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
基于新课程变革,再加之全面育人理念的实施,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对思政教育越来越重视,但是还未构建出相对健全的劳动培育模式。针对高职院校来说,让学生加入劳动实践的机会通常都不多,因为劳动教育能够促进思政教育,为其奠定夯实基础,所以高职院校在培育学生时,应根据德智体美劳的相关标准,科学调整教学体系。
一、劳动教育以及思政教育概念界定
1.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并非是一味地让学生开展劳动活动,而是通过劳动活动,让他们能正确认识劳动,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使其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防止出现不劳而获的观念,只有坚定唯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获得的信念,在将来发展中也很难被外界环境诱导。针对德智体美劳而言,劳动是非常光荣,在我国民族复兴发展中,需要新的劳动思想,将发挥关键性作用。劳动是通往成功的必要途径,就高职学生而言,更应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利用劳动来全面展示自己。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充分掌握劳动内涵,热爱劳动,而且还要尊重劳动成果及有关的劳动人员,培育谦虚助人的良好品质,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为中国梦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2.思政教育。
在高职院校中,思政教育课程有利于学生建立科学的思想体系,进行思政教育活动,能够端正学生的“三观”,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掌握国家实施的方针及政策,掌握社会的发展方向,培育团结合作的优秀习惯,帮助学生明确远大理想。思政教育课程的开展,能够帮助我国培育更多优秀人才,促进国家建设,为其奠定人才基础,这是十分重要的力量。[1]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1.二者融合效果有待提高。
基于新时代背景,就高职院校而言,虽然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劳动教育活动,实际上,并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思政教育,从某种角度来看,降低了劳动教育效果。针对劳动教育而言,在思政教育中,它属于德育的关键手段及渠道。在高职院校中,针对劳动教育部门和有关的成员构成,一般由学生处、辅导员和系部共同构成,若是没有思政教师的参与,将影响劳动教育效果,达不到“劳动+思政”育人的最佳效果。同时在思政教材中,劳动教育相关内容体现较少,对此,高职院校应构建满足思政教育内容的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校本教材,唯有如此,才能全面增强劳动育人的效果。2.没有深入挖掘劳动资源。
高职院校将思政教育同劳动教育融合起来开展教学活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形势,但因为长时间的对劳动教育不重视,导致高职院校的劳动资源不完善;部分常规教育资源被多次使用,不具备相应的创新性,长期发展下去,导致劳动教育课程同劳动教育实践相脱离,针对劳动的理解,也会被自身眼界所限制。[2]3.基于思政教育,其中的劳动教育形式比较单一。
在高职院校中,涉及的劳动教育的思政教育形式过于单一。就劳动教育而言,它一般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理论部分,另一部分为实践部分,并且在这之中,劳动实践具有非常关键性的作用,在进行劳动实践教育时,可以充分反映出劳动理论教育。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有必要增加学生的劳动实践形式,以便更好地进行多样化理论教育。4.劳动教育机制相对弱化。
大多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同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通常还仅仅是停留于表面形式,有关的教育机制还有着弱化现象。针对部分情况,高职院校虽然已经进行了劳动主题活动,如“学雷锋月”,基于活动的全面开展,学校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校园社会性劳动,同时让分享自己的劳动心得,但是却并未制定相应的评价及考核制度;虽然大部分学生加入了劳动实践,但是对于教师而言,却并未把劳动实践当作教育内容,对此缺乏一定的重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劳动教育效果。三、融合育人实践研究
1.建立校本教材,推动二者的配合。
