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学院
立足于网络平台,发挥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基于思政教育形式的立体化和互动化发展趋势,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在接受红色教育的同时提高对思政教育知识的积极性,让思政内容可以潜移默化的深入学生学习与生活,提高教学效率。
一、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新特征
1.教育形式立体化。
新时期,人们的信息获取渠道不断被拓宽,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应用新媒体技术查询消息,此时新媒体舆论经过不断的演变和发展已经成为了社会舆论的主体。学生是新媒体受众的主要群体,媒体融合使学生思想观念发生改变,使思政教育形式呈现出新的特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局面,信息传播形态更加丰富,以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网络直播以及短视频为代表的信息媒介包含了图文和视频信息,并与传统广播电视等媒体相互融合,为学生提供了立体化的信息传播形式。思政教育工作应确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念,于新时期拓宽思政教育渠道。[1]2.教育模式互动化。
随着新媒体的深入,学生不仅可以快速的获取完整信息,还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与传播者,此时互联网呈现出强大的互动性特点。基于该背景,学校思政教育形式呈现出多变的发展趋势,思政教育的互动性不断增加,各种网络直播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被应用,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思政教育逐渐将技术作为重要支撑,旨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思政教育内容,促进了教育模式的互动化转变。3.教育主体全员化。
当代青年学生思维活跃,喜欢追求个性化事物,青年学生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且对事物有着十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社会热点话题有着主动参与意识。面对这样的情况,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渠道发表观念,向其他人传递自己的思想。当前青年学生作为思政教育主体,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学生在其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日益强化,依靠网络平台,对相关内容展开信息交流,在交流的同时相互传递价值观,推进思政教育工作的不断内化。4.教育效果延伸化。
新时期海量信息存在于互联网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生活受到影响。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补充知识点,学到课堂以外的知识,这不仅拓展了自身接受知识的渠道,使知识结构得到优化,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的产生为思政教育工作营造了良好的传播环境,更为学生的成长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由于互联网传播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特点,为了避免学生出现自律问题,防止道德失范,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面临着更加严格的要求,使思政教育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2]二、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受到挑战。互联网使学生生活更加快捷,学校内面向学生开展的思政教育采取的多是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只能通过课本教材接受知识,无法从其他渠道获得最新内容,且传统教育体系没有与互联网融合,导致媒介信息存在时效性,不利于教学内容的革新。其次,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影响学生价值观。网络内容良莠不齐,恐怖或暴力类内容影响学生身心健康,间接性不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建立。最后,思政教育方法陈旧,不够创新。基于思政教育的网络教育需求,虽然很多教师开始利用互联网查询资料,但教师未掌握相应的方法技巧,没有按照学生思维方式进行教学,导致教育方法不够灵活,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不利于思政教育效果的提高。[2]三、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的方法与途径分析
1.创新思政教育模式,革新教育理念。
思政教育能够帮助青年学生更好的适应文化开放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完善高校育人机制,学生在接受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也会学到做人的道理,从而达到“育才”效果。思政教育可以强化人们内心的社会责意识,使其内心充满使命感,新媒体背景下学校应主动迎合时代需求,创新教育模式。一方面,以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为前提,坚定主流文化思想理念。互联网中信息量巨大,各类信息资源的更新速度很快,以内容致胜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关键。因此,思政教育应通过建立互联网学习阵地,通过互联网引导学生学习主流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所呈现,拉近学生与教师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另一方面,创新教育方式,通过网络直播向学生传递更加直观的信息内容常见的思政教育方式主要有示范教育、课程教育几种,学校倡导以鼓励的方式教育学生,规避体罚等一系列措施,单纯的鼓励难以取得教育效果,因此建议教师及时对学生予以批评,使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通过自身的努力成功克服困难。“青春活力”就是当代学生的特点,他们不仅思维活跃,且思维方式创新。基于此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也要紧跟学生思维方式,对教育理念及时创新。无论是校领导,还是教师,应积极转变自身观念,发挥网络技术的作用,将互联网与思政教育相融合。近年来网络短视频深受人们的喜爱,思政教育可以凭借着短视频扩大受众范围。采用“零存整取”的形式,创建短视频教育平台,教师将思政教育内容整合起来,通过视频剪辑制作成30-45秒的视频,再利用平台推送给学生,学生观看短视频即可学到相应内容。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创建微信公众号,将思政教育内容采用图文的形式传递给学生。由此可见,“零存整取”的思政教育模式不会占用学生额外课余时间,通过碎片化时间的利用实现对知识点的巩固。学生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发挥自身在思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思政教育主体性理念,引导学生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3]
2.创新思政教育内容与形式。
学校应积极探索学生喜爱的表达方式,丰富教育内容,转变以往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从其他学科中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元素,以学生认知水平为前提条件,以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为引导,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形式上,创新思政教育的表达方式,发挥网络语言轻松的特点,使其在学生群体中高效传播。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中汲取营养,优选素材,通过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使思政教育内容更具有亲和力。将河南红色文化传承融入思政教育工作,带领学生参观省内著名革命纪念馆。比如驻马店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这里作为革命老区,一直以来有着“小延安”的革命圣地美称。该纪念馆于1956年确立,由周恩来题名,2005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红色旅游景区之一。这里有着中共中央中原局、新四军四支队及刘少奇办公室、中共河南省委、豫鄂边军事会议旧址等红色旅游景点。再比如南阳桐柏革命纪念馆,这里是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中原军区旧址,带领学生来到这里,分别参观“淮源星火”、“红旗漫卷”、“抗日烽烟”、“中原伟业”、“桐柏霞光”几个展厅,通过红色文化的学习实现思政教育工作的深化。
创新思政教育管理模式,教育工作者应意识到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在新媒体环境下抢占学生思政教育主阵地。建议学校共青团、党支部及社团组织把握互联网带来的发展机遇,从青年学生群体出发,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当前互联网中共青团中央以及在微博、抖音以及微信等平台建立官方账号,这是学生与党之间联系的纽带,学校应设立专题网站,为信息的发布与政务公开提供有效渠道。凭借着互联网的特点拉近学生与学校间的距离,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话题讨论,比如在平台内设置学术议题,师生交流期间针对问题交换意见,一同营造轻松愉悦的学术氛围。定期开展与思政教育有关的教育活动,针对网络道德失范的学生给予惩处,做好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4]
3.加强网络平台融合。
以媒体融合为契机,整合互联网资源,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思政教育传播集群效应。学校应做好对校园网络平台的管理,细化工作流程,对发布内容严格审核,保证思政教育内容的专业化。通过各媒体平台数据的信息共享掌握学生思想状态,通过学生思想价值与文化需求的分析,做好校园网络舆情监管。联合各大高校共同建立多媒体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随着红色文化的不断延伸,党风党建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所以多媒体智慧党建展馆的建设至关重要。在教育基地内,学生可以直观的了解党的历史文化与英雄事迹,这对学生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的形成有所帮助,同时也为党风建设带来了活力。在教育基地内搭建互动式投影地幕,向学生展示党的发展史,结合体感互动捕捉技术和数字投影技术,吸引学生主动了解影片内容。创建党建红色长廊,又名多媒体故事墙,通过历史溯源的递进方式向学生展现党的红色故事,实现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承。
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重要阵地,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联系实际,依据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不断革新教育理念,创新思政教育工作方法。发挥河南红色文化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创建网络教育平台,拓宽信息传播渠道,拉近学生与党之间的距离,在保证思政教育内容专业化的同时,推动教育水平的提升。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