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黄岩区北城街道中心小学
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文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仁、义、忠、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蕴含着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智慧精髓,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在现实生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仁爱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根是形成个人品质之源,是基本的道德素养的体现。
一、仁爱品质缺失的现状分析
当今中国社会进入全面繁荣的新时代,但是传统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尤其是仁爱文化到了新的困境。家长们更注重于培养学生学习成绩方面的发展,对学生道德品质教育严重缺失,更是忽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仁爱教育。基于以上原因如今的学生们往往存在以下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缺少仁爱意识。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学生们在家庭生活中被过分宠溺,导致他们凡是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仁爱意识,不会将心比心为其他人着想。
(2)缺乏集体主义精神,更缺乏责任感,缺乏乐于助人的意识、情感和行为。
(3)学生道德情感方面发展被家长忽略,导致心理和性格上一些缺陷。比如待人接物冷漠,缺乏爱心与热情。
这些不良现象与道德品质教育的缺失息息相关。因此,要想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必须让学生们从小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的汲取精华,继承和发扬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来积累的灿烂文明,传承经典文化。小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应从我国传统美德之“仁爱”入手,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因为仁爱是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第一起点。所以,从小对学生加强孝心仁爱教育,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品德基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二、培养小学生仁爱品质的策略
1.学校教育,仁爱意识。
为了有效培养小学生的仁爱品质,我校是“浙江省青少年作家培训基地”、“江浙沪三省市八所‘文学创作联谊学校’”、国内首个“中国寓言文学创作基地”、“中国寓言文学优秀创作基地”。教师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以寓言特色为抓手,通过文化熏染、课程引领、耐心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不失为一条具有可行性,又有实效性的教育途径之一。(1)品读名著,激发意识。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浩瀚的文学作品蕴藏了丰富的人文情怀,展现了众多伟人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把仁爱作为人伦的原则和人道的基石,是中国历代儒者的共识。比如《二十四孝》就是我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故事内容短小精湛,浅显易懂,是适合小学生品读的著作。
师生一起读名著,品名著,评名著,从经典名著中感受仁爱文化。结合生活实际畅谈自己在仁爱品质方面的体会与收获,从“爱己、爱人、爱物、爱国、爱大自然”五个方面,自评自己在学校与家庭、社会生活中仁爱方面的表现。以“仁、爱”为话题谈谈生活中见到、听到的实例与感受。
(2)环境建设,陶冶情操。精心设计的校园环境是无声的老师,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效果。“让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学校建筑风格、校徽雕塑、文化长廊、教室布置、花坛绿化等,都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体现,是孕育仁爱文化的摇篮。环境文化的构建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自主设计的过程中树立仁爱意识。比如学校宣传栏中张贴的是各优秀学生和班级活动的剪影;还可以让学生参与设计花坛中环保语、走廊过道上的文明语等等。
(3)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尤其是在道德素养教育中,教师应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热爱工作、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不随意责骂、侮辱学生,听到学生的问好,要礼貌地给予回应;教师要爱护环境,看到校园内各场地上有垃圾,教师应随手把它捡起来;教师要关爱学生身体健康,看到学生受伤了,应及时把他们送到医务室;教师要爱国,早会不迟到,升国旗时要肃立……其身正,不令而行。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都必须率先做好榜样,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行动起来不仅更有积极性,也更有主动性。
