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中国传统服饰的礼仪礼法,明确规定了不同服饰所代表的身份与尊卑序列,样式繁多且等级森严。而在近代民主革命运动中,女性服装在西方文化、新思潮的影响下,对传统的服饰制度产生了冲击。“衣衫”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其内里蕴藏着深刻的关于政治、经济或社会的历史文化思想,同时也映射着中国近代历史上女性解放的整体历程。以“服饰制度”为切入点,理解中国近代女性解放的历史、进程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具有积极的意义。对此,本文拟完成三个写作任务:一是简要回顾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的女性服装变迁过程;二是考察近代女性服装变迁的多元主体构成;三是进一步探讨近代女性服装变迁的内在特征与逻辑。
一、中国近代女性服装的发展进程
1.第一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上衣、下裙是汉族女子的传统装束。以晚清汉族女子典型的长袄为例,领口低且镶边,袖口和裙摆非常宽大,之后又开始流行穿阔腿长裤,腰系色彩长汗巾,无论从哪方面,皆尽繁琐,对细节过分关注,从衣襟到裤边都有多重镶滚。然而,这对于民间普通女子没有太多讲究,多以舒适为主,他们多穿旗人的款式。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随之涌入,清末女装受到西方审美标准的冲击,西式高领马褂,采用清爽的菊花纹,花叶纹面料,虽有大户人家开始模仿外国女子打扮,但绝大多数依旧“不显山不露水,罩在宽阔袄衫下,密密实实的。”
2.第二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给近代中国女性的服装文化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深衣演变为当时的袍服,传统的上衣下裳演变成当时的上袄下裙或者上袄下裤。在这一东西方文化交汇的过程中,大量海外的“舶来品”的进入,让中式服装和西式服装之间形成了时而平行、时而交叉的共存局面。比如,旗袍是民国时期最为常见的女性服装,然而其最初也不过都是冬装外套,内袭细绒皮毛,外则用极艳丽之绸缎,概为御寒起见。穿着长衫,起先也有女子蓄意模仿男子的说法,但久而久之,旗袍悄然兴起,便利美观,“与其说它是在满族原有旗装的基础上做了大胆的改良,毋宁说是一次了不起的女性服装革命。”再之后西式收腰装袖等工艺的引入,让原本效仿满族的旗袍变得既长且窄,衩子极低,足够突显窈窕婀娜,闲雅斯文。
在西方服饰文化的影响下,一些开埠城市如上海、天津等地时髦女郎追求洋装。“巴黎流行金色细带皮鞋,上海也有许多人穿了,如果穿一件黑呢中长旗袍,穿一双金色细带皮鞋,上面配一件正黄库锻的短上装,拿一双小巧的金皮包,一定会有一种宫闱气雾的华丽之感。”从色彩到款式、从服装到配饰,当时女性服装实现了中国古典搭配与巴黎街头的流行穿法的完美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服饰美感。
在裹足时代,女子的裤管愈低则愈加,既民国政府颁布相关“放足”法令之后,再有舶来品的丝袜纱袜,裤管既大且博,女子可以大步向前,不必作姗姗之莲步。久而久之,摩登女子,开始喜欢穿上了各种丝袜,换上了各类皮鞋,尤其一些太太小姐们,穿惯了高跟鞋,长身玉立,有摇曳之美。
二、引领中国近代女性时尚的多元主体构成
1.青楼女子。
由于租界的原因,上海的青楼女子渐渐成了时尚的代名词,什么靓妆倩服都是她们先试上,不知不觉当起了模特的角色,再引起风尚,良家妇女,尤而效之,在内地卷起风行之潮。高领、斗篷,一个都不拉,若有性格豪迈奔放的,就会喜爱穿平常姑娘家做新娘时才会穿的红色,自己怎么高兴就怎么来,颜色大胆,但又极其讲究。不仅如此,她们还懂穿男装,西装马褂,洋气能事,所谓“贫学富,富学娼”的说法也生动反映了当时女性穿着演变的基本趋向。再有之后所谓的交际花们,着时髦衣裙,穿梭于瞩目的舞会一类的场所中,当年上海滩风华绝代的唐瑛,穿戴考究,时尚前卫,“她逛街从来不买衣服,而是将新款服装的样式记下来,回家和裁缝商量,经改良后再做出来。因而她身上的衣服,多半是引领潮流的独一份。”,十里洋场,为之震动。2.女学生。
在晚清最后十年的变革中,对女子服装时尚影响的最大因素莫过于女子学堂的兴起。随着女学的盛行,女学生也成为了社会的焦点。当时的女学生清纯清新的风格也成为了别样的时尚,女为悦己者容,居家少女纷纷效仿。“自女学堂大兴,而女学生无不淡妆雅服,洗尽铅华,无复当年涂粉抹脂之恶态,北里亦效之。故女子服饰,初由北里而传至良家,后则由良家而传至北里,此其变迁之迹,极端相反者也。”除此以外,留学生也同样扮演着传播西式文化和改变审美的角色。近代留学生不仅吸收了西方先进的物质文化,还深受西方精神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女留学生归国后,往往依旧习惯于穿着西式洋装,她们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理念传达给其他人,也给予了新式的价值理念,她们更倾向于走出闺阁,走入社交会场,从事着各种职业,这也成为了周围女子纷纷憧憬之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圣玛利亚女校。民国上海的一众淑女名媛,包括不少当红女星皆毕业于该校。学生们学会社交礼仪,培养自己独特的气质,接受西式文化的熏陶,同样她们自然而然学会了如何美化自己,放大自己的优点,她们随心所欲地打扮自己,穿着打扮也成为了引领时尚潮流中的重要一环。