在高职院校中,将思政教育同劳动教育进行融合,能够全面促进劳动教育的进行,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对此,高职院校需强化校本劳动教材的编制,根据高职院校的具体状况,帮助学生构建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在思政教育活动中,全面引入劳动教育课程,同时让思政教师及班主任进行协作,从而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由于劳动教育课程归为实践课程,并且思政教育课程通常都是理论课程,将两者有机融合起来,能够促进理论及实践教学之间的融合,为思政理论课程奠定夯实基础。就高职院校来说,对于劳动校本教材的制作,应通过高职院校多方的参与完成编写,应有思政教师、学生处及教务处等人员,与此同时,要求编制的教材内容应逐年更新,不断满足时代的需要。[3]例如,现阶段,针对高职学生进行社会价值观教学,就学生来看,他们对于价值观的理解往往存在理论化特点,对于日常生活所需的价值观指导,很难科学运用,尤其是诚信及爱心奉献方面的思想,有着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能够为高职学生解决生活及学习中的相关问题,如价值观偏离问题,因此,对于劳动校本教材的编制,需引入新时代的思政内容。与此同时,要求高职院校应强化思政教师的培训工作,加强劳动教育技能训练,使思政教师具备先进的劳动思想、技能及实践教育观念。2.深挖劳动资源,建立内容体系。
基于新时代背景,高职院校还应进一步挖掘劳动资源,帮助高职学生补充劳动教育课程。根据劳动教育培育的相关标准,在劳动教育资源中涉及一系列的内容,如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及劳动榜样等,充足的劳动资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劳动,把劳动当作学生发展及成长的基石。尤其是劳动榜样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带来心灵触动,在他们感动的同时,还能向其学习。在此需对榜样的选取加以重视,实际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应考虑多种因素,如与现实生活相近,易被学生理解,可以产生共鸣的榜样。就教师来说,应积极探讨教学资源,深入人民群众,深挖身边的劳动者资源,如学校后勤、学校保洁及校园保安等;除此之外,伴随互联网时代的进步,在高职院校中,可强化互联网资源的运用,针对影像资源进行搜集,使高职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劳动资源学习,帮助其建立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3.强调劳动在场,建立执行体系。
结合思政教育进行有关的劳动教学活动,需对劳动的在场性加强重视,具体而言,应使学生全面融入劳动学习及实践活动中,而非表面形式。针对劳动教育形式来说,它是非常丰富的,并非是讲课及打扫卫生这两项内容。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应加强学生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对教育形式进行创新,全面调动学生劳动的积极性。可通过组织劳动讲座及主题演讲活动等方式,刺激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将学生培育成劳动宣讲人,也可通过辩论赛的方式,吸引学生加入其中,从而产生教育思辨。另外,高职院校可增设“劳动日”,在每月中确立一个劳动日,让社团及学生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比如义务检查等。通过一系列的劳动,使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就高职院校来说,还可构建劳动实践基地,如让学生进行蔬菜种植,以此来争取食堂就餐折扣。除此之外,在院校中,可设置勤工俭学岗位,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劳动,通过劳动来挣取生活费及学费。若是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劳动,院校可进行“劳动+创业”的教育活动,有助于促进活动的顺利完成。4.重视教育考核,制定保障体系。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制定校本教材、强化教师团队建设、建立劳动实践基地,这些都是有效确保劳动教育的前提,另外,高职院校还可采取“走出去”措施,以获得更多的社会帮助,包括人员、资金及场地等的帮助,以便学生可以积极加入各种各样的劳动活动,为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可靠保障。针对高职学生而言,在学校期间应积极加入劳动活动,有利于毕业之后更好地就业,为相关工作岗位奠定夯实基础。想要全面增强劳动教育效果,就高职院校来说,需制定健全的劳动评价体系,将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同时将其归为学生考核管理工作中,对于劳动教育,高职院校可构建专门的评分系统,让学生通过劳动得到相应的学分,这样才能判定其劳动课程达标。[4]实际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给学生设置必要的劳动任务,同时也可给他们设置额外的加分项目,由其自行选择,在学校及教师的科学引导下,通过劳动课程让学生感受到荣誉感及成就感,在学生心理产生劳动光荣的想法,进而完成劳动教育考核。就高职院校而言,在劳动教育中引入思政教育,有利于全面确保劳动的在场性特点,能为高职学生提供一系列不同的劳动形式,使其亲身加入劳动实践活动,利用劳动更好地感受人生,获得全新的感悟,丰富学生们的社会经验,同时还能使他们掌握基础劳动技能,培育热爱劳动的观念,以及踏实肯干的优秀工作想法,帮助其构建科学的择业观,进一步增加学生就业率。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