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诗境与画境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16123
朱 娴

  廊坊市第一中学

  无论是在审美,还是艺术体现上,诗和画都是统一的。这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国外的艺术观点上,都是一致的。正如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所说过的“绘画是没有声音的诗歌,诗歌是具有声音的画”。虽然有学者提出诗歌和绘画应该有明确的界限,比如绘画是造型类艺术,它不适宜用来描绘动作,而诗歌是一种用语言来对某些动作或事件进行描述的艺术,它也不适合用来描绘静物。但不管怎样,更多的人是把诗和画融为一体进行研究的。并且在我国,历来是讲究诗书画印一体的,很多绘画作品是根据诗词所创作,而很多诗词也可以通过绘画来展现。诗词的意境通过绘画作品直观表达出来,融合在一起,体现诗词歌赋中的中国文化之美,更提升了绘画作品的意境和高度。

一、珠联璧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词和绘画的关联是一个古老而普遍的话题。无论是在我国的绘画作品,还是在诗词作品中,诗和画之间都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两者融合在一起,可谓是珠联璧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不分离。诗境可以通过画境来具体的展现,画境又可以丰富的描述出诗境,正所谓,没有情趣不能成为诗,没有意象也不能成为画。

  诗和画是彼此最接近彼此的两种艺术。把诗歌和绘画联系起来,也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我国宋朝的苏东坡先生就曾评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其意思就是诗和画是相通的艺术,也是在很多方面有着高度的统一。特别是对于唐代王维的诗画,给予其高度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价。自此之后,诗和画更是联系紧密,诗意画就是其中一个明显的体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展现的不仅是我国的诗词美和画作美,更是向世人展现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美和文化包容性。即便是在文化和艺术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诗画如何更好的结合和融合依然是很多诗人和画家不变的艺术追求。

  纵观我国很多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的淋漓尽致。从诗中可以感受到美好的画面,从有意境的画作中又可以读出浪漫的诗句。诗意画、题画诗,体现出的是我国诗词和绘画融合的珠联璧合。直到现在,在我国很多的艺术创作中,诗画都是在一起、不分家的。比如,中国画《江山如此多娇》是根据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所创作的。它将诗词中所描述的很多景物、事件等都采用绘画的形式一一展示了出来,使人看到绘画作品,就能够深切的感受到诗词中所表达的壮志和自豪之情。

二、绘画在诗词中的作用

1.画演古诗,提升审美情趣。

对于古诗中的情感和表达内容,需要通过吟诵来体会。但当运用绘画把古诗中的内容表达出来之后,可以让人更直观生动的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在绘画体现古诗的过程中,可以把古诗的诗情画意慢慢的体会,根据古诗内容形成美妙的绘画构思,通过绘画这一形式,把古诗内容表达出来,在这个创作过程中,可以帮助构建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挖掘出创作者的审美创造力的同时,也不断提升创作者的审美情趣。

  比如在小令《天净沙·秋思》中,有大量景物的描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还有“断肠人在天涯”。当把这些景物或人物表现在画作中时,可以发现每一句都能够组成一个特定的氛围。老树上有枯藤,昏鸦是从枯藤上飞落下来的,这让人感受到场面的凄凉;而小桥流水旁边又有一些人家,又显示出一定的生气;而在远处的古道上走来了迎着西风的瘦马,又添几分凄凉。这样对比鲜明,独具生活气息的场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更显得断肠人的凄凉和悲凉。看似没有什么关联的几个画面场景,当组合在一起时,不用读诗,就感受到了画面和断肠人的凄凉和思乡情绪。景和物都含情,当诗化于画,给人带来的不仅是美的熏陶,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2.实现读者和诗词的对话。

我国古代很多诗作和画作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和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意境和意趣是不无关系的。一首诗词展现在面前的时候,不看文字,通过其绘画,就可以大致了解诗词的内容,感受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些心情,实现读者和诗词的对话。“春风又绿江南岸”“云破月来花弄影”,绘画中再现了春江碧透、柳绿桃红、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意境,多么美好的画面,一观图画,内涵全能够明白。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漫天飘雪、千山皆白、无数条小路也看不到人的踪迹的画面中,衬托出风雪中的一个孤独老头、一竿孤独的鱼竿、一叶孤独的小舟,整个画面都是孤独凄凉的,让看到图画的人也深深被触动,能够深切感受到千年之前作者的孤寂但又坚守自己信念的那份不变的初衷。

