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
一、后现代心理视域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高校育人的目标。“合格”与“可靠”,体现了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有强健的体魄、坚韧的心理以及积极的态度。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有三个层面的意义。个人层面,大学处于人生重要时期,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可以有效减少心理问题,让个人更多关注自身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社会层面,作为社会主要力量,大学生可以影响身边人,言传身教影响下一代,让社会氛围更加和谐。国家层面,当国家接班人具有积极心理品质,会影响到未来国家的发展和民族复兴。探究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1]同时,后现代心理学具有很强的教育和指导意义。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是解决个人心理问题的专家,与现代心理学关注人性和心理问题截然不同,后现代心理学则更关注个人发展和积极心理的部分,认为个人才是自己的专家[2]。因此后现代心理学视域下,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以陪伴者、教练角色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是高校心理育人的核心内容。
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主要内容
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孟万金教授对我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分析研究,他对1145名全国各大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包含六个维度,二十个具体品质。智慧和知识维度,具体包含“创造力”、“好奇心”、“热爱学习”和“思维与观察力”;勇气维度,包含“真诚”、“勇敢坚持”和“热情”;人性维度,包含“感受爱”、“爱与友善”和“社交智慧”;公正维度,包含“团队精神”、“正直公平”和“领导能力”;节制维度,包含“宽容”、“谦虚”、“审慎”和“自制”;超越维度,代表精神信念的力量,包含“心灵触动”、“幽默风趣”和“希望与信念”。[3]表1 华东师范大学孟万金教授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内容
智慧和知识维度创造力好奇心热爱学习思维与观察力勇气维度真诚勇敢坚持热情人性维度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感受爱爱与友善社交智慧公正维度团队精神正直公平领导能力节制维度宽容谦虚审慎自制心灵触动幽默风趣希望与信念超越维度
三、大学生心理品质各维度的现状
心理品质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个人特质,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品质深受原生家庭和中小学教育的影响。由于国家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快节奏生活和竞争式的大环境影响下,家庭和中小学教育对于分数和升学更加关注,对于心理方面较少关注。当前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品质现状大致如下:1.智慧和知识维度。
部分大学生对于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并不明确,受灌输式教育的惯性,他们习惯于关注知识本身,记忆和理解能力很强,善于接受标准答案,而不善于思考、批判,在“好奇心”和“热爱学习”方面尚有待提升。2.勇气维度。
“佛系”“躺平族”等网络词的流行,代表着一部分人的思维模式和生活理念。中国的大学生不缺“真诚”,但以上网络文化意味着部分青年更喜欢轻松、平淡、与世无争,面对问题喜欢逃避,不喜奋斗,以积极态度认真生活、热爱生活的学生存在,但并未占到绝大多数。3.人性维度。
这一代大学生以“00”后为主,独生子女占多数,对于父母和他人的关爱习以为常,新时代网络发达,交流也更多通过手机,因此在人际沟通和交流方面能力有所欠缺。4.公正维度。
因中小学相互竞争的学习环境,这一代大学生更习惯的是“单打独斗”,缺乏一定的“团队意识”。同时在家、在校承担责任、作为领导的仅是小部分学生,因此“领导力”也是需要提高的部分。5.节制维度。
从中小学学校严格管束的情境下,这一代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能力未能充分锻炼,自制力基本来源于原生家庭教育,因此部分大学生在大学阶段,表现为放纵,自制力差。6.超越维度。
从心理发展规律来看,青年时期正处于较为冲突、迷茫的时期,兼具信息大爆炸、多种文化冲击,也会加剧这种情况。同时,中小学教育更注重学业情况,较为忽视个人发展和理想方面的内容,由此内、外因素影响下,大学生较为缺乏理想信念。四、后现代心理视域下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路径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和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一段时间不断反复强化,并且以一种体验式、参与式更强的方式进行。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直接方和主导方,遵照“三全育人”原则,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引导和培育者应包含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任课教师,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等,而主体则是大学生自身。以下是本文总结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路径,意在通过多方面、多维度、多角度方式全面提升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1.“以学生为中心”为核心,转变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为核心,并不只是单纯的全部以学生意见为导向,而应是培养大学生的“主人翁”“参与者”意识,提高其主观能动性。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无论是家庭、学校都需要通过参与式、沉浸式、体验式的教育氛围,“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思考、自觉解决问题,不可缺位也不可越位,让他们在不断实践中提升对自我的认知、树立信心、有勇气和坚持去面对风云变化未知的世界,从各个维度提升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2.重视学校心理中心作用,进行专业化指导。
学校心理中心是高校心理育人、培育积极心理品质的最专业、最核心的力量。学校需要充分发挥学校心理中心作用,深度挖掘资源,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心理育人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一方面,以“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程作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操作手册”和“说明书”,为学生提供可供参考的专业知识学习,进行整体性全面覆盖。在课程设置上,可以不拘于将课程限制在一个学期完成,可设置为类似“形势政策”课程两到三年完成,避免受时效性影响。另一方面,心理中心还可以定期开展“第二课堂”的心理互助、交流座谈、团体辅导等活动,发挥朋辈力量,在规定范围内共同解决学生同质性问题。同时,心理中心也应在学校顶层设计下,定期为全校全体教职工作相关心理常识普及和培训工作,提高高校各心理育人相关主题的心理培养相关素质和能力。3.以“第一课堂”为主,改革课程教学。
任课教师的创新,可以言传身教的启发大学生的“创造力”。任课教师须以教会学生思维方式、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角度出发,改革授课方式,扩展授课内容,创新考核方式等。其一,从授课内容上看,重视知识体系的分析和课程作用的引入,在课程学习的意义、重要性、应用性启发式引入,让学生更加全面、系统的理解课程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其二,从授课方式来看,减少灌输、直接告知答案的教学方式,创新应用翻转课堂、“游戏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方式,例如翻转课堂可以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小组式授课,可以从团队合作的角度提升人性维度品质,也可以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项目式教学还可以强化学生思维过程。其三,创新考核方式,更重视日常过程考核,可以有效减少学生应付考试、唯分数的现象。4.以思政教育为突破,强化思想引领。
思政教育和心理育人是相辅相成的,以思政教育为突破,强化青年大学生思想引领,有助于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思政必修课、课程思政和辅导员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思政必修课、课程思政改革可参照以上方式,在此不再赘述。辅导员对于大学生是相对比较固定的、比较熟悉的良师益友,因此辅导员可以在学校心理中心的专业指导下,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设计更加成体系、连贯性的积极心理品质“点对面”培养模式,定期开展心理主题班会、团体辅导、其他活动,在方式上也不可简单粗暴的灌输,而是更加灵活,体现参与式、体验式的思想引领。5.以政策机制为支撑,强化高校保障。
为了保障以上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能够常态化进行,高校应该从政策和机制等顶层设计上提供更强大的支撑。比如在学校全员教职工的新入职培训中重视转变教育理念的教育、每年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交流,制定更有针对性激发课程改革考核和奖惩政策、辅导员支持计划,支持各学院建立心理相关工作室等,建立健全机制和各方面的改革,协同并进,将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措施落到实处。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