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设置与实践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18012
唐文斐

  齐鲁理工学院

  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学前教育声乐课程既要保留传统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特色,又要树立“多元音乐文化审美教育”思想观念,进而深度融合学科建设成果,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形成新的课程、新的体系。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在现阶段基础上,思考如何“稳中求变”,重新进行新维度的实践,以便适应未来教育时代演进和变革环节中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能够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稳步发展。

一、学前教育声乐课程设置现状

齐鲁理工学院教育学院作为建设的新兴学院,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视与投入,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也正步入一个“夯实基础、全面提升、持续发展”的新阶段。一方面,学院以“以本为本”为学科发展方向,努力创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师范”。学院拥有学前教育专业独立的音乐实验实训中心,条件完善、设备齐全、技术先进、利用率高,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的需求。另一方面,学院积极聘请领域专家教授为学前学科带头人,注重学前教育专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同时,不断引领学生向上、帮助学生成长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竭力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幼师。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既有未来发展的优势,也有当下设置的不足。它虽然借鉴有他校宝贵经验、积累有自身实践经验,但声乐课程与实践尚处于萌芽状态,有待进一步形成完整的教学与课程体系。目前,声乐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教学理念偏于传统。教学多以“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为主,学生缺乏对“声乐”全方位的认知与了解,提不起学习兴趣,导致不喜欢声乐课程。其次,内容结构较为片面。授课教师多毕业于各大艺术类院校,教学内容偏向“专业化”,难度颇高,不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学生学习的动力与欲望不强。再次,教学考核稍显单一。教学方式多以课上学习、课下练习为主,学生课下遇到问题难以解决;考核方式常以技能完成度为标准,缺少阶段性过程性评价,学生整体人文素养得不到体现。最后,育人平台有待规划。教师教学与育人平台联系不紧密,学生学习的技能得不到有效转化,面对幼师工作时产生恐惧与畏怯心理,岗位教学更缺乏自信心。

二、学前教育声乐课程的创新实践

1.转变声乐教学理念。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设置不同于艺术院校的声乐课程,它以培养幼师为主,而不是专业的音乐表演者。因而在声乐教学理念上,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学情特点设置为五个部分:科学发声与呼吸、嗓音保健与认知、歌唱作品品读与风格理解、演唱方式方法与技巧、艺术修养与文化传承。这五个部分遵循教育的科学规律,启发学生的独创性思维能力,并以培养学生综合的艺术修养与对文化的传承为理念目标,树立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态度。另外,声乐学习理念与幼儿歌曲演唱、钢琴即兴伴奏、奥尔夫音乐等相关音乐类课程也相互联系,互相作用,为构成音乐类新课程、新体系打下基础。

  声乐教学的理念应用于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体系中,从基础的发声练习到至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传承,由浅至深、由易到难,真正意义上让学生重新定义声乐这门课程。首先,转变嗓音观念。启发学生认识自己的嗓音,喜欢自己的嗓音,从而探索声音的魅力。其次,学会欣赏与辨析。面对不同声乐作品,学会品读与赏析,运用不同的演唱技巧与方式来表达作品,培养学生“唱”中有“悟”,“悟”中有“听”,“听”中有“辨”的审美能力。再次,建立演唱自信。艺术创新要让课堂活跃起来,教学要从“集体”到“个人”,再从“个人”回到“集体”,依照不同的嗓音条件,激发出学生的优势及潜能,让学生可以大胆的去表达自我并树立演唱自信。最后,丰富学生涵养。从具体作品中让学生感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做一个音乐文化的践行者,更要做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情感价值观。

2.丰富教学考核方式。

在“创新促发展”的时代共识下,声乐课程通过“学、研、产”的人才培养模式,促使教学内容将体系化与专题化相结合,力求打造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方式上的调整,使学前专业类必修课程形成一个闭环,方便学科知识与技能课程的融合,保证学生学习的高效性与知识的二次巩固。总体上,构建以“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全力培育具有齐鲁风韵的新时代合格大学生,促使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内形成团队教研攻关,合作互赢、共同育人的有利局面。

  声乐课程教学主要采取“三位一体”的方式。第一,线上与线下融合。主要形成“线上指导,线下讲授”的融合方式。线下面对面全班讲授练习,线上针对疑难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做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尊重学生学习个性和学习习惯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第二,课上与课下协同。主要形成“课上研讨,课下巩固”的协同方式。课上研讨学习声乐技能,流动检查所有学生掌握技能情况,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随即解决问题;课下布置相应的声乐作业,让学生巩固与练习;回课时针对练习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再次做讲解与示范,使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得到解决。第三,小组与个人互助。主要培养学生之间互相配合、协作学习的习惯,以技能强的学生带领、帮助技能弱的学生解决声乐小问题,这样使技能弱的学生能够快速成长,技能强的学生也能得到稳固提升。

