母。在建设乡村、振兴乡村过程中,我们不但不能忘记他们,更应该让他们共享建设成果;不仅要努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解决他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更要实实在在地设法建立和完善起一套适合老年人的照料体系;不仅要让他们共享物质生活,更要兼顾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关心和照顾老年人是我们传统孝文化的核心所在,天经地义。而事实上,上述所有改变,对这些老人们似乎没有多少相关,相反,他们却已经或正在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冷遇和无奈!

  关于依靠谁的问题,有的说,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外出“闯荡者”重新唤起家园的记忆,让他们返乡创业,从而让工业反哺农业,让城市反哺乡村;有的说,尝试鼓励退休干部和社会贤达返乡居住,使之成为一支引领农村风清气正、文明和谐、睦邻友善的队伍。想法不可谓不好,然而,就前者而言,他们中的不少人已被城市的潮流所裹挟,并早已习惯了都市生活,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后,会缺少获得感和舒适感,从而失去了还乡的诉求,缺少了返乡的内动力。他们同一个村子的晚辈之间已互不相识。他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已不辨韮麦,不干农活,不知传统的农村礼仪,不知自己的根在何处,更不愿承认自己的本来身份。一句话,他们对原先的家园已完全没有概念,没有感情。就后者而言,他们对原先的家园有情感,有留恋,也有“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传统念想,但早期的户籍制度、宅基地和土地的继承管理体制等已将他们和乡村之间的纽带割断,农村留给他们的是充满惆怅的乡愁而非乡土,还乡难早已成为退休干部和社会贤达的一道无形屏障。就我自己而言,老家仅存的祖传老屋前些年在村庄整治中被拆除了,以致后来尽管梦里一次次回到了老家并走进祖传的老屋里瞧了又瞧,但老家于我已是有家难回,老屋于我已成永远的记忆!再说了,眼下农村的人文环境,就连根一直在农村的外出“闯荡者”都缺少了返乡的内动力,让那些纽带割断的退休干部和社会贤达返乡居住可能吗?愿意吗?适应吗? 就算上述因素都不存在,要让他们与自己的家人分离,或让他们举家返回农村,现实吗?

  七

  农村今后到底该朝何处去?眼下的农村尽管缺少人,以致空山寂寥、田园荒芜,但另一种“变化”仍以“只争朝夕”的速度快速推进,从而让人感到越来越陌生,越来越不知所措:自家的承包田上可以悄悄地擅自建房,真正可留与子孙耕种的田地在荒芜、在快速地减少。反之,明以增补良田为借口,实为骗取政府农发基金为目的,以不惜损坏生态平衡为代价的所谓“水田”在欺上瞒下地造,不问水土流失、不知作何用途并以糟蹋环境为代价的大大小小五化八门的无度“开发”在不断地侵蚀大地,村干部与村干部之间,村干部与留守村民之间的利益之争仍在“明争暗斗”,留在村中的“游手好闲惹事生非”者仍在强行霸道,敲诈勒索,每逢村“两委”换届选举时,尽管各级党委和政府三令五申选举纪律,但不正当的“竞选”“贿选”闹剧仍在暗里拼个“你死我活”地献演,而所有这些错综复杂的“进行时”谁也不知何时能了?将由谁来买单?

  农村啊,我们并没有忘记你,而是前所未有地担心你,担心你多少年后或者我辈之后会怎样变、变成怎样?担心你会千疮百孔伤痕累累面目全非,担心你会割断历史让我等再不愿回忆,担心你被贪婪无度者杀鸡取卵后彻底将你遗弃!

  抚今追昔

  百感交集

  乡愁、忆旧和怀旧…

  一股脑儿来袭

  许多记忆

  梦里依稀

  醒来唯有叹息

  叹息,是无奈的抗拒

  变,如似现成的轨迹

  虽难调和,盼有希冀

  在有限无限的时空里

  总不能将千般牵挂万般思虑

  化作无声的叹息、叹息……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农村是一座露天的工厂,农村一方自由散漫的土壤,农村是“天高皇帝远”的角落。眼下急需的是治理农村、建设农村、发展农村的万全之策、百年大计!渴求的是有情怀、有担当、有作为,愿以振兴家园为己任的领首人!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