3.电影明星。
20世纪20、30年代,随着中国电影的起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影星活跃在民众的视野中,尤其是女明星光彩照人,影片中为明星量身定做的服饰往往也流行起来。在当时女明星加旗袍这般双重流行搭配是最吸引人的,招来多家报刊杂志社的邀请拍摄。像胡蝶,她穿旗袍多为袒露小臂和小腿,以此有了“胡蝶旗袍”的说法。而往往当时最热门的女明星,都会有以“xxx式”命名的服装被店家特意摆在橱窗处,深受追求摩登风格的太太小姐们青睐。4.报刊杂志。
“新式期刊杂志作为民国时期鼓吹新文化运动与新生活运动的重要阵地,为西风东渐的历史潮流而惊涛拍岸。”在名目繁多的报刊画报中,有一些经常图文并茂地刊杂着有关女性服装的内容。《良友》、《永安月刊》等多会刊登紧密切合女性生活的评论文章;而创刊于1931年的《玲珑》可以说是当年的一份准时装杂志,“封面一律为名媛或学生……其服装评论内容少高谈阔论,多平易近人,且篇幅单一短小,其风格如同该刊物的开本装帧,颇具尺水兴波之风。”1939年创刊的《三六九》多与国际时尚内容交涉,其在该年刊登的“最新式时装”,展示了多款富含运动元素、西方元素的连衣裙,而其对好莱坞装束的集中展示更是将西方最新潮、最经典的服装风格引进了国内,引起一大波沪上时尚的模仿。5.服装公司。
对于追求时尚的上海女子,在20世纪20年代末之后,往往会在姐妹的聚会聊天中,不自觉提起“云裳”,当年被称为时尚中心的上海静安寺路、同乎路一带的一流时装公司中,以其及鸿翔为最。创办者有着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将艺术与工艺结合,以时装表演和参入公益等新型营销模式博人眼球,在上海交际界和文艺界塑造时尚潮流。其创造理念改变了名流闺媛的审美,为女权意识和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起到了进一步推动的作用。比如,金氏兄弟将西式的剪裁手法运用到传统旗袍制作上,推动了旗袍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让旗袍在女性身上更加贴合,呈现曲线之美,将苏绣里的花卉禽鸟绣在丝绸旗袍上,使之愈加华贵,上流贵妇也以此为荣,这般改进渐渐地流传在整个社会,促成更多女性改穿旗袍,同时也确立了首家女子时装公司“鸿翔”在旗袍领域的领导地位。三、中国近代女性服装变迁的三重逻辑
1.自由化。
在历史上,受儒家等级观念的深刻影响,社会结构的差序格局往往也会体现在社会成员的“等级化”的衣着服饰上,尊与卑,长与幼,君与臣,夫与妻,等等,概莫能外。作为中华帝国礼俗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身份符号的服饰及其制度,绵延在了几乎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之中。然而,社会制度的变迁使得着装的等级制特征发生了“自由化”转向。民国建立,国民政府推行剪发易服,在穿着上摆脱旧规定的束缚,在1912年颁布的《服制》里无论是女子裙褂还是男子袍褂,平民色彩显著。与清代捍卫自身政权不同,民国彰显的是自由平等的风尚,这一特征在之后女性服装的改变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渐渐地,女子时装显现出空前的天真、轻快与活泼。1942年颁布的新的《国民服制条例》也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追求民主自由的民意。女子即使露出光光的玉臂,也正是一种健康美的象征。2.多样化。
自从近裹足的陋习被废止之后,近代中国女性的穿着也日渐多样化,她们愈发趋向于选择能够彰显自身个性的衣着来装扮自己,同时,愈发社会化的工作性质,也对民国女性的衣着产生了巨大影响。中西方服饰风格的相撞交融,促进了民国女性服装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正式女裤、运动装、女式制服、职业装等款式层出不穷。在此之后,女性独立思想转变,女效男装的时尚开始流行起来,这类搭配打扮,成了杂志的吸睛点,服装公司、百货公司更是抓住契机,宣传越来越多的新式服装。3.国际化。
最后,民国服饰最大的特点就是中西合璧,中国传统服饰讲究华丽和保守,而西方文化和思想渐渐渗透在当时民众的生活中,新潮服饰便应运而生。受欧美的影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在教会女子学生群体中,逐渐风靡其背带裙与连衣裙,这两种青春洋溢的衣着,作为学生制服,也良好彰显着新时期民国女子向往自由、平等的精神气质。此外,在琳琅满目的女性着装中,旗袍的样式则较以往更加凸显女性的妩媚气质,其内里实则受到了西方审美文化逻辑的影响。正因为好莱坞电影以及商业广告的陆续登陆,大大影响了民国女子的审美取向,而当一些太太们见识到西洋精湛的立体剪裁工艺后,越是蠢蠢欲动,和自己的专用裁缝对旗袍进行改良。有些走在时尚前沿的女子,受西方女装的影响,开始穿开叉旗袍,外搭西装,头戴西式大檐帽,既时髦又实用。民国的东洋时尚亦可以说是留学生引导的。《申报》上就曾描述这一现象,“当时流行的衣衫是既窄且长,裙上也无绣文,其色尚玄,配上手表,椭圆的小蓝色眼镜,加以皮包和绢伞,是最时髦不过的”。由于女子学堂原本为西化产物,这种学生装束引得众皆效仿,逐渐兴起一股崇洋风,“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