  声乐课程考核主要采取合唱、重唱、独唱等量性评价方式以及小组比赛、班级比赛、年级联合比赛等质性评价方式。量性评价主要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数量和质量,以此督促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质性评价主要考察学生能否把所学知识和科学原理运用实践,是否掌握了相应的技巧和技能,直观了解学生掌握教学大纲规定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在此基础上使用“班级声乐成长记录袋”记录与跟进学生学习声乐的情况,对比分析学生阶段性的学习状态,可以给予学生正确的过程性评价,奖励进步的学生、激励努力的学生,而且也可以侧面了解到课程进度的快慢、难易与学生接受、掌握的状况,宏观地把控教学,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此外,还不定期邀请学院领导、音乐教研室主任、不同年级同学共同参与声乐课程教学评价,将所有的评价进行汇总并做出结果分析,反复考核与实践,为以后的课堂教学与课程考核提供参照,让课程考核更人性化与合理化。

3.构建多元学习模块。

人文学科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与文明为伍的人,因而需要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化育人是高校课堂的重要使命,立足于我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多重文化的认知,基于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声乐课程内容设置有九个模块:儿童学堂乐歌、传统民族歌曲、校园流行歌曲、中外艺术歌曲、红色爱国歌曲、童声合唱歌曲、儿童音乐剧创编、声乐演唱鉴赏、模拟课堂教学。各模块之间独立,但又与其他模块之间紧密联系。通过这样安排与设置实现了声乐教学实践知识多元化,更好地满足了学前教育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和紧迫任务。

  声乐课程教授内容的九大模块根据学生接受反馈情况,不同学期、不同年级、不同班级都选择有不同歌曲,因学情不同,侧重点各有倾斜,总体把握教学目标与大纲一致的原则。一般声乐1以儿童学堂乐歌、传统民族歌曲、声乐演唱鉴赏、校园流行歌曲四个模块为主;声乐2以儿童学堂乐歌、中外艺术歌曲、声乐演唱鉴赏、红色爱国歌曲四个模块为主;声乐3以童声合唱歌曲、儿童音乐剧创编、声乐演唱鉴赏、模拟课堂教学四个模块为主。对教师与学生而言,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与实践,一是赋予学生不同的歌曲认知与学习,激发学习欲望;二是给予教师教学新的视角与方向,避免产生职业倦怠感。另外,声乐课程实践教学除了九大模块之外,还把当下社会“热门”歌曲引进课堂。例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华诞之时,把网络流行歌曲改编后的《百年红船》和《踏山河(军队版)》引做教学歌曲。这种形式让所学知识不仅“活”了起来,而且紧贴“地气”,受到了学生们一致的喜爱与追捧,并取得了很好的课程思政效果。

4.合理利用育人平台。

声乐课程与其他艺术课程形式相比更有明显的表演性,除了在课堂里学习之外,还要与校内社团、幼儿园、学前教育企业机构等学前教育相关平台进行实践交流,协同构建校内与校外音乐课程学习合作共同体。声乐课程教学要合理分配与利用现有资源,鼓励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动手能力,以此适应幼师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素养,更好地促使学生毕业后尽早、尽快熟悉工作环境以及工作内容,完成“学生”与“幼师”的角色转变。

  校内外育人平台的构建主要通过以下四种途径:第一,校内展演。通过班级音乐会、学院技能汇报、学校文艺汇演等形式,只有在真实表演环境中,学生声乐演唱能力和舞台表演能力才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第二,校外实践。通过实践基地的音乐课程观摩,与一线教师进行现场交流,丰富学生的学业经验,加深他们对未来幼师行业的了解,为以后步入幼师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第二课堂活动。通过音乐教育综合计划让学生自主去建立第二课堂,进一步树立优质的音乐教育理念,从而提升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第四,举办讲座。与其他联盟高校共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研讨论坛,聘请领域专家教授来院举办讲座,营造学院艺术文化氛围,开拓学生专业学术视野。

三、结语

“百年树人,立于幼学”。目前,齐鲁理工学院学前教育专业通过声乐课程的设置与实践,拉近了课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对声乐课程有了全新的感知和体验,学习的动力和效率显著得到提升。对于学前教育音乐课程来说,声乐课程是教学创新的一个“样板”,旨在配合其他音乐类课程逐渐形成学科课程体系,并力求打造学前教育专业新特色,也为其他高职类学校的学前教育声乐课程体系建设或实践教学提供参考。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在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的同时,如何让学生站在知识创新、艺术创意的新起点,将亟待一线教师与研究者进一步在实际教学里去探索与尝试。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