3.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前面已经了解到,古诗的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诗中有画。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浪漫的山水画,一幅悠闲的田园风光图。通过绘画,可以更具体、更生动的体会到古诗当中的意境美。从文字到图像,体现的不仅是创作者对于古诗词内容的想象能力,更能够通过这个过程,感受古诗当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意境之美。

  比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其一》,是苏轼在欣赏惠崇的《春江晚景》图画之后所创作的著名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翠竹、桃花、江水、鸭子、蒌蒿、芦笋、河豚鱼等画作中的景物,通过诗句完整的展现出来,再回看诗句,似乎一些不相关的事物和景物,通过绘画的不同布局、色彩等都很真实的表达了出来,让整个画面变得原来是如此的生动和谐,让读者深切的感受到了古诗的意境美、画面美,同时,通过画作,也让读者体会到了诗词的语言美,感受我国文化和文字的美妙和魅力。

三、诗境与画境的融合

1.诗中藏画带来更多想象。

诗中藏画是我国古人对诗词评论的一个重要标准。一首好的、能够称得上佳作的诗词,是能够让人从中看到丰富的画面和美好的意境的。诗词中的内容表现出了生活中的美。由此引申出来的绘画中所表达的美就更美。在很多诗词中,都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又一幅美丽的生活画卷和自然画卷。

  晚唐诗人司空图的《独望》中有这样的描写“绿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远陂春草绿,犹有水禽飞。”通过诗人的“望”,看到了被茂盛的大树掩盖的村庄,也看到了金灿灿的油菜花从近处向远处的不断延伸。绿色、黄色,对比鲜明,景物渐行渐远渐小,和我们在欣赏一些画作时的感受是一样的。诗词的后面两句描写的是同样也是“望”,不同的是作者的“远望”,在远处水池边上有绿油油的青草,空中似乎还有几只水鸟飞过,像是白色的鹭鸶,这同样也是颜色对比鲜明,绿色、白色和蓝色相呼应,画面清新美好。可以发现,在整首诗词中,诗人并没有对蓝天进行描写,但画面的背景是蓝天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春草绿”“水禽飞”,说明是在春天,而且天气晴朗,才有几只水禽在空中飞。由此,给人带来一幅动静结合的美好春天画面,表现出的也是春天的一派生机景象。一首仅有二十字的古诗,既让人联想到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也给人带来了无数的美好想象。

2.绘画让古诗更有魅力。

众所周知,我国有着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历史,因此造就我国是一个盛产古诗和画作的古老国度,长久以来,中国的诗和中国的画代表的都是中国最高的艺术形式。虽然两者所属的艺术类型不同,但从古至今,古诗和绘画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并且长期以来展现出的也是不可分割的关系。“以诗入画”也成为了古往今来人们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为此,以诗画融合为主的山水画、景物画等艺术形式也越来越多。

  比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一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从这首诗所配的绘画中,可以看到诗人住的草堂的位置,从而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什么是“窗含西岭千秋雪”。窗外柳枝吐翠,柳条飞舞,两只黄鹂在柳枝间追逐嬉戏,天空中飞翔的一行白鹭,好像要和青天连成一体的样子。从房间的窗户中,能够清楚的看到西岭那千年不化的积雪,在门外的江面上还停泊着要去往东吴的客船。黄鹂、白鹭、积雪、船只,“黄、翠、青、白”鲜明的颜色对比,让整个画面非常生动活泼,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杜甫草堂周围亮丽清新的景色,也让整首古诗看起来更有魅力和画面。

3.共同的艺术主题。

不同的艺术形式在结合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这句话本身是没有错的,但是艺术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不同艺术形式对于艺术的追求是一致的。这在我国的诗词和绘画中,得到了尽情的体现。在此理念下,我国诗画一体的艺术作品更是多不胜数。无论是古诗还是绘画,在描写、内容、结果上都是一样的,诗人和画家都是对实物的再次展现,两者是文学和美术,更是二合一之后更魅力的艺术,因为两者在艺术主题上是一致的。而千年以来,诗与画的相互借鉴和融合,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并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欢。虽然诗和绘画是不同的学科门类,但却能够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成就,进而达到了一种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四、结语

无论是诗,还是画,都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以来所总结和创造出来的珍贵精神财富。早在宋朝的时候,就深入的肯定了诗画一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紧密联系。即便是穿越千年,诗和画的共通性、艺术性、一致性都是始终存在并且被认同。在诗境与画境的融合过程中,一定要明确诗中藏画可以带来更多想象、绘画让古诗更有魅力、两者拥有共同的艺术主题等内容,从而促进诗词和绘画的更深度更深远融合,通过融合给两者都带来艺术上的升华。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