2.家校合力,共享仁爱智慧。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应是家长该负起的责任。因此,在教育孩子的前提,统一提高家长的仁爱教育认识尤为重要。学校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下发倡议书等多种形式,让家长认识到一个人具有仁爱品质的重要性,仁爱仁爱能丰盈学生的心灵,是一种积极的正能量,是对人对己的尊重、关心和责任心的体现,也是认识世界、将来顺利地走向世界的途径;小学阶段进行仁爱教育,使学生从小体会到生活中幸福、快乐生活,能帮助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另外还可以在班级亲子阅读群中开展仁爱故事读书活动,以仁爱为主题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谈谈体会与感受。使学生在文学作品的品评中受到仁爱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并从中感悟人生的意义,同时也拉进了亲子关系,使学生懂得感恩,学会孝敬长辈,尊重他人,热爱生活,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
组建家庭教育联合会。所谓家庭教育联合会,是指以班级为单位由家长担任会长,通过家长与家长、学生与学生、学校与家庭之间多向互动交流,实现家庭教育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成长的一个群体组织。联合会的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交流教子经验、组织互带学生体验各种活动、召开家庭联欢会、组织参观学习等等。家庭教育联合会成立后,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上的伙伴和生活中的玩伴儿,家长也相应提高了育儿水平,同时也更认同了学校开展仁爱教育的做法,使家校教育理念走向一致。
此外,还应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合理利用家长资源,发动家长参与、组织假日小队活动,引导学生将仁爱道德由家庭推向社会,服务社会,让仁爱在实践中延伸,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悟仁爱之道。在班级举行“践行仁爱百日行”活动,让家长在朋友圈发布学生们的仁爱活动,如此,让仁爱之花尽情绽放,既可以激发学生开展此活动的积极性,又可以在学生间形成自然而然地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充满爱的氛围,使仁爱之行常态化。
3.活动体验,履践仁爱行为。
活动实践能让学生体验到知行合一的快乐,在实践活动中感受爱、创造爱,内化仁爱的意识,体会“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助人之乐。利用各种特殊节日,比如妇女节、重阳节等为长辈做件事,或者动手做件礼物表达爱。在寒暑假布置学生开展“送清凉”活动,在换角色方式中体验仁爱,通过搭建一个个活动平台开展系列仁爱活动。俗话说“教是为了不教”。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的基础上,让仁爱之情之举成为一种常态化陪伴学生成长。对长辈要有礼貌,要孝顺;对他人要尊重,对社会要有担当,对大自然要爱护。班级活动和小队活动根据仁爱教育结构体系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与少先队大、中队活动相结合,组织开展仁爱教育主题活动。活动的安排要体现仁爱品质为教育目标,在内容层上要体现层次性和顺序性。例如三八妇女节,可以从孝敬奶奶外婆开始,到孝敬父母,到尊敬老师。通过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爱、创造爱,体会关爱他人的温馨,与助人的快乐。平时利用各种特殊节日,比如:妇女节、重阳节等为长辈做件事,或者动手做件礼物表达孝道,在寒假和暑假布置学生开展“我是家里小主人”等实践活动,通过搭建一个个平台开展系列仁爱活动。
开展假日小队活动,组织开展慈善活动、公益活动,如这个暑假我们开展了“夏日送清凉”活动。给在街头执勤的交警、在马路上扫地的环卫工人,赠送绿豆汤、木耳汤、凉茶等。引导学生将仁爱文化推向社会,服务社会,让爱在实践中延伸,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悟仁爱。让仁爱之行成为常态化陪伴学生成长。在班级举行“仁爱之星”活动,让家长在朋友圈发布学生们的仁爱行为,激发学生参与此活动的积极性,又在同学中形成一种氛围,还便于老师了解学生活动落实情况。
定期进行活动小结,让学生谈谈活动体会与感受,抓住仁爱实践活动过程中一些温馨的偶发事件,创编故事,感受来源于生活。品评学生创编的故事,进一步内化提升。
4.评价激励,内化仁爱品质。
一个人的仁爱品质,应该表现为意识、情态、行为三者的统一和动机与效果的统一以及内在与外在的统一。为了让学生长期坚持践行仁爱,采取积极评价激励措施是十分重要的教育手段。设立积分卡机制,积分赞善举。当学生为他人做了一件好事,可以向班级负责该方面工作的班干部领取积分卡,积分卡累计到十个可以换一个“赞”,张贴在班级仁爱墙面上公示。
发放机会卡机制,善举圆梦想。“赞”字累积到十个,可以在班主任处领取一张机会卡,凭这张卡可以向父母向老师提出一个合情合理的愿望,让他们帮助实现。
评选优秀文学作品。每学期选择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文学作品,向报刊杂志投稿,编辑班级作文集,一方面激励学生创作动力,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让仁爱教育由学生层面推广到社会。
创立班级微信点赞台。将“践行仁爱百日行”活动以及平时较为突出仁爱活动事例发到班级微信群得到其他同学和家长的点赞,定期评比“仁爱之星”,并给予颁发奖状,鼓励他们坚持不懈的付出他们的爱,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三、结论
以传统仁爱之道作为教化之本,以家校联合为教育共同体,提高当代小学生道德素养的基本手段之一,也是有效途径之一。在小学生中开展仁爱教育,让学生从爱惜自己的生命推及到关爱他人、爱护大自然、热爱祖国的范围,从而在社会生活中尽责任,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社会人,为营造